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8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5
页码: 438-442
摘要: 本章分五节记述的是隋代寺院、唐与五代寺院、宋代寺院、金元寺院、明清以后及不明年代寺院概况。
关键词: 佛教 寺庙 宗派

内容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5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它是当时反婆罗门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流行开来。其基本教理有“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道成佛为最终目的。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隋唐遂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一定影响。
    依据碑志和牟平、文登日志所载,昆嵛禅林,大抵创建于隋唐,盛行于宋金元间,至明清则多系重修,琳宫梵宇,先后相望。嗣后逐渐式微,僧侣多无学识,所奉禅宗,名存实亡。光绪《文登县志·寺观》:“邑当金元之际,民物丰饶,家给人足。释老之说得中之,梵宫道刹,照耀山阿海峤间,大抵皆民力为之。途穷则返,盛极而衰,乘除之际,迭相往还。今例,庵、观、寺、院,已有者不必毁,未有者不准创建。昔时名山胜景,半凋残矣。”至民国八年(1919)普查,牟平全县有寺院39座,僧人108名,平均每寺2.77名,其中属于本志所记昆嵛山区寺庙10座,僧人36名。寺庙座数少于道观,僧尼多于道士。《文登县志》未记宗派,共有寺庙46处,庵10余处,按牟平志每寺平均僧数推算,共有僧侣127名(不计庵)。至1920年后,虽仍有寺庙香火,但不少近村寺庙逐步改作校舍,僧众减少。1940~1942年间,为防日军侵占寺庙建据点,寺庙拆毁。僧、尼或还俗或出走,佛事停止。1946~1947年土改复查中,庙产归公,还俗的僧尼分得房屋、土地。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旅游业大兴,昆嵛山中恢复无染寺、黄山寺,新建“念佛精舍”,全山共有僧尼3~4人。不少在家信众,自家供奉观音像。
    第一节 隋代寺院
    佛教传入昆嵛山的历史悠久。隋以前不可考,隋以后,见诸于《文登县志·卷四下》载:“六度寺在城西六十里金水庵北。明洪武壬子(1372)赐名‘六度禅院’。今废。”“寺之北山,有大石高丈许,宽七尺余,仰面平而微凹,上镌字曰:历代敕修六度禅院记,隋开皇三年(583)起建,唐开元至宣宗年重修,又葺于光化。宋兴国、淳化、治平重修,遇劫废弛。金大定、明昌、泰和,元延祜甲寅(1314)、至正戊午(应为戊子1348)相继重修。明洪武七年(1374),住持僧智政,为古来碑石经劫毁坏,刊记于此,永代不失院名。据此,则寺建于隋,至清初犹存。邑中诸寺,莫古于是。其刻石又一行云:‘太宗宣敬德监造’,则不可信。国初于七之乱,毁于兵火。”六度禅院的兴修,大致与其西侧高耸“点灯崮”有关,有“佛灯引度”之说。“六度”,佛家语,指渡生死海,由此岸到彼岸(涅桀)的六种行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度为佛家万行之总体。前五度为福行,后一度为智行,以智行而断惑证理。度,是梵语意译,梵音为“波罗密”。“波罗”,意为“彼岸”;“密”,意为“到”。“彼岸到”,汉语语序为“到彼岸”。佛家相信,人生苦海,可以通过“六度”,到彼岸——超脱生死的境界(即涅槃)。
    六度寺北靠紫金崮,南望群山相错,东有古天象台,西有点灯崮。至于是否为“太宗宣敬德监造”,已难考证。清初,六度寺被清军焚毁后,清中叶,又在旧址附近建三间佛爷庙,由南面的金水庵道人代管。寺前二银杏树,粗者八抱,一毁于1942年,兵工厂用它来造手榴弹柄;一毁于1958年后,区干部李某住村,联系有关方面伐去,村民不满。寺北刻大字的巨岩,俗称“字石”,于1963年建兵营时炸毁。六度寺旧址已建起同名村150多户,村中古庙台尚在,刻莲花的石础、龙等石刻,零星可见。村北20世纪50年代末所建地瓜储藏窖前墙,还嵌着“智政和尚塔铭并序”等残碑。村东北侧,有智政和尚墓址。墓穴北侧为壁立的天然巨岩,上刻“坐宴伏安”四字,字径八寸。刻字已被劈石时破坏。岩前数尺下即墓穴,石棺上有石板,刻字“正公大师”,内出土过头盖骨和主人钤记。墓西有徒弟坟。智政(整)见本志《人物》。无染禅院碑以六度寺为其东界。六度寺高僧在山区不少寺院碑文有名,如凤山寺碑的法平,柘阳寺碑的智政,皆六度寺住持。清康熙以前,六度寺一直是全山的第一名刹。
    第二节 唐与五代寺院
    据地方志和碑记,昆嵛山区内凤山寺为五代时建,无染禅院、宝峰寺和黄垒院确为唐时建。
    无染禅院院名考:据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无染院碑记》:“或曰‘其地据乡村辽远,居之者六根清净,得大解脱,故名’。或曰:‘染’与‘盐’声相转,寺内古石龛其下空洞,相传为齐王后无盐冢云。”按历史常识,无盐冢不在此,故后者不可信。
    建院时代。院内曾有“永康二年”石刻,记齐鲁二王舍山为院,史有定论,属伪造(见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原有唐光化四年(901)《唐无染院碑》(见第八编石刻),中有句曰:“伏以法主和尚道深九流,德竣三峰,戒珠冷而寒水一池,心印明而秋蟾五夜。伏自穿云得法,止锡峻岩,逼水安禅,写志溪涧。近则齐鲁之台相知仰,远乃吴越之公侯顺崇,为人天师,救人死苦……门人守明等,戒节寒松,行清霜竹,例披云服,竞扣禅机,或参礼于诸方,或当院而佐持。”这些句子,虽嫌浮虚,但至少可知这些人不是刚凑起的“班子”。碑阴有“施主檀越主宋璋顷于大顺二年(891)十月五日立疏,启□十顷,充造无染禅院”。可知唐大顺二年以前法主和尚就已在此峻岩下的水边“止锡”修持,声望日隆,但还没有正规的庙舍。只少宋璋舍地十顷“充造无染禅院”的891年,可算作无染禅院始建之年。
    何人主持大修,碑后明言“先师和尚常益,当院法主和尚巨弘,院主道明,供养主知穆,典座云□”。
    功德施主:“两浙定乱安国功臣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彭城郡王钱锣,功德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守潍州刺史兼御史大夫钱镇……而鸡林金清押衙,家别扶桑,身来青社,货游鄞水,心向金田,舍青凫郢匠之工,凿白石坚竺乾之塔,与殿中功德主解通五十人等竞舍珍财,同修真像……”这说明无染院的建设,得到国内外知名人士的广泛捐助,从开始到落成达十年之久,可知其规模之大。
    无染院四至:永康石刻阴面刻“齐鲁二王圣舍山场地土边界:东至崇石口、六度寺(崇石口在六度寺东南),西至寨门口(在莒格庄镇北宋家口老清河夼之西北端)金铃院(在寨门口东南夼),南至龙门口(在葛家镇黄龙岘山西口),北至大悲顶(即太白项,今称泰礴顶)”。光绪十三年重修背阴“本院四至”:东至点灯崮,西至剑口岭(即寨门口),南至枯水井(在龙门口东北),北至大悲顶。可知无染寺所占山峦面积前后基本未变,按地图计算,直线距离南北长12千米,东西宽10千米,总面积120平方千米。《文登市志》1115页末,记文登高村镇万家庄梁氏庄园在无染寺有地产。笔者调查,光绪年间,梁家趁无染寺住持不在家,买通管事僧,贱价购进昆嵛山山峦130多公顷。住持回寺,说庙产不可卖,遂起诉梁家。梁家势大,买通官府,以“买庙产仍放庙上(指梁氏家庙)”而胜诉。
    1929年,文登县徐村人隋世卿用巨款买断无染院庙产,驱逐和尚,在此办起基督教会(详本编第八章第一节)。
    其周边环境古迹及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演变,均见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汉代画像石、唐与清时二碑刻见本志第八编。
    宝峰寺光绪《文登县志·卷四下》:“宝峰寺,今曰‘长夼院’,在城西北50里。”即今界石镇西院下村西院下水库水下。该志又载:“旧志‘唐时敕建,有碑’,今无存。有国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县陆、三十六年知县简‘段明界限,勒石禁约’碑。背阴为典史沈思源撰并书、篆额。文曰:‘邑之长夼院,古名宝峰寺。考诸邑乘,创自有唐,有敕建碑记,乃文之古迹也。但历年久远,渐至废圮,更兼住持不得其人,山岚剪伐尽秃,田产典卖无存。僧会俱详,县主命余赴寺经理之。于是,即日亲赴各寺,出名凑钱数百余金,将田产尽行赎回,房舍概为修理;又蒙出示禁约,诚恐日久湮没,谨镌于石,以垂永远。~’嘉庆五年(1800)有重修碑,见第九编。
    该寺毁于1942年,防日军盘踞而拆。1976年3月,又在此建起小(一)型水库——院下水库,寺遗址尽淹水中。
    黄垒院位于今文登市小观镇北黄村,原属牟平县东牟乡。宋绍圣四年(1097)所作《重修黄垒院殿记》见本志第八编。在民国初统计佛寺表中,无此寺,可知当时已塌。
    观碑文可知,该院为“尼寺”,起建于唐开元(674~740)之际。至宋建隆间(960),有主尼净香住持,积日累月,完葺殿宇,稍为一新。到至道二年(996),堂廊周备,功力告毕,遂有香幢记。净香传于弟子智圆;明年春,又收本邑王氏女法名善宁,“化缘遐迩,经营材木,五六年间,仿佛其事。择吉命工,悉拼旧植,一新梁栋……既表正而告成,延塑匠而度位,满堂佛像,百彩备而俨饰精……”可知这所尼寺,中经净香、智圆、善宁三代尼姑的艰苦努力,不断维修、扩建,成为当时昆嵛山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尼寺,延及唐宋两朝,盛极一时。这对今人研究唐宋社会,研究佛教史有重要史料价值。
    洪福寺旧址在今牟平姜格庄镇上庄村西河北岸。相传唐贞观间(627~649)建。今不存。
    凤山寺(梵云院)见第三编第五章第四节及第八编凤山寺石刻。
    第三节 宋代寺院
    现知昆嵛山区宋代较大寺院有五唐玉林院、寿圣院、甘泉寺、大圣寺、执炉寺。
    玉林院位于乳山市育黎镇育黎村北。民国《牟平县志》卷九载《宋玉林院塔幢记》(节录),见本志第八编。这是了解该寺的唯一文字资料。建于唐代初期,属法眼宗,民国初有僧4人,房屋38间,土地210亩。
    据《幢记》,庙原属牟平县规化乡铁山里,玉林院系大宋敕赐存留。《幢记》为纪念故院主刘大德而建。刘于后汉乾祜元年(948)投溪山长老和尚讳神故为师,乃曹豁一派。后周广顺元年(951)于本州开元寺受戒,遵师规范,接任住持。宋太祖端拱元年(988),朝廷整顿寺庙,拆除淫寺,刘大德与各住持僧睦人等赴京进状,一再申奏,“蒙龙颜大悦,敕赐存留”,从而保存了玉林院。刘大德涅桀后徒弟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八月为之建幢,云水沙门法珍撰文,门人小师法真书丹。
    幢文可证,端拱元年,寺庙要重新“登记审查”,不合格者,将毁弃。刘大德等多次进京申奏,朝廷才批准存留,对玉林院来说,确有“再造”之恩。
    寿圣院位于今乳山市下初镇东南黄山北麓,原为牟平县东牟乡巫山保。《宋寿圣院碑》见本志第八编。民国《牟平县志》谓:在九区黄山后麓,临济宗,有僧四。今已恢复。寺之古今演变见本志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黄山”条。
    值得重视的是,碑文“今则幸遇圣朝,得值明时,普赐敕额以飞来,何异与尧风荡荡者欤!”时为大宋戊申、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证明宋神宗之朝,重视佛教,“善赐敕额以飞来”,不再如宋太祖端拱元年(988),玉林院刘大德等“赴京进状”,一再申奏,才获“敕赐存留”。
    甘泉寺见本志第三编第六章第三节。该寺为清代昆嵛山区最富有的寺院,有高大的牌坊,有刻名人诗文的南北相对的碑亭。至今仍有著名的甘泉自流,有罕见的流苏树,有石屋般的石洞。
    大圣寺见本志第三编第五章第六节。
    执炉寺(香岩院)据1998年《乳山市志》833页建于宋末。见本志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
    第四节 金元寺院
    金元时期,昆嵛山中的佛寺尼庵受到全真派发展极盛时期的影响。现将有据可证的金元寺庵五处简记如下。龙泉寺民国《牟平县志》卷二载:“龙泉寺在四区南岘村西三里(今属牟平区龙泉镇)。金大定三年(1163)奉敕牒(见本志第八编第二章第一节)赐庙额,即州志所谓龙门院。”拆于20世纪40年代。
    杏山寺民国《牟平县志》卷二载:“杏山寺在九区崔家口西南约四里许。碑字不辨,惟古塔三座,系金时建。庙宇因被火焚,久圮。”现状详本志第三编第五章第六节。
    寿峰寺(石岭院)元皇庆二年(1313)一修。见本志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延寿开国寺民国《牟平县志》卷二载:“延寿开国寺,在县东旧南岘社(今龙泉镇)。”《府志》云:“皇庆二年(1313)建。”在该志佛寺表中无此寺,可知清末已不存。
    兴隆寺元代建。见本志第三编第五章第六节。第五节明清以后及不明年代寺院
    三官庙位于乳山市冯家镇砦里村,建于明末,尼姑1人,临济宗庙房10间。本为道教三官庙,何时被佛教徒尼姑进占,不详。日址在村中偏北东,庙房拆于20世纪70年代。
    龙湾寺民国《牟平县志》载:“四区酒馆镇东二里。临济宗,僧三。”今牟平区姜格庄镇酒馆村东。不知建于何时。20世纪40年代拆。
    禅教寺见本志第三遍第五章第六节。
    爬山寺见本志第三遍第五章第四节。
    广济院位于无染寺东河上溯1000米处,久圮,清道光间牟平学者宫、万设馆于此。今只剩残碑一。
    民国《牟平县志》在卷二地理志建筑庙坛栏中,记载68处坛、庙之后,谓:“右明清及失考各庙,远近林立,所举不过十分之一,其他多不胜数;尤多者为关帝庙、观音庙、三官庙、三元宫……等,其建筑工程大小不同,要皆是为迷信之证。现以多半改设学校,或充各会所用,年久庙祀将自废也。”笔者统计,不过“十分之一”之说太过,但所余庙庵或毁之过早如“金铃院”,或规模太小,如庵堂,均难以统计。
    新中国建立后,佛事绝迹。1985年,牟平县有僧1人。文登市直到2002年始有佛教比丘1~2人。2004年,文登市、乳山市佛教协会筹委会分别成立。2009年文登市佛教协会正式成立,仅有比丘1人。牟平区、乳山市所属的昆嵛山区也有佛教徒2名,有佛教居士约百余人。2008年8月15日,威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同意设立乳山市黄山寺佛教道场。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