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唯一号: 150530020210000187
人物姓名: 苏晓风
人物异名: 原名:张尔乙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0726.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5年
卒年: 1940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蓬莱县潮水一村

传略

苏晓风(1915~1940),原名张尔乙,蓬莱县潮水一村人。 苏晓风自幼天资聪慧,读小学时各科成绩皆名列前茅,1934年考入北平市镜湖中学。求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踊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家乡新民小学任教,一面教学,一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联络进步教师创办《潮水日报》,揭露日军罪行,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组织进步师生成立抗日救国宣传队,教唱抗战歌曲,排演抗战剧目;创办民众夜校,讲演抗战形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训练“壮丁”,讲解游击战知识和军事知识。1938年2月5日,苏晓风带领百余人加入蓬莱县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先后担任第一和第九大队政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胶东起义部队统一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苏晓风奉命到一支刚收编的国民党地方游击队担任教导员。到任后,他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进行“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教育,很快改变了这支队伍的面貌。同年,苏晓风调任交通营营长,奉命护送去鲁南学习的地方干部。他率部展转于敌人碉堡之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39年春,苏晓风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团政委。他和团长李绍乔配合,加强部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使十三团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在历次战斗中皆表现出色。1940年12月在郭家店战斗中,十三团和十四团担任主攻,苏晓风和李绍乔率部先后两次冲进村子,击溃日军大岛大佐部300余名日伪军,毙、伤、俘敌14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20余支,受到通令嘉奖。 1940年12月20日夜,十三团进驻掖县上庄,被日军包围。突围中,李绍乔英勇牺牲。苏晓风身负重伤,昏迷不醒,被日军抬到招远。苏醒后,得知自己落入敌手,奋起全身力气抓起一条凳子向日军砸去。日军仓促中向苏晓风的胸部连发数弹。苏晓风壮烈牺牲,时年25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蓬莱县政府将苏晓风出生地十三区命名为晓风区,以示纪念。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