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明清统治者对全真道的政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60
颗粒名称:
明清统治者对全真道的政策
分类号:
B956.3
页数:
1
页码:
41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明清统治者对昆嵛山全真道的政策的情况。
关键词:
明清
全真道
政策
内容
明代统治者重视正一道,排斥全真道。一因全真道起源于北方,曾受到元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作为灭元建明朝的朱元璋,自然对全真道有抵触;二因朱元璋等利用正一道神化自己,笼络民心,得心应手,而“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不适合他的政治需要;三因全真道上层“贵盛”,腐化堕落。朱氏王朝多次下达圣旨,既申明“三教并用”,又严格控制僧道会众的数量和活动范围。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下令在京师设道录司,省设道纪司,州设道正司,县设道会司,全面管理道教。
洪武六年(1373)十二月,令民家女子年不过40以上者,不得出家为尼姑、女道士。洪武二十年(1387)八月,诏男子年20以上者,不许出家为僧、道。洪武二十七年(1394)正月,禁收民家14岁以下出家者为僧、道,并禁止军人、工匠及犯罪黥刺者作僧人、道士,定下由国家颁发给僧道身份凭证——度牒。洪武六年(1373)指出:“若请给度牒,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洪武二十四年(1391)六月重申:“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县寺观虽多,但存其宽大可容众者一所,并而居之,毋杂处于外,与民相混,违者治以重罪。”同年七月,诏天下僧道,“有创立庵、堂、寺、观非旧额者,悉皆毁之。”甚至规定:“其一、二人于崇山深谷修禅及学全真者听,三、四人勿许。毋得私创庵堂。若游方问道,必自各路费,毋索取于民。”“道士设醮,不许拜奏青词。各遵颁降科仪。”还令僧道录司造“周知册”,将在京和各府州县的僧人道士列成名册,颁行天下寺观。凡遇僧道,即与其度牒对册,如有不同,即为伪冒,许送有司治罪。二十七年(1394)强调,必随师习经三年后,“赴京考试,通经典者始给度牒;不通者,杖为民”。永乐十六年(1418)十月,规定全国僧道人数,府不过40人,州不过30人,县不过20人,全国总计僧道各3.6万人。给牒考试由3年一次改为5年一次。这些控制政策主要是政治需要,防范民众借宗教秘密结社,形成反政府势力。事实上,明中期以后,宗教控制政策得不到贯彻,皇帝崇正一道的行动,往往打破禁忌。
清代宗教政策基本延袭明代。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