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雅臣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唯一号: 150530020210000188
人物姓名: 汪雅臣
人物异名: 别名:王景龙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0726.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1年
卒年: 1941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蓬莱县

传略

汪雅臣(1911~1941),别名王景龙,蓬莱县人。 汪雅臣幼年举家逃荒至黑龙江省五常县,13岁给地主放猪,15岁当伐木工人,后被土匪“东双胜”劫持入伙,报号“双龙”。1929年春,驻吉林东北军26旅34团清剿“东双胜”,收留汪雅臣。“九·一八”事变后,汪雅臣所在部队降日,他带领八九个爱国青年携械出走,于五常县小忙牛河竖起抗日大旗,仍称“双龙”。1934年春,联合其他抗日山林队,于五常县尖山子召开700多人参加的抗日大会,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雅臣被选为首领。1935年,汪雅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接受中共珠河县委改编,改番号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9月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计千余人,汪雅臣任军长。 1937年夏,为解决弹药来源,汪雅臣化装下山,冒险闯入伪军司令部,劝说伪军邓旅长“枪口对外,不打中国人”。邓旅长当即支援其一批弹药。1939年,汪雅臣率领百余名战士突袭山河屯山林警察队,收缴其全部枪械。然后化装山林警察队,拜访日军守备队,乘机收缴一批日军枪支。同年6月,率领300余名战士化装伪军,由小南门向九十五顶子山转移,途中与百余名日伪军混合的“讨伐队”遭遇。汪雅臣谎称“我部奉命追赶一股逃往九十五顶子山的匪徒”,并下令部队就地架枪休息。“讨伐队”也随之架枪休息。汪雅臣乘“讨伐队”不备,下令将其全部包围。汪雅臣喊道:“兄弟们,没你们的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伪军缴械,全歼日军数十名。 1940年,东北局势恶化,为保存实力,汪雅臣奉命将部队疏散,化整为零,军部仅留49人。1941年1月29日,汪雅臣率军部32人宿营九十五顶子山。凌晨,因叛徒告密,被日伪军包围。汪雅臣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委托副军长张忠喜带领大部人员从东南山口突围,自己带领不足10人,坚守西面山头进行掩护。此时,敌人已抢占东南山头高地,副军长等人冲入漫岗地时,均遭不幸。汪雅臣带人前去援救,警卫员中弹牺牲。汪雅臣胸部、腿部多处中弹,被捕后牺牲,时年30岁。建国后,为纪念汪雅臣烈士,将他牺牲前率部留驻的蛤蜊河子村更名为双龙村。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