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0484
颗粒名称: (二)历史作用
分类号: K265
页数: 3
页码: 279-281
摘要: 本文讲述了特别是在火线上开放性办学,官兵教学相长,学校的所有成员既是干部、教员、学员,也是指挥员、战斗员、卫生员。几年下来,从抗大这所大熔炉里,造就出大量的军政优秀干部。抗大在胶东办学的几年,正是日寇最疯狂、扫荡最频繁、斗争最残酷的时期。在抗大学习和工作过的万余人中,一大批人成为部队和地方的领导干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军队中建国初期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贾若瑜、聂凤智、刘浩天、严政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胶东抗大 历史作用

内容

1、培养大批优秀干部,壮大中国革命队伍胶东抗大在掖县三元村建校初期,仅有5个教学队(含少年队、女生队),后发展到三营九队,还执行过四四编制,招收学员最多时达2000多人。每期经过政治、军事及文化知识的学习,学员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火线上开放性办学,官兵教学相长,学校的所有成员既是干部、教员、学员,也是指挥员、战斗员、卫生员。几年下来,从抗大这所大熔炉里,造就出大量的军政优秀干部。抗大在胶东办学的几年,正是日寇最疯狂、扫荡最频繁、斗争最残酷的时期。然而学校的招生、培训不仅从未间断,反而日益发展壮大,当时军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在抗大学习和工作过的万余人中,一大批人成为部队和地方的领导干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军队中建国初期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贾若瑜、聂凤智、刘浩天、严政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增强军民革命斗志壮大于战火中的胶东抗大,被我党我军视若珍宝,被敌人视为克星。不论是日本鬼子,还是国民党反动派,都首先把打击目标瞄准在学校的驻地,妄图把抗大扼杀在摇篮里。然而,抗大是经过战斗洗礼壮大起来的,不仅有塑造人才的机制,而且能巧妙灵活地打击敌人,在多次反“扫荡”中愈战愈强。1942年胶东日伪军先后进行了春、夏、冬3次疯狂残酷的大“扫荡”,妄图摧毁胶东抗日根据地,消灭胶东抗日武装力量。抗大配合胶东军民采取“分区坚持、互相配合”的战术,机智勇敢地进行反“扫荡”作战,歼敌5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在打击敌人的同时,抗大办学期间还对投诚的近万名俘虏进行改造,重塑他们的灵魂。1945年2月,莱阳万第战斗结束后,学校对300多连排级以上投、俘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有200多人后来参加了解放军,既削弱了敌对势力,又壮大了革命力量。
  3、保卫红色革命基地,促进地方政权建设胶东抗大办在火线,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与群众有着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上至校长,下至教员与学员,人人都做群众工作,都与地方政府和村干部打交道,平时帮助群众耕地收割,支农发展生产;战时掩护群众转移,保护人畜安全。1942年在牙山地区反“扫荡”中,救出被敌人抓去群众四五百人,夺回牲畜500多头。1943年精兵简政,学校派出两个连与栖东县大队合编,组建县独立营,并派出得力人员到地方任职,使根据地更加巩固和壮大。
  4、继承抗大光荣传统,增进军民鱼水之情抗大在胶东期间,胶东人民视抗大干部、学员如亲人,抗大干部学员把胶东人民当父母,相互支持、互相帮助。抗大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地,义务为老百姓送医、送药,帮助劳动。出现灾情,帮助当地群众抢灾救灾,并大搞生产自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被称作是“自己的队伍”。
  战争年代,环境恶劣,学员难免染病。每遇这种情况,病员就被集中安排到偏僻的山村里,分散住进农户,地方党组织派人对病员悉心照顾,不少群众终日守候。人民群众时刻牵挂干部学员的衣食冷暖,主动给他们捐粮送柴、洗衣做饭。抗大和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意,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历史佳话。其中栖霞人民哺育抗大校长聂凤智将军之子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传颂。抗大迁栖霞前,聂凤智夫人产下一子,由于体质较差,孩子没有奶吃,瘦弱多病。抗大迁到凤凰庄时,该村中共党员、妇救会主任尹德芝刚生女儿一个多月。她因公经常接触聂凤智夫妇,方便时就给孩子喂奶。时间长了,夫妻俩多次找聂凤智夫妇商议替他们喂养孩子。因战事紧急,学校迁移,聂凤智夫妇只好将孩子委托尹德芝抚养。尹德芝视孩子如己出,奶水不够两个孩子吃,就只喂给聂凤智的孩子,给自己的女儿喂些大人吃的食物。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孩子健康成长。三年后,孩子被接走时,抱着她的腿久久不愿离开。解放后,聂尹两家关系密切,多有来往。
  胶东抗大是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干部学校,是一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光荣传统的学校,是一所在战斗中创建、成长、坚持教育的学校,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中坚持办学并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在近10年的战争岁月中,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培养了大量优秀干部,称其胶东革命火种、干部摇篮,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王林山,栖霞市机关事务服务处原主任;杨先帅,栖霞市松山街道党政办科员)

知识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中国革命大背景下对胶东革命地位和贡献的精辟论述。收录的文章有:《试论胶东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试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战旗不倒的原因及其意义》、《统一战线在胶东的运用和实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林山
责任者
杨先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