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继承抗大光荣传统,增进军民鱼水之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0488
颗粒名称: 4、继承抗大光荣传统,增进军民鱼水之情
分类号: K265
页数: 2
页码: 280-28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抗大在胶东期间,胶东人民视抗大干部、学员如亲人,抗大干部学员把胶东人民当父母,相互支持、互相帮助。抗大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地,义务为老百姓送医、送药,帮助劳动。出现灾情,帮助当地群众抢灾救灾,并大搞生产自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被称作是“自己的队伍”。其中栖霞人民哺育抗大校长聂凤智将军之子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传颂。抗大迁栖霞前,聂凤智夫人产下一子,由于体质较差,孩子没有奶吃,瘦弱多病。因战事紧急,学校迁移,聂凤智夫妇只好将孩子委托尹德芝抚养。在近10年的战争岁月中,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培养了大量优秀干部,称其胶东革命火种、干部摇篮,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继承传统 增进军民

内容

抗大在胶东期间,胶东人民视抗大干部、学员如亲人,抗大干部学员把胶东人民当父母,相互支持、互相帮助。抗大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地,义务为老百姓送医、送药,帮助劳动。出现灾情,帮助当地群众抢灾救灾,并大搞生产自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被称作是“自己的队伍”。
  战争年代,环境恶劣,学员难免染病。每遇这种情况,病员就被集中安排到偏僻的山村里,分散住进农户,地方党组织派人对病员悉心照顾,不少群众终日守候。人民群众时刻牵挂干部学员的衣食冷暖,主动给他们捐粮送柴、洗衣做饭。抗大和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意,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历史佳话。其中栖霞人民哺育抗大校长聂凤智将军之子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传颂。抗大迁栖霞前,聂凤智夫人产下一子,由于体质较差,孩子没有奶吃,瘦弱多病。抗大迁到凤凰庄时,该村中共党员、妇救会主任尹德芝刚生女儿一个多月。她因公经常接触聂凤智夫妇,方便时就给孩子喂奶。时间长了,夫妻俩多次找聂凤智夫妇商议替他们喂养孩子。因战事紧急,学校迁移,聂凤智夫妇只好将孩子委托尹德芝抚养。尹德芝视孩子如己出,奶水不够两个孩子吃,就只喂给聂凤智的孩子,给自己的女儿喂些大人吃的食物。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孩子健康成长。三年后,孩子被接走时,抱着她的腿久久不愿离开。解放后,聂尹两家关系密切,多有来往。
  胶东抗大是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干部学校,是一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光荣传统的学校,是一所在战斗中创建、成长、坚持教育的学校,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中坚持办学并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在近10年的战争岁月中,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培养了大量优秀干部,称其胶东革命火种、干部摇篮,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知识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中国革命大背景下对胶东革命地位和贡献的精辟论述。收录的文章有:《试论胶东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试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战旗不倒的原因及其意义》、《统一战线在胶东的运用和实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林山
责任者
杨先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