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胶东革命精神形成的基本因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0537
颗粒名称: 论胶东革命精神形成的基本因素
分类号: K265
页数: 12
页码: 325-336
摘要: 本文讲述了胶东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胶东红色文化的内核。它是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萌发,在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总结胶东革命历史,可以把胶东革命精神归纳概括为:“为国为民,忠诚于党;英勇善战,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创新争先;信念坚定,团结协作”四大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贯穿党员干部、人民军队、人民群众、全社会各层次,构成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革命精神整体,形成了胶东独特的红色文化气质。至近代,胶东成为受殖民侵略最早的地区之一,饱受侵害的胶东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种強烈的抗争精神,成为胶东革命精神的诱因之一。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革命精神 文化革命

内容

胶东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胶东红色文化的内核。它是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萌发,在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总结胶东革命历史,可以把胶东革命精神归纳概括为:“为国为民,忠诚于党;英勇善战,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创新争先;信念坚定,团结协作”四大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贯穿党员干部、人民军队、人民群众、全社会各层次,构成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革命精神整体,形成了胶东独特的红色文化气质。
  胶东历史悠久,深受齐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至近代,胶东成为受殖民侵略最早的地区之一,饱受侵害的胶东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1899年、1900年高密抗德斗争,1900年威海卫慈圣寺抗英集会和反勘界斗争,1900年胶东义和团运动,1910年海阳、莱阳农民抗捐抗税斗争等。1911年烟台实现辛亥革命中山东首义。这种強烈的抗争精神,成为胶东革命精神的诱因之一。
  在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胶东传播。1933年,中共胶东特委成立,开启了胶东新的革命形势。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胶东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历史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胶东特色的革命精神,而这些革命精神成为胶东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胶东红色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底蕴。综观胶东革命历史进程,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对胶东革命精神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形成了“为国为民、忠诫于党”的胶东革命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而人民群众认同党、服从党的领导,则是党能够实现领导的基础。综观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胶东革命过程,胶东统一的党组织成立后,从1935年“一一·四”武裝暴动,到土地革命时期北方沿海地区及山东仅有的红军队伍——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再到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以至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无不体现了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拥护和支持。两者共同铺就了胶东革命胜利的道路,形成了胶东革命精神的底色。
  第一,天福山起义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公开打出党的旗号,使党的领导深入人必。作为一次意义深远的起义,天福山起义使党的领导与当地红色武裝相结合,在民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没有中共胶东特委与“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取得联系,就不可能形成坚强的革命阵营,而起义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①。这既保证了地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又保证了革命行动的组织性,使党在民众中公开树立了坚強有力的革命形象。
  另一方面,作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政治委员制度在胶东部队创立伊始就受到党的高度重视,使民众深刻认识到胶东革命的主导力量始终是党领导下的红色武装力量。1938年2月,胶东特委决定正式建立军政委员会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司令部,由理琪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兼司令员,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最初起义的三个大队及后来吸纳、整编的各大队也都设立了政治委员。“三军”的这种设置是按照党委直接领导游击队的组织形式编制,胶东特委与军政委员会以统一的机关名义领导工作,部队的具体领导,则由政治部直接领导各大队。①这就形成了党对革命武裝的绝对领导,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公开打出党的旗号。党的这种公开活动提高了党的声望和影响力,获得了民众在政治上的认可。在山东境內,“三军”是最早通过建立完整的政治委员制度实现党的绝对领导的。以后,无论“三军”如何整编,政治委员制度始终作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延续下去。
  此外,从1938年5月起,中共中央陆续派出几批红军干部与胶东起义干部结合,加强对胶东部队的军政领导。1940年4月,抗大一分校一大队与创办于1938年8月的胶东抗日军政干校合编为抗大一分校第三支校,先后为胶东部队培养了6000余名干部。②无论本地干部还是外来干部,都受到胶东人民的热烈欢迎,顺利地在胶东开展工作。从军队建设到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同。
  第二,党的基层组织广泛建立,群众对党的信任成为最有效的“动员令”。自中共胶东特委成立,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的基础上,党的组织机构逐步完善。胶东各县相继建立了特支、县委,党员数量也不断增加。到1938年底,全区有掖县、蓬莱、海阳、招远、栖霞、黄县、文登、潍县、昌邑、诸城等11个县委,其余各县党组织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地方党员发展到2000多人。③抗战结束后,胶东区(不含青岛市和滨北地区、潍坊地区部分县)共产党员发展到63064人,占山东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员总数的31.5%,占全国共产党员总数的5.38%,④成为山东党组织发展的先进地区。到1949年底,全区共产党员发展到324233人,与人口比例为2.87%,(同期这一比例在山东为1.66%,在全国为0.8%),占山东解放区共产党员总数的42.67%,占全国党员总数的7.23%,全区共有党支部15601个,每个村都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①党组织的发展完善強化了对基层政权的领导,使党的光辉形象深入民心。正是民众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实现了党在战争时期深入社会基层的、強大的社会动员。而这种社会动员又进一步強化了人民对党的领导的认同。这种良性互动催生了强大的红色精神文化。
  第三,胶东党员干部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感召力。由于对敌斗争残酷,在胶东特委成立的5年中,胶东特委屡遭破坏,先后8次更迭特委书记,张静源、张连珠、理琪三位特委书记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历次起义和战斗中牺牲的党员干部更是不计其数。全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牺牲的革命烈士有7.6万名。面对巨大的牺牲,胶东共产党人从未退缩,在艰难的环境中不仅领导本地区人民走向胜利,而且南上北下,抽调7250名干部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其忘我牺牲的精神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这种牺牲和奉献精神不仅深刻影响着党员干部群体,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感召力,赋予胶东革命精神无比魅力。
  党的坚强领导以及胶东人民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不仅利于实现革命胜利,而且成为塑造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武装部队始终保持人民子弟兵的革命本色,“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能打胜仗”成为党的权威的重要来源,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大党员干部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直接成为胶东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红色文化产生了強大的社会感染力和凝聚力;胶东人民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与日、伪斗争,争取解放,形成了拥护党、跟党走的社会氛围。由此可见,党的坚強领导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高度契合,形成了“为国为民、忠诚于党”的胶东革命精神底色。
  二、军队听党指挥、不畏牺牲是胶东革命胜利的关键,形成了“英勇善战、顾全大局”的胶东革命精神亮色 “枪杆子里出政权”对中国有着深远意义,是由国情所决定的中国革命的基本形式。纵观胶东革命历史,坚定的“枪杆子伪对革命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这里,听党指挥保证了胶东革命武装力量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不畏牺牲又成为能打胜仗的首要精神,两者结合产生丰硕的革命成果,让党领导下的胶东部队在中国革命史和军队发展史上占据了鲜明的位置,为胶东革命精神增色不少。
  第一,听党指挥、不畏牺牲打开了革命局面,推动了革命高潮。早在“一一·四”武装暴动之前,中共胶东特委就认识到,要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没有枪杆子是不行的。1928年6月,中共莱阳县委领导毹胶东抗粮军”,一举攻克莱阳县城;1935年党领导了土地革命时期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武装斗争——“一一·四”武裝暴动。虽然暴动失败,但突围的30余名队员转入昆嵛山,成立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在当地持续开展灵活的武裝斗争,如1936年6月袭击界石村联庄会,1937年春智取垒子盐务局等,打击了反革命气焰,维护了自身的发展和影响力。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是北方沿海地区及山东仅存的红军队伍,成为日后山东抗日武装的重要力量。正是不畏牺牲的勇气维护了游击队的发展和影晌力,在革命低潮中求得了生存,后来又是凭这股勇气,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了著名的天福山抗日武裝起义,以坚决的武装斗争迎接革命高潮,推动革命胜利。
  第二,听党指挥、不畏牺牲铸就一批忠诚的守卫者,贏得了群众拥护。党领导的胶东人民军队英勇善战,铸就了人民子弟兵的光荣本色,成为群众忠诚的守卫者,涌现了任常伦、夏侯苏民、杨子荣、解文卿等一大批胶东英雄和一系列为群众利益英勇牺牲的英雄群体。“马石山十勇士”是典型代表之一。1942年11月,日军制造“马石山惨案”,并将3000多名群众围困在马石山上。为营救群众,多个英雄群体壮烈牺牲,其中胶东公安局警卫连十八勇士和五旅十三团一个班的10名战士往返3次穿越敌军火力网,掩护了近千名群众转移,并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在这种大无畏精神的指引下,由侵华日军华北区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亲白指挥、日伪军2万余人参与的1942年胶东冬季“大扫荡”不仅没有达到消灭胶东抗日力量,占领胶东作为“以战养战”末卜给基地的目的,反而让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胶东部队为群众英勇牺牲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群众的坚决拥护,广大群众尽己所能保护战士。比如,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至1944年间,掖县、掖南县人民为保护西海军分区卫生所免遭破坏,以“深挖地洞、藏治伤员”的形式建立起“地下”医院,与日、伪军打起“地道战”。近千名伤病员在此康复,重返前线。
  凡第三,听党指挥、不畏牺牲塑造了能打善拼的胶东部队,获得了极高赞誉。抗战八年,胶东部队共作战7590次,破袭981次,攻克日伪据点425处,毙伤俘虏日、伪军13.4万余人,占山东抗日根据地歼灭日、伪军总数的25.28%,占整个人民军队歼灭日伪军总数的7.82%。主力部队发展到两个师、两个警备旅和一个海上支队,民兵发展到22万人,自卫团员达到80余万人。①解放战争中,胶东地区就消灭国民党军16万余人。在全国解放战争中,胶东部队继续发挥“能打善拼”的特质,在此仅枚举两例:由胶东部队发展演变的41军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其“塔山英雄团”、“塔山守备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于建国前夕在西苑机场接受毛泽东检阅;由胶东部队发展演变的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即后来的27军)在济南战役中率先攻破城池,毛泽东亲写“济南第一团”表彰该部队。
  第四,听党指挥、不畏牺牲让胶东部队肯于“舍小家,为大家”,维护全局利益。走出去支持全国的武裝革命,维护地区革命成果,是胶东部队坚决服从党的领导,不畏牺牲的深刻体现,也让“顾全大局”的精神成为胶东革命精神中非常突出的成分。解放战争期间,胶东主力部队10个整团,21569名胶东子弟兵挺进东北,是山东军区调赴东北人数最多的部队,在实施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①;山东战场上,胶东部队在潍县解放、济南战役中立下奇功;在其他战场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建战役中胶东部队亦战功卓著。“塔山守备英雄团”、“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潍县团”、“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等英雄称号是对胶东部队大局意识的最好写照。其所弘扬的胶东红色精神鼓舞了胶东人民,大批民兵随军参战,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胶东部队从雷神庙打响胶东抗日第一枪,到开辟胶东抗日根据地;从反“封锁”、反铫蚕食”、反“扫荡”,到实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再到南征北战支援全国的解放事业,胶东武装力量听党指挥、不畏牺牲的精神发挥了关键作用,创造了卓著的革命成绩,成为部队长足发展的“军魂”。以天福山起义为火种成长起来的抗日武裝队伍一直延续发展为4个军又2个师另25个团,在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仍有三个集团军的前身是胶东部队。②这在山东前几次武裝起义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见,胶东子弟兵听党指挥、不畏牺牲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党、国家、社会的广泛认可,凸显并发扬了“英勇善战、顾全大局”的红色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成为胶东革命精神特别突出的组成部分,并从军队走向社会,与胶东干部群众的奉献精神、大局意识、实干态度相融合,成为地区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表现为在军事和社会建设中“舍小家、为大家”,攻坚克难,最终物化为胶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三、群众寓有智慧、甘于奉献是胶东革命胜利的坚强基石,形成了“无私奉献、创新争先”的胶东革命精神血脉胶东半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其三面环海,一面沟通冀鲁平原,是沟通海上与华北地区的重要通道;近代以来,胶济铁路一直是连接沿海与山东腹地的交通大动脉;胶东物产丰富,招远是全国重要的黄金产地。罗荣桓同志率部挺进山东后,曾意味深长地说:“胶东是未上到枪身上的一把刺刀。”①正因如此,与山东其他地区相比,富有智慧、甘于奉献的胶东人民为革命提供的人、财、物力支持尤其突出,形成了独特的奉献型革命精神文化。
  第一,胶东人民用智慧和勇气向中央运送的黃金,是我党领导抗战和解放事业的重要经费来源,胶东人民的这一贡献是其他根据地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下,胶东军民机智灵活地与日、伪军展开激烈的黃金争夺战,比如,矿工用烂石头置换高品质金矿石,在矿井下将金矿石砸碎带出来等。在付出极大牺牲的情况下,自抗战开始,胶东军民向党中央密送43万余两黄金,成为我党领导抗战乃至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经费来源。
  第二,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为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参军人数在山东遥遥领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800万胶东人民先后将50万优秀儿女送进人民军队,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7.6万人,有10万多人因伤致残。仅从1946年7月到1949年3月,胶东解放区共有28万人参加解放军,占同期山东解放区参军总人数的48.45%。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约有69万人参军,其中胶东占了38万,计55%强。“参军状元村”、“参军模范村”、“参军模范家庭”、“一门两英雄”、“一门三英雄”、“一门四英雄”、“一门五英雄”等参军模范不胜枚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胶东人民这一伟大奉献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三,胶东支前大军为中国革命胜利留下了尤为浓重的一笔。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胶东支前民工有280多万人,占山东省支前人次的四分之一,远高于沂蒙地区。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的三年中,胶东人民曾参加了4次大规模的随军支前行动,从山东走向华东、中原、东北,最远到达了福建、四川。其中仅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就有胶东30万支前大军①。淮海战役中胶东出动的随军常备民工、民兵达118669人,占华东野战军随军常备民工、民兵的50%左右,其中民兵15600人,占山东省参战民兵总数的70%以上②。“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这里胶东人民占据了极厚重的分量,也凸显了红色革命精神在胶东人民中的深远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革命战争时期,胶东人民无偿提供了大小车辆81万辆、担架73万副、牲畜24万头、船只1644艘、粮食20亿斤、被服1万件、军鞋124万双。
  第四,胶东人民的创新精神与智慧形成了许多革命经典案例。胶东人民富含的创造精神是革命的宝贵财富。抗日战争期间,海阳地雷战闻名全国,体现了胶东人民的创新精神。海阳民兵在缺乏铁雷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发明了石雷、陶雷,创造了10多种地雷和30多种埋雷、设雷手段,从1943年到1945年,海阳地雷战,共炸死炸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3名全国民兵英雄。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军区先后组织三批主力部队奔赴东北,绝大多数部队是从烟台运送过去的。胶东人民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圆满地完成了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海行动,为开辟东北根据地做出历史性贡献。在当时运输工具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在极短时间內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除了依靠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关键还是依靠胶东人民的经验与智慧。
  此外,在兵工生产上,依靠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及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勇气,中共胶东特委在材料、设备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创造了种种土材料、土设备、土方法,壮大兵工生产,为本地和其他地区革命提供物力支持。从1938年第一个兵工厂建立,到解放战争时期发展出9个兵工厂,胶东兵工在抗日战争中,是“山东军工的主力”;在解放战争中,是“华东军工的主要部分”①。在经济战线上,1938年北海银行在掖县创建,发行的北海币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根据地的主币,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山东解放区乃至华北、华中解放区的本位币,成为推动革命的有力经济武器。北海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三大基础银行之一。
  由此可见,胶东人民对革命的贡献是伟大且富有智慧的。许世友曾评价到,胶东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表现了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自我牺牲精神。”②这份才智与精神的养成,既有胶东传统文化的影晌,又与根植于胶东民间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密切相美,也与党的活动所形成的深厚群众基础相连。因而,甘于奉献,同时又以“智慧”生产出创造性的贡献,成了胶东革命精神特别突出的地方,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奉献型精神文化。“无私奉献、创新争先”的精神亦成为胶东红色文化的血脉,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河中源源不竭。
  四、政权建设上坚持民主合作是胶东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形成了“信念坚定、团结协作”的胶奈革命精神置点胶东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中位列前茅。1938年4月前后,掖县建立了山东最早的抗日民主政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第一个专署级的抗日政权——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③。1941年2月,在各专署、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标志着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以民主合作精神引领政权建设不仅有力地保障了革命胜利,而且使地区政治建设及社会建设实现了精神层面的有效整合。
  第一,将统战工作作为政权建设的重要內容,巩固扩大了民主政权的基础。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了社会各阶层的抗日力量,对胶东革命胜利起到重大作用,由此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浓厚社会氛围。北海专署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纲,成立民众动员委员会,注意吸收各界爱国人士,并聘请绅士名流和社会学者参与地方行政工作,之后又相继建立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组织,使抗日的各阶层民众团结到党的周围。① 在抗战过程中,胶东党组织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坚持对顽固派的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始终卓有成效地进行统战工作。通过灵活的统战工作,迫使以姜黎川为代表的国民党中间派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统一战线关系,在我党与以赵保原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保持中立,对民主政权的巩固和扩大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坚决落实政权的民主建设,凸显了政权建设的进步性,彰显了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在政权的民主建设方面,胶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山东最早实行民主选举。1939年,蓬莱、黄县、掖县三县抗日民主政府分别成立选举委员会,民主选举了区长、乡长、村长。这对当时山东其他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产生了重要示范效应。北海专署成立后,提出在1940年彻底实行民主政治,在整个北海区内掀起了普选运动。②1942年,中共胶东区委在根据地内普遍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或改造各级政府机构。同年6月,胶东区第一届第一次参议员大会按照“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了15名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行政委员会委员,其中,共产党员占6名,国民党进步人士、教育界民主人士、无党派进步人士占9名。③1944年4月,中共胶东区委发出关于建立、充实县市参议会、加强民主建设的指示,要求全区各县、市于8月底前普遍建立和充实参议会,1945年7月,又发出《关于民主运动的指示信》,重申执行“三三制”的必要性。①应该说,这种切实可见的民主实践与国民党专制统治形成鲜明对比,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坚定了全社会坚持抗战和要求解放的信念,使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先进的红色文化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在各界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烟台地区为中心的胶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山东省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強、兵员最充足、斗争形势最稳固的根据地。②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总收入是108.89亿元,出自胶东的是42.8亿元,占39.3%,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排名第一,远大于其他地区。③这表明,以民主合作为引领的胶东政权建设为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建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彰显了先进红色文化的帶动作用。通过在政权建设中贯彻民主合作精神,使全社会坚定了革命信念,认清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进而加強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合作,产生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強大内聚力,在全社会形成了追求进步、紧跟党走的思维共识,最终使“信念坚定、团结协作”成为胶东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以精神层面的有效整合为地区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吕连仁,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科社系主任;宋伟,山东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

知识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中国革命大背景下对胶东革命地位和贡献的精辟论述。收录的文章有:《试论胶东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试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战旗不倒的原因及其意义》、《统一战线在胶东的运用和实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昌连仁
责任者
宋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