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气候与物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1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气候与物候
分类号:
P468.0
页数:
7
页码:
84-90
摘要:
本章讲述了昆嵛山区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
关键词:
昆嵛山
气候
物候
内容
第一节 四季特点
昆嵛山区四季分明,特点明显。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同纬度内陆春天来迟近一个月;夏季,湿热小雨;秋季,云淡气爽;冬季,低温多风。四季中温凉宜人的春秋两季时间较长,炎热夏季较短促,冬季较长。
春季 4月19日~6月24日(相当于谷雨他地区持续时问较长。其特点是气温回升较快、降水少、大风多、蒸发大。自4月上旬至5月中旬,每旬平均气温上升2.0~2.6℃,月下旬比4月上旬平均气温高10.6℃。降水比冬季略增,平均降水量100~12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13%左右,分布较均匀。南北大风交替出现,每月平均5天左右,是全年大风最多的季节,经常发生春旱。
夏季 6月25日~8月8日(相当于夏至到处暑),平均为65天,在四季中持续时间最短。山区夏季来得早,持续时问比山前平原地区长5~10天。夏季是区内降水最多的季节,大部分地区雨量在500~530毫米之间,占全年降雨量到夏至),平均为67天。南北部沿海地区比其的60%左右,集中于7~8月份。月均气候高于20℃,因受海洋气候影响,最热月在8月,平均24.5℃,最高温为28.5℃。本季每年除有1~2次台风影响外,是全年大风最少的季节。
秋季 8月29日~11月2日(相当于处暑到立冬),平均66天,北部持续时间较短。本季由于蒙古高压迅速加强,北方冷空气侵袭次数显著增多,气温迅速下降,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平均每旬降低2℃左右。天气多晴好,但有些年份冬季风来迟,造成阴雨连绵天气。降水比夏季显著减少。平均170~19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2%。
冬季 11月3日~4月18日(相当于立冬到谷雨),平均为167天,是持续最长、温度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受北方冷高压控制,多偏北大风,天气变化激烈复杂,时阴时晴。山区多阵性大雪,平均气温低于0℃。一月最冷,平均气温最低-7.7℃,平均降水量30~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左右。
第二节 日照与日辐射
日照 从牟平、文登、乳山三地数据看,昆嵛山区日照时数2553小时左右,日照率57.6%。
日辐射 取1996年出版的《文登市志》71页数据,年平均总辐射量不低于119.7千卡/平方厘米。5月份最小,为15.2千卡/平方厘米,其次是6月份,为13.5千卡/平方厘米。可知昆嵛山区光能资源较丰富。
第三节 气温
昆嵛山区没有独立的气温观测体系,仅按牟平区、文登市资料记述:1953~2008年,文登市(县)平均气温11.5℃,年较差27.8℃,日较差为9.5℃。年均最高气温为12.8℃,出现于1994年和2004年;最低为10.2℃,出现于1956年。牟平区(县)1978~2000年,多年平均气温为12.2℃,最高年份13.4℃,出现于1994年,最低年份11.0℃,出现在1980年,可知北西区高于南东区。
最冷的1月份,文登平均气温-2.6℃,极端最低气温25.5℃,出现于1963年1月25日;最热的7~8月份平均为24.5℃,极端最高气温为36.4℃,出现于1958年7月21日、1966年8月5日和1967年7月17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平均日期为3月2日至12月7日,持续280.7天,最多310天(1953年),最少253天(1970年)。0℃以上积温平均4346.0℃,最多4744.0℃(1994年),最少3860.7℃(1970年)。80%保证率的积温为4096.1℃,稳定通过10℃的稳定初日为4月14日,终日为10月29日,平均持续196.3天。年均结冰总曰数为115.6天,平均初日为11月3日;平均终日为4月10日。初霜日平均为10月24日,最早10月11日(1977年),最晚11月20日(1979年);终霜日平均为4月13日,最早为3月18日(1989年),最晚为5月3日(1991年)。无霜期平均为193天。
牟平区最冷的1月份,月均-2.1℃,最热的7月,月均25.2℃。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8.8℃,出现于1984年1月25日;极端最高气温38.2℃,出现在1988年6月13日。无霜期199天,比文登多6天。
第四节 降水
昆嵛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文登为803.8毫米(1956~2000年),牟平为626.2毫米(1978~2000年),乳山为790.4毫米(1956~1995年)。三市区平均年降水740.1毫米。三市区年最少降水量,文登为361.0毫米(1999年),牟平为257.1毫米(1986年),乳山为446.2毫米(1982年);年最多降水量,文登为1191.0毫米(1969年),牟平为977.8毫米(1990年),乳山为1506.7毫米(1964年)。可知,昆嵛山区北区、西区降水量较少,东区、南区较多。这与雨季季风北遇山区气流抬升有关。
从上表中可知,昆嵛山区降水分布的差异:在泰礴顶、无染寺等海拔较高的低山区,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超过900毫米,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最大降水量也在这里发生,1975年泰礴顶区域年降水量达到1646.6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北区北部的姜格庄和大窑,年均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姜格庄才561.7毫米。年降水量最小的地点在水道、大窑和界石,均不超过300毫米,分别发生在1982年、1986年和1999年。将上表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加除以18,得年均727.2毫米。此数有参考作用,但观测点分布不均匀,且未经专业部门综合平衡,并不等于昆嵛山区的年均降水量。但在冬季,昆嵛山以北的蓬莱、烟台、威海一带,降雪量大;南部文登的小观镇及乳山、海阳一带雨雪较少。
第五节 蒸发
年蒸发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米山水库坝西水文站1980~2000年统计,E601蒸发皿年均蒸发965.4毫米,最高1109.9毫米(1986年),最低776毫米(1998年)。高岛盐场气象站E601蒸发皿年均蒸发974.5毫米,最大值为1277.8毫米(1955年),最小值792.5毫米(1964年)。文登气象站1971~2000年平均值为1470.6毫米,最大值1718.1毫米(1979年),最小值为1240.6毫米(1985年)。高岛站在海边,米山站在库区,均靠近水面,故蒸发值偏低。1991年8月出版的《牟平县志》: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693.2毫米,最大量1919.6毫米(1968年),最小量为1455.2毫米(1976年),春季蒸发量大,冬季蒸发量小。文城站月均最大蒸发量208.4毫米,牟平站为249.4毫米,均出现在5月;文城站最小蒸发量是40.7毫米,牟平站则为49.5毫米,均出现在1月。文登多年干旱指数为1470.6毫米÷803.8毫米=1.83;牟平干旱指数为1693.2毫米÷736.6毫米=2.3,乳山市干旱指数为1521.8毫米÷790.4毫米=1.93,均属于半干旱地区,可知昆嵛山区西北、北部干旱指数最大,东、东南干旱指数较小。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昆嵛山区灾害性天气以旱、涝、冰雹危害最大,其次是大风、暴雨和夏秋间的连阴雨。
旱涝 旱涝是自然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出现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有旱的年份占5%,有涝的年份占28%。大早年份7年一次。按季节分,春旱占47%的年份,秋旱占44%的年份,春涝、秋涝和冬涝年份占30%。
境内干旱是主要威胁,尤其是春旱危害最大,秋旱次之。春旱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到5月份,持续30天左右,最长的1972年达3个月。1952~2008年,春早较严重的年份为1958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6年、1988年、1997年、1999年和2000年。平均6.3年一次。较严重的水灾:1965年、1974年、1975年、1978年、1985年、1990年、2005年、2007年,平均7.1年一次。
冰雹 冰雹一般出现在4~10月,其中9~10月最多,以初夏期间的冰雹危害较大。一日中,冰雹多出现于午后和傍晚,上午较少。平均降雹2~3分钟,最长达1个半小时。牟平的水道、大窑,乳山的下初、冯家,文登的界石、汪疃、葛家、米山等近山地区雹灾较多,南北近海区域冰雹极少。1940年5月21日13时,文登县晒字、界石、米山等宽7.5千米,长12.5千米地带受雹灾,平地积雹6.6~9.9厘米厚,小麦绝产,地瓜、花生、玉米叶子全部打烂。1952年6月10日下午,乳山下初、冯家等地降雹持续20~90分钟,117村受灾,雹粒大如鸡蛋,小如玉米粒,最大一粒重约15千克。1989年牟平县水道、大窑等6处乡镇受雹灾,冰雹最大直径5厘米。1994年9月29日13时,冯家、下初等56村遭雹灾,冰雹最大直径2.5厘米,积雹深达20~30厘米,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暴雨 昆嵛山区年均暴雨3.8天,7月和8月份出现最多。分布于低山区较多。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的,年均2~4次;日降水量100毫米以上,平均1~2年一遇日降水量200毫米以上,平均10年一遇。连续3日最大降水量以汪疃最多,为454毫米。南区小观镇暴雨最少。1980年8月,昆嵛山低山区大暴雨,冲毁谷坊200余座,冲毁石门的桥梁2座,大路中断。1987年8月27日零时,昆嵛山全区大暴雨,5小时平均降水量为102毫米,葛家等镇的平均降水量达200毫米以上,损失严重。
大风 据1953~1990年资料统计,全区大风日数平均每年43.8天,春季占38.8%,冬季占29%,秋季占20.8%,夏季占11.4%。台风多出现在7~8月份,年均1~2次,次数虽少,但危害极大。连续8级以上大风日数最多8天,出现于1964年4月。1985年8月19日下午1时,东区、东南区的9号台风,最大风速达36米/秒,持续4小时,导致通讯线路全部中断,高压输电线路全部停电,累计经济损失1.1亿元。
低温连阴雨 温暖季节的低温连阴雨,造成花生烂种、小麦烂场、夏玉米芽涝,影响夏秋玉米灌浆,使地瓜干霉烂,晚秋作物贪青晚熟。新中国建立前,文字记载最严重的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初二至九月,一直阴雨连绵,庄稼尽伤,房屋倒塌。据1953~1990年38年统计,发生低温连阴雨20次,约2年一遇;夏收夏种期间8次连阴雨,大约5年一遇。危害最大的1979年6月19~26日,连续出现8天阴雨,降水107.2毫米,成熟的小麦在田间生芽,上场的也发芽霉烂。秋季低温冷害,造成秋作物减产或绝产。9月中旬以后成熟的品种常常减产。最长连阴雨天气为害13天,出现于1985年11月。
历年较大自然灾害参见卷首《大事记》。
第七节 物候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气温、湿度的反应极其敏感,居民在长期观察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懂得根据物候现象科学安排生产生活。如桃花开、杏花落种玉米,刺槐开花种花生,茅草扬花准备棉衣等。
动物候 文登气象站1981~1990年在文城站观测,家燕、蟋蟀、蚱蝉、青蛙、蟾蜍等五种动物,平均始见日分别为4月17日、8月5日、7月8日、4月18日、4月23日,绝迹时间分别为9月30日、10月14日、9月17日、10月2日、10月23日。牟平城的布谷鸟、青蛙、蟋蟀、蝉分别始鸣于5月上旬、4月中旬、6月上旬和6月下旬,终鸣于9月下旬、9月中旬、10月上旬和10月下旬;蜜蜂群始飞于4月中旬,群止飞于10月中旬。1998年出版的《乳山市志》载:蜻蜒、蜜蜂、青蛙10月下旬蛰伏,刺猬、蝙蝠、蛇11月入蛰。翌年3月,青蛙和蛇复苏,其他4月复苏;农业害虫:粘虫一年3代,一代幼虫危害期在5月中下旬,主要危害小麦;二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中下旬,危害玉米;三代幼虫危害期在8月中下旬,危害玉米谷子类。玉米螟一年可发生两代:一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二代幼虫危害期在8月中下旬。小麦芽虫5月中下旬发生;花生蛴螬成虫出土盛期在6月25日至7月5日,危害期在8月。昆嵛山林场观察松毛虫7月结茧,8月成蛾,9月一龄幼虫为害,二三龄幼虫10月下旬越冬,松干蚧5月为害,7月繁殖,9月越冬。
植物候 见下表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