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漳卫运河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2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漳卫运河治理
分类号: TV882.8
页数: 2
页码: 175-176
摘要: 在卫河治理过程中,分期改建迁建乜村引水闸、扬水站、班庄老闸及其它小型建筑物,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砌石方1545立方米,混凝土1096立方米,国家投资107.4万元。1979年10月,在莘县北金堤之上新建东池闸和道口闸及其配套建筑物(导卫入金堤河)23座,挖运土方237.9万立方米,砌石0.58万立方米,混凝土0.29万立方米,用工118万个,国家投资306.76万元。
关键词: 卫运河 河道治理

内容

第三节漳卫运河治理
  卫运河治理建国前后,相继5次对卫运河进行统一治理。
  第一次,1946年按照“先下后上、先干后支”的治河方针,经冀南行署安排,由临清等县岀工,开挖申街分洪道,并裁直胡家湾西南、张窑、董庄、薛家村、辛庄、大营村南、江庄村东等河段弯道;馆陶县裁直余利堡、南陶滩东及康庄东北诸弯,使沿河920个村庄、184万亩农田免受水灾。1947〜1948年间,临清、馆陶等县裁弯治理、加固左右岸堤防,堤防标准为顶宽5米、堤高超1946年洪水位1米, 边坡1:1.5。
  第二次,1956年3〜6月,按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标准,由临清、冠县、馆陶9.068万民工进行复堤护岸,堤防增高1〜1.5米,培厚2〜3米,完成土方376.038万立方米,用工235.028万个,且修险工83处,砌石方3.45万立方米。1958年春进行扩大治理,挖运土方1930.98万立方米。
  第三次,1964年3〜5月,专署卫运河岁修指挥部组织临清、冠县、馆陶3县5.024万民工复堤,挖运土方306.043万立方米,用工153.47万个,国家投资349万元,补助粮2844.5吨。1967年6〜8月,又组织临清、冠县、聊城、莘县民工4万人,加高右堤长62公里,顶宽8米,内外坡均为1:3,堤顶超岀1963年洪水位2米,完成土方235.7万立方米,用工235.6万个。
  第四次,1971〜1974年连年组织民工10~12万人次,参加漳卫新河及卫运河治理会战及68座建筑物修建,共完成土方4671.96万立方米、石方7万立方米、混凝土2.37万立方米,总投资5156.91万元。
  第五次,1978〜1980年间,按1963年雨型防洪(相当于50年一遇)和洪涝合排3年一遇标准扩大治理。
  1992年,对朱庄乡东庄村护岸工程翻修220米,完成土方5280立方米、石方10086.5立方米。1995年对临东镇莲花岸护堤工程接长250米,完成土方9800立方米、石方13703.8立方米。1996年,对原有护坡工程损坏部分进行零星整修。
  卫运河及漳卫河汇合处土方工程分三期施工。第一期在1978年11〜12月,临清、冠县两县出民工0.7万人,完成填挖土方38.5万立方米,用工31万个。第二期在1979年3~4月,临清、冠县两县出民工1.9万人,完成土方198万立方米,用工84万个。第三期在1980年〜4月,临清、冠县、聊城、高唐、茌平5县出民工4万人,完成土方212.5万立方米,用工233.4万个。
  卫河治理
  在卫河治理过程中,分期改建迁建乜村引水闸、扬水站、班庄老闸及其它小型建筑物,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砌石方1545立方米,混凝土1096立方米,国家投资107.4万元。
  1979年10月,在莘县北金堤之上新建东池闸和道口闸及其配套建筑物(导卫入金堤河)23座,挖运土方237.9万立方米,砌石0.58万立方米,混凝土0.29万立方米,用工118万个,国家投资306.76万元。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漳卫运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