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49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分类号: D035.5
页数: 10
页码: 533-542
摘要: 1925年秋,临清县人张存礼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阳谷县人王寅生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时加入共青团。是为境内最早的共青团员。1926年上半年,共青团济南地委派李登元、范管之到境内负责发展团的组织。同年春,建立共青团冠县团支部,负责人齐辉蕴。冠县县城时有团员6人,团支部于1928年活动中断。
关键词: 地方组织 群众团体 青少年团体

内容

青年团体
  组织沿革1925年秋,临清县人张存礼(后改名张干民,现名赵文栋)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下简称“共青团”)。同年10月,阳谷县人王寅生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时加入共青团。是为境内最早的共青团员。
  1926年上半年,共青团济南地委派李登元、范管之到境内负责发展团的组织。同年春,建立共青团冠县团支部,负责人齐辉蕴。该支部是境内最早成立的团组织。冠县县城时有团员6人,团支部于1928年活动中断。同年秋,张存礼在临清发展聊城省立第二中学学生赵儒昌等加入共青团。
  1927年春,共产党员张廷焕、李连成先后发展刘荫昌、孙荫棠等二三十人为共青团员,同时,在聊城省立第二中学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东昌支部,支部负责人张廷焕、李连成、宋占一。1928年1月,该支部部分团员参加阳谷坡里暴动,身份暴露。为保存力量,当年3月,山东省委调张廷焕、宋占一到省委工作,部分团员隐蔽下来,团组织中断活动。
  1927年夏,团组织派宋怀玉到聊城省立二中发展团组织;赵以政、王寅生也先后与聊城省立二中、三师团员取得联系。同年秋,聊城省立二中团支部成立,宋怀玉任支部书记,王筱湖任组织委员,申秋生任宣传委员。至1927年7月,境内已建立共青团基层组织3个,共有团员40人。
  1928年春至1933年7月间,山东团组织多次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境内的团组织大多转移到农村秘密开展活动。
  1933年夏,济南省立一乡师学生、共产党员姚梦龄(又名姚仲明)在家乡东阿姜楼高小发展团员近10名。1934年春节,济南市委负责人赵健民在家乡冠县开展团组织发展工作。至1935年,东阿建立党团支部10个,有党团员100余名;冠县有党团员30多名;堂邑有党团员20余名;阳谷有党团员30多名;寿张乡师有党团员30余名。1933年7月至1935年冬,由于山东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因此,从1933年下半年起,发展恢复的组织都是党团统一合编过组织生活的,在一个支部里边24岁以上的为党员,24岁以下的为团员。
  1936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精神,境内共青团组织解体,共青团员有的转为共产党员,大多数参加后来组织的青年抗日团体组织。
  1936年10月,聊城省立第三师范学生姜作军等人组织进步青年学生建立聊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队),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派政训服务队队员240人到鲁西参加抗日工作,其中民先队员50余人。当年冬,以民先队员为基础,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鲁西北队部,负责人为成润、邵子言、徐少岩。1938年5月,召开鲁西北地区民先队员代表会议,经协商,在鲁西北队部的基础上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鲁西北总部,下设组织部、政治部、青年服务部和妇女儿童部。同时,在冠县、临清、莘县等县和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部分支队先后成立民先分部。至当年11月,全区民先队员发展至0.3万余人。总部初驻聊城县城,后迁往冠县、馆陶边界农村。
  1939年春,根据1938年11月中央青年委员会在延安召开的关于解散“民先”组织、组建“青年抗日救国会”的会议精神,民先总部机关工作人员和大部分民先队员,由中共鲁西北特委派往各地党、政、军部门工作,其他民先队员陆续加入各地党的组织和青年抗日救国会,民先组织解体。
  1939年6月,冠县青年抗日救国会首先成立。1940年春,鲁西北青年抗日救国会、运东青年抗日救国会相继成立,同时,各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也先后成立。青救会设主任、副主任等职。至当年4月,鲁西地区青救会会员已发展到0.67万余人,其中工农青年占80%;7月,会员发展至1.6万余人。1942年,各地青救会组织并入抗日联合会,为“抗联”分会组织,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
  1945年抗战胜利后,境内中共党的领导机关大部分设青年工作部或青年工作委员会,负责青年工作。
  1946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试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提议发岀后,鲁西地区各级领导机关逐步开始试建团组织。1948年6月,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运东地委筹委会,王序兰为筹委会负责人。接着,各县也相继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积极试建团的基层组织,发展团员。至1949年1月8日,全区共建团支部722个,发展团员1.8万名。
  1949年8月,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平原省聊城地方工作委员会,设组织部、宣传部,周海舟(地委宣传部长兼)任书记。接着,各团县委也相继成立。1952年夏、秋,团地委先后设学少部和办公室。至当年底,全区共有11个团县委和聊城城关团区委,共有团员90755人,团员青年比例为13.2%。
  1952年11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平原省聊城地区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聊城地区工作委员会,时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学少部,当年3月设工农青年部。截止1956年3月,全区有17个团县委、1个团镇委;至本年底,全区共有团员246873人,团员青年比例为23.39%。
  1957年7月,根据当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聊城地区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山东省聊城地区委员会,团地委机构未作调整。至1961年7月,全区有12个团县委、3个团市委。至1964年,有9个团县委、2个团市委。至1966年,全区有8个团县委、82个团区委,共有团员164231名。
  1967年3月,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共青团的工作中断。至1968年前后,地、县、区3级团委均撤销。
  1969年冬,地、县革命委员会设群众工作组,共青团的工作由群工组负责。1973年2月26日,建立共青团聊城地委筹备小组。小组由6人组成,葛怀文任组长。同年11月,召开共青团聊城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恢复建立共青团聊城地区委员会(简称聊城团地委),接着,8县也先后恢复建立团县委。
  1978年冬,根据共青团全国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和中共山东省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通知,取消共青团聊城地区委员会的代表选举制,改为上级团委的派出机构。
  1979年9月,团地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少年部。1984年9月28日设立团地委党组,11月设立工农青年部;1989年12月设立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1990年,全区有6个团县委、2个团市委、1个地直团委,共有团员182914名。至1996年,全区团员发展至35万名,团员青年比例为23.2%。
  主要活动抗日战争时期,青救会、青抗先等青年组织,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破毁敌人交通,配合武工队、游击队打击日、伪、顽军,组织慰劳队、运输队、募捐队、工作团、宣传队等,为打败日本侵略军做出了贡献。据1940年4月《鲁西
  青年工作成绩》记载,鲁西青年慰劳部队的物资有:鸡蛋1100多个,做鞋2500双、袜子1800双、手套1050副,支援粮食2075公斤、现金2200余元。同时,500余名青年自愿参军。
  在解放战争中,各级青年组织积极动员广大青年参军参战,全区有1。余万名青年入伍杀敌;组织后方青年斗地主、分田地,组织担架、运输队支援前线,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
  建国后,全区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展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做出很大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1963年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发岀《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和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全区各级团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引导青年开展深入持久地学雷锋活动。1963年,各级团组织联系青年思想实际,对照雷锋成长道路,组织广大青年开展写“四史”(家史、村史、社史、厂史)、访“四老”(老贫农、老党员、老红军、老模范)和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至当年8月,冠县、东阿、寿张、阳谷4县已有980个团支部对青年进行了家史、村史教育,48%以上的农村团支部编写了村史。当年底,全区已有70%以上的团支部请“四老”作了报告。1965年7月,全区有1788个团支部编写出“四史”,577个团支部举办过阶级教育展览。1964年2月,全区有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小组1566个,参加学习的青年达2万多人。至5月25日,全区7222个团支部中有2966个团支部有学习活动,占团支部总数的41%,有学习小组48861个,参加学习的青年达42314人。1977年3月,组织全区广大青年开展以“比思想、比作风、比纪律、比团结、比干劲”及“我和雷锋找差距”的"五比一找''活动。据6月8日统计,在活动中,全区建立青少年学雷锋小组1.39万个,举办学雷锋事迹展览69处,召开学雷锋事迹报告会154场次,组织学雷锋经验交流会0.4万次,办学雷锋宣传专栏1万多期。至当年底,全区青少年为群众做好事30多万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团组织把学雷锋活动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结合起来,使活动不断深入。据1981年3月5日至6月统计,全区有100余万青少年参加公益劳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215万多件。截止本年11月,全区共有各种形式的青少年学雷锋小组1.04万个,活跃在全区广大城乡,其中照顾四属五保户1万多户。1990年,各级团组织把学雷锋与学习英模人物相结合,组织开展“学雷锋、学英模”的“双学”活动”。全区共组织便民服务队1100个,学雷锋送暖小组1200个,学雷锋包户服务组8900个,共为人民群众做好事10万余件。在“双学”活动中,涌现出勇斗歹徒的英雄少年王金元,舍己救人的任洪坤,与盗贼英勇搏斗的杨旭东、路红国等一批青少年先进典型。本年“五四”期间,在“双学”活动中涌现出的5个先进集体和9名先进个人受到团省委的表彰。1991年,在全区9次集中性的学雷锋活动中,组织27万多名团员参加,义务修理家电1500台、自行车1万辆,理发0.2万人;向灾区募捐款16万元、衣物1300件、文具4万件。1992年,在商业财贸战线结合学雷锋活动开展“文明经营、优质服务、争创效益”活动。其间,共开展便民服务活动3万人次,创经济效益378万元。1993年,以纪念毛泽东等为雷锋题词30周年为契机,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全区有11万名青年参加便民服务队伍,成立经常性的学雷锋便民服务队伍500个,并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8月中旬,发动20余万名团员参加“缴纳特别团费、救助灾区失学少年”活动,共上缴特别团费6.7万元。1994年,团地委在全区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共招募志愿者7.5万名,建立各类志愿者队伍0.45万支,建立常年服务点0.41万处,联系常年上门服务对象0.55万户。1995—1996年,团地委和团县市委先后组建了聊城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县市青年志原者协会,并以基层团组织为依托成立100多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咨询站,全区已建立招募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
  青年思想教育系列活动80年代中期,区内各级团组织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开展教育活动。1984年,在全区青年中广泛开展“读书求知”活动。4月,团地委举办全区青少年读书演讲比赛,并将优秀的演讲材料印刷0.15万多册发至基层团组织学习。9月下旬,团地委举办全区青少年“迎国庆、颂祖国”百题知识竞赛,1.2万名青少年参加竞赛,评岀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100名。1985年,各级团组织组织开展向“两山”(老山、者阴山)英雄学习和“战士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活动。团地委印制“双心”学习材料1万份,在全区播放“保卫边疆献青春”录相500余场,并组织开展“学英雄、树理想、比贡献”的大讨论。1986年,各级团组织组织青年团员开展“十看、十比、十学”南疆战士的活动。当年2月,开展为前线战士及家属写1封信、做1件好事、寄1件慰问品的“三个一”活动。三夏期间,又组织开展“为前线战士家属送温暖”活动,仅高唐县14个乡镇的团组织即成立507个助耕队,帮助烈军属夏收、夏种和治虫共达1597亩。1991年,从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重点,全面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正面教育,基层团组织普遍成立社教宣讲小组,青年听众达90万人次。1992年,举办“入关”知识、经济建设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6期,培训团干部600余名。1993年,为使广大青年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区举办报告会30余场、研讨会3次,同时开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1994年,团地委认真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先后组织学习体会交流会5次、理论研讨会2次;各级团组织举办团干部培训班186期,参加学习者0.7万余人;围绕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团地委与地区税务、财政等部门举办学习班116期,发放学习教材1.6万册,培训团员青年5万名。1995年,在全区广大青少年中掀起向孔繁森学习的热潮,各级团组织举办各种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80余次,组织18万余名青少年参观了孔繁森事迹展览,组织2万余名团员青年集中收看了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的报告录像;团地委在孔繁森纪念馆举行有4千人参加的成人宣誓和集体入团仪式。1996年,团地委成功地举办了全省中学生颂孔繁森卡拉OK大赛;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团地委组织召开以庆“七・一”迎接香港回归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报告会。
  “青年之家”建设活动1980年起,各级团组织开始兴办“青年之家”。至1982年9月,全区已有1400个团支部建立“青年之家”,占应建“家”团支部的22%。到1983年12月,全区农村创办“青年之家”率上升到36.1%。1984年,团地委组织开展“青年之家”升级达标比赛活动,要求“青年之家”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配有电视机、录音机、乒乓球台、广播和文艺器材及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当年7月,全区有价值0.5万元以上设施的“青年之家”291处,其中有16处被团省委命名为“红旗青年之家”。当年12月,全区“青年之家”建“家”率达到50.1%,省级“青年之家”达到200个,其中东阿县建“家”率达到80%。1985年6月28日,中共聊城地委批转团地委《关于全区“青年之家”建家情况和进一步开展“青年之家”建设升级赛活动的报告》。同年8月,团地委在冠县召开全区“青年之家”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冠县开展“青年之家”建设的经验。至当年底,全区“青年之家”建“家”率达到82%,省级“青年之家”发展到260个,有3个县被团省委命名为“青年之家”建设先进单位,1个县达到全区“青年之家”建设先进县标准。全区省级“青年之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位。1988年,在全区开展以“普及建家、建用并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青年之家兴旺杯” 竞赛活动,至年底评岀优秀“青年之家”50个。1990年,全区各级团组织基本全部建立 “青年之家”。
  “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79年,各级团组织认真组织青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当年8月,全区表彰100名新长征突击手。1982年2月,团地委召开全区第一次新长征突击手代表大会,向250个新长征突击手(队)颁发证书、奖状和奖章。1985年1月,团地委召开全区第二次新长征突击手代表大会,表彰奖励新长征突击手(队)500个。同年10月11日,团地委授予32名农村青年“新产业开发者突击手”荣誉称号。1989年5月2日,团地委召开全区第三次新长征突击手代表大会,大会授予186名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截止1990年,全区245名青年获全省新长征青年突击手称号,798名获地区新长征青年突击手称号。1991〜1996年,全区有192名青年获全省新长征青年突击手称号,有525名获地区新长征青年突击手称号。
  青工技术比武活动1988年5〜10月,团地委联合地区经委、地区劳动局组织开展全区青工技术比武活动,邮电、机电、饮食、纺织5大行业27个工种的9万余名青工参加,对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47名先进个人授予地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其中41名给予浮动晋级奖励。1989年7月12日,团地委又组织开展全区第二届青工技术比武活动,商业、邮电、纺织、机械4大行业中87%以上的青工参加,其中30名优胜者被授予地区级技术能手称号。1991年,团地委与地区经委、劳动局联合建立青工比武配套机制,举办地区金融、商业、接待系统的比武大赛。1993年,团地委分别同地区人行等6个部门制定分行业的比武活动细则,并再次举办地区金融、商业、接待系统的比武大赛。1994年,团地委组织了包括建筑、,邮电、商业、纺织、机电5大行业28个工种的全区性青工技术比武,参加人数达9万余人。1995年,全区各企业团组织共举办本企业技术比武竞赛396次,参加人数达12万余人。1996年,全区有90%以上的企业团组织开展了青工岗位练兵技术比赛活动,参加者8万余人。
  “五小”活动1984年起,各级团组织在企业中组织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创造、小建议”为内容的“五小”活动,全区千余家企业近20万青工参加。大部分企业成立“五小”协会和各种青年技术攻关小组,围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发动青工为企业献计献策,搞革新、发明和创造。1986年,全区实现“五小”项目18166项。1987年,实现“五小”成果63372项。1988年,实现“五小”成果50698项。1989年,实现“五小”成果16万项,创经济价值200多万元。1991年,对“五小”活动制定实施意见,建立有关档案。1993年,设立“五小”成果评审委员会,对部分成果进行评审鉴定,并召开“五小”成果新闻发布会。1994年,普遍开展“五小”活动,获地区级以上的优秀成果38项。1995年,取得地区级以上“五小”新成果106项,直接经济效益850万元。1991〜1996年,全区共取得 “五小”成果9680项,创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1986年,全区各级团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当年,全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0.1万多期,培训农村青年10万余名。1987年,各级团组织开展“十大致富技术培训推广”活动。全区建立县级培训基地114处、乡镇培训基地1282处、各种专业协会347个,形成以培训基地、办培训班为培训主体,以农村基层团组织和各类青年专业技术协会为组织依托的培训网络。是年,全区共培训青年321932名,其中有196379名青年初步掌握1〜2门实用技术,有162254名青年找到致富门路。1988年,各级团组织除办普及型的短期培训班外,还利用夜校、技术咨询站等形式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并编印科技致富小册子分发全区青年。是年,全区60万回乡中生,通过培训学习学到1〜2项实用技术,其中5%的人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1989年,举办“青年科技带头人”培训班3期,培训全区青年科技尖子210人。同时,组织农艺师到各地巡回授课4次,培训青年400余人。是年,全区建立培训基地180处,培训青年80余万名。1991〜1992年,农村团组织开展“农村青年科技星火燃百乡”活动。1991年,在地区农校建立聊城地区农村青年科技培训中心,各县市建立农村青年科技培训基地,全年培训农村青年科技带头人0.7万人。1992年,在8县市建立24个青年科技兴农示范区,组建青年科技队伍3250支,培训青年30万人。1993年,以覆盖面大、群众迫切需要的技术项目为重点,以科技夜校、青年之家为依托,以回乡青年为主要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当年,共举办科技培训班380期,培训出县级以上科技星火带头人0.2万人。1994年,团地委联合地区农委、科委等单位成立农村青年科技开发领导小组,制订培训规划,建立120处培训基地,并联合地区农业广播学校在农村青年中招收骨干300名进行培训。1995年,全区共培训地区级农村青年科技带头人280名、县级3600名、村级10万余名,其中3名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至1996年,全区已建立省级科技示范乡16个、示范村320个、示范户12000个。
  植树造林活动50年代,区内各级团组织即号召广大青年植树造林。1957年,全区大面积植树2841万棵;零星植树4291万棵;建立青少年苗圃15953.3亩,育苗5584万棵。60〜70年代,各级团组织把植树造林作为团的一项重要工作。1975年3月7日,团地委发岀通知,要求每个青年植树3棵,全区青年积极响应,当年共植树1100万棵。80年代,各级团组织把植树造林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除每年突击开展植树外,还创造性地开展了栽植入队树、入团树、离团树、结婚树等活动。1987年,全区青年共植经济林16586亩、防护林0.2万亩、用材林9145亩,四旁植树549.8万棵,绿化沟渠35条。1986~1990年第一个营造黄河防护林5年规划期间,团地委组织沿黄东阿、阳谷、莘县的团员青年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5年间,全区沿黄造林137370亩,完成规划的127.3%。同时,搞林粮间作林网945936亩,占耕地面积的94%;四旁植树1008万株,人均占有152棵;堤顶植树里程133.2公里,植树18.35万株;堤脚双边植树里程257.9公里,植树31.16万株;淤背区绿化面积2413亩,压灌木11.59万墩。工程区内林木覆盖率达15.8%。1991~1995年,团地委发动沿黄3县实施沿黄青少年绿化第二期工程,3县每年参加义务植树达100万人次。其间,共造林17887公顷(其中营造优质果园14893公顷),完成任务的112%;育苗2.6万亩,出圃优质苗0.9亿株。同时,组织5320人的青少年护林员队伍,处理滥伐和毁林事件500起。
  “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1987年“五四''期间,团地委联合地区文化局,在聊城举办首届“五四”青年艺术节。期间,设有书法、摄影、美术3个展厅,举办3场文节晚会,仅聊城城区就有0.7万余名青少年观看展览和文艺演出。1988年4月29日〜5月15日,团地委同地区文化局联合举办聊城地区“宇航杯”第二届“五四”青年艺术节。其间,共收到全区青年美术作品200多幅、摄影作品180多幅、硬笔书法作品1600余幅,其中美术作品16幅、摄影作品16幅、书法作品100幅获奖并参展。音乐、舞蹈节目由精选出的30个单位150名青年表演的优秀节目参加汇演,其中13个音乐节目、10个舞蹈节目获奖。期间,3万多人观看了展览和演出。1989年5月2~30日,团地委会同有关单位举办以“富民兴聊,创业奋进”为主题的全区青年科技文化节活动。文化节期间,举办有全区青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各界青年文艺大联欢,中学生科普知识竞赛,青少年科技小发明成果展览和青年题材的电影放映周;另有8县市团委及地直机关团委承办的青年科技文化活动22项。文化节先后收到青年美术作品550幅,评出优秀作品60幅;青年摄影作品210幅,评岀优秀作品50幅;青少年书法作品2100件,评出优秀作品100件;青少年科技小发明成果图片100幅,展岀50幅。期间,印发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试题1万份,回收率、及格率均在95%以上;推荐文艺节目220个,其中56个获奖。这次文化节共有20个单位和240名个人获奖,全区有30多万青少年参加了活动。1991年“五四”期间,团地委举办了聊城“十杰青年”命.名表彰暨事迹报告会,全区青年金色年华卡拉OK民间歌曲大奖赛,青年新闻、艺术摄影大赛,地市直青年爱党、爱社会主义歌咏比赛,农业科技宣传推广活动周,为关心青少年成长的50名知名人士挂“良师益友奖章”等活动。1992年,五四”期间,为纪念中国共青团建团70周年,团地委举办了纪念建团70周年各界人士座谈会、“团旗飘飘”电视专辑全区行、“改革潮头团旗红”青年摄影优秀作品展、科技兴农工程城乡宣传、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评选和团的知识竞赛等活动。1993年“五四”期间,团地委同聊城电视台联合拍摄了以展示聊城青年风采、歌颂家乡聊城为内容的大型综合电视晚会,评选表彰了全区十佳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先进单位。1994年“五四”期间,团地委把建国以来担任过团地委书记、1984年以来担任过团县市委书记职务的老共青团干部共100名请到聊城,观聚一堂,共庆“五四”佳节,地委书记陈延明以一名老团干部的身份在会上讲话,会上选举产生聊城地区老团干部联谊会。其间,在《聊城日报》、聊城电视台开办“青春立功”、“青春风采”等栏目,活跃了全区团的工作。1995年“五四”期间,团地委与聊城电视台联合举办“庆五四、颂繁森”电视晩会,地区6大班子领导与各界青年联欢;进行了全区10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1996年“五四”期间,团地委举办了“庆五四、颂繁森”全区青年卡拉OK大奖赛;召开庆五四全区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会上表彰全区10大杰出青年及优秀青年工作者、优秀团支部书记和优秀团员。
  “希望工程”活动1994年,团地委开始实施该工程,并设立地区希望工程办公室。当年,团地委联合地直14个单位在地直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为希望工程捐款,为失学孩子献爱心”活动,共收到捐款46万余元。1995年,团地委与地委、行署办公室联合开展了“爱心奉献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失学少年”活动;同时,团地委与地区乡镇企业家、地区个体劳协在广大个体私营劳动者中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助学(筑校)”活动,共收到捐款13万余元。当年,团地委发动18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参加了“携手共建繁森希望小学”活动,共收到捐款65万余元。地委书记陈延明捐款2100元结对救助了6名失学孩子,行署专员张敬涛结对救助了5名失学孩子,地区6大班子领导共结对救助失学孩子60余名。张敬涛到冠县北陶镇闫庄村看望他救助的两名失学孩子时,在该村希望小学现场办公,为该村投资80余万元,解决了无水、无电、无柏油路的问题。团地委积极争取中直、省直挂职干部的支持,多方为希望工程筹集资金,并结合扶贫工作,在贫困农村实施大规模的救助工作。截止1996年底,团地委下发资金救助的失学孩子达7025名,全区累计用于希望工程建设的资金已达1755万余元,建希望小学36所。聊城团地委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希望工程建设奖先进单位,团地委书记王改真被评为全国希望工程建设奖先进个人。
  少年团体
  组织沿革1926年春,冠县建立儿童团组织,有儿童团员20余人,是境内最早成立的少年团体。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县均先后成立儿童救国团,简称儿童团。解放战争时期,村村建有儿童团,儿童团员年龄一般在7〜14岁之间。儿童团受青救会的领导,县以上青救会大都设有儿童部。建国前夕,儿童团组织逐渐解体。1949年冬,聊城地青委召开少年儿童工作会议,且于莘县、堂邑、冠县、聊城等县小学建立少年儿童队组织。1950年3月,团地委召开首次全区少儿干部会议,部署全区建队工作。至1950年6月,全区共发展少年儿童队员13090人。1953年6月,根据团中央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中国少年儿童队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其编制为小队、中队、大队,全校为1大队,每个教学班为1中队,分设若干小队,中队和大队均设辅导员。1954年,全区共有小学4746处,其中建队学校4362处;有大队893个、中队4577个,共有少先队员211041名,有大队辅导员913名、中队辅导员4168名。1957年,全区校内校外共建队9543个,队员达453478名;有总辅导员2168名,中队辅导员12144名。1962年,全区建队数3692个,队龄儿童共257413名,已入队160915名,占62%;有总辅导员860名,中队辅导员5249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少先队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后曾一度由“红小兵”组织所取代。1978年10月,恢复少先队组织活动。1987年11月17~19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聊城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22名。大会通过《立足改革,面向未来,为培养一代‘四有'新人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国少先队聊城地区工作委员会。至1990年,全区共建队5863个,队龄儿童661565名,已入队610624名,占92.3%;有总辅导员3885名,中队辅导员17487名。至1996年,全区共建少先大队5866个,入队少年637689名,占队龄少年的97.5%;有大队辅导员5796名,中队辅导员16379名。
  主要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在青救会和妇救会的组织领导下,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捉拿奸细,传送情报,监视敌特活动;利用张贴标语、办黑板报及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组织运输队为作战部队运输弹药、给养,有的还直接参与对敌作战;积极参加拥军优属活动,帮助烈军属担水、拾柴、磨面、割草、放羊、收割庄稼等,仅1941年冬即为抗属拾柴6万公斤,解决了抗属的急需;参加突击性公务劳动,收公粮时,帮助村干部过秤、记帐、藏粮等。解放战争时期,儿童团员积极参加斗地主、除恶霸、破除迷信、拥军支前等活动。
  建国后,各级少先队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爱科学,爱劳动、爱祖国的教育。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级少先队组织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栽培向日葵、麻籽,采集树种,建立小苗圃(据1955年6月统计,本年全区参加种植活动的少年儿童16万人,植树22.6万棵,种向日葵60万棵,种麻籽62万棵);饲养羊、鸡、鸭、兔等家庭动物;帮助合作社、家庭拣粮食、积肥、捉害虫等;帮助学校采集标本,制作仪器、模型等教学用具;美化环境,绿化学校,在村前村后、河边路旁和学校周围种树栽花;帮助党和政府开展扫盲工作,当小先生,建立识字岗,制作识字牌。
  50年代中期,各级少先队组织还开展科学小实验和除四害、讲卫生活动。1955年,全区各少先队建立各种科技研究小组,开展科学小实验和工艺品制作等活动。当年,全区共向省儿童科学技术展览会和全省少儿工艺作品展览会送展品171件,获奖者10余人。1956年上半年,全区62万青少年共捕麻雀159万只,逮老鼠72万只,挖蝇蛹9310公斤。
  60年代,全区少先队普遍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争做好人好事。仅1965年,全区少年儿童即为群众做好事10余万件。
  1978年10月,少先队组织恢复活动后,先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评选优秀少先队员、“红花集体”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广大少年儿童以雷锋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帮助维护社会秩序,热情为集体、为群众做好事。至1979年,全区建立“红领巾服务队”、“红领巾文明监督岗”、“送温暖小组”、“学雷锋小组”、“包户小组”等活动组织200多个,为群众做好事12万余件。
  1983~1984年,各级少先队组织响应团中央“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改变面貌”的号召,组织广大少年儿童会同团员青年广泛开展“采种支甘、多做贡献”的活动。1983年,采集草种、树种3.5万公斤,支援甘肃1.9万公斤,超额完成任务。1984年,采集调运支援甘肃草种、树种51366.5公斤。
  1985年,根据全国少工委于上年底发岀的《关于开展“创造杯”少先队活动竞赛的通知》精神,全区各级团、队组织积极组织广大少先队员参加竞赛活动。当年,全区共开展“创造杯”活动项目1万多个,在全国夺取“创造杯”45个,其中高唐县夺得29个,占全区的2/3,分别被团地委和团省委授予红旗县。
  1986年,在全区少先队中开展“万枚四有小金星”活动。全区少先队员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自我设计、自我总结,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这次活动,全区有5630所学校的60余万少先队员参加,开展“创造杯”活动项目11.9万个,参加县以上评选的活动项目2.4万个,评选出县以上优秀活动项目1万个。其中,128个活动被评选为省级优秀活动项目,18名少先队工作者和辅导员被评为省级最佳指导者,并授予省优秀辅导员称号,1200名少先队员被评为省、地级优秀(金星)队员。
  1987年,全区少先队组织以“树理想、爱劳动、学创造、做主人”、深化共产主义教育为中心,组织全区少先队员广泛开展“爱劳动的小金星”活动。其间,开展“小目标”活动项目200万个,涌现出2万名“劳动小金星”和“劳动小能手”。同年,各级少先队组织还参加了全国少工委等组织发起的“勤巧小队”友谊竞赛活动,全区有56个小队获奖,4个大队荣获“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
  1990年,在全区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学习赖宁,争做金星少年”的活动。全区少先队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星期日,访问革命老前辈、老党员、老模范;走上街头打扫环境卫生,维护交通和社会秩序;帮助烈军属、五保户做好事;各学校建立红领巾大院、红领巾街、红领巾卫生区等,开展经常性活动。结合学赖宁活动,开展“向赖宁式的少先队员王金元学习”的活动。王金元,聊城市许营乡晋庄小学五年级学生,少先队员,时年12岁。1989年12月27日下午,在放学回家途中,他突然发现一持刀凶犯正杀害自己的同学。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机智勇敢地同凶犯进行搏斗,身负重伤,经抢救脱险。1990年初,《中国教育报》以《活着的赖宁——记“英雄少年”王金元》为题发表长篇通讯,并发表《向王金元同学学习》的评论员文章。《山东青年报》以《黄河文明熔铸的英雄少年》为题,介绍王金元的事迹。当年2月,聊城市委、市政府授予王金元“英雄少年”称号;团地委授予他“赖宁式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地委、行署批转地委宣传部等单位《关于向优秀少先队员王金元同学学习的决定》。3月17日,团省委、省教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授予王金元“英雄少年”称号。9月10日,团省委、省教委、省少工委授予王金元“齐鲁十佳少年”光荣称号。学习王金元的活动在全区更加深入地展开。1991年,深入开展学雷锋、学赖宁为主题的“自主中队”活动。1992年,开展争戴少先队劳动奖章活动。1993年,开展“国旗中队”等系列活动。1994〜1995年,实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员通过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活动,锻炼了生活、劳动、创造和服务技能。活动中有5名少先队员获全国一级雏鹰奖章、236名获二级雏鹰奖章、600名获三级雏鹰奖章。1993〜1996年,组织少年儿童夏令营活动3次,举办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大赛5次,举行全区十佳少年评选活动4次,举行全区十佳少先队辅导员评选活动3次,举办全区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3次,培训450余人次。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