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150520020210010476 |
颗粒名称: | 一是牙山的东麓和北麓 |
分类号: | K921 |
页数: | 2 |
页码: | 275-276 |
摘要: | 本文讲述了1941年春刚入栖霞境内,首先落脚于唐家泊镇的刁崖后、麻地及周围的十几个村庄。几个月后移驻牙山东麓和北麓山区,一直到日寇投降前夕,这是抗大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地点。是年6月,聂凤智接替贾若瑜任校长,廖海光继任政委,黄经琛任教育长。校部分政治处、参谋处、后勤处、直属连队办事机构,学员根据形势需要招生,先后实行过三三与四四编制。1941年秋发展为三个建制营600多名学员的学校。为活跃校内和地方的文化生活,当年10月在原抗大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战旗剧团,演出过《军民进行曲》、《雨过天晴》、《了缘和尚》等剧目。8月,教导二团进军莱阳,迎来日寇的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
关键词: | 抗日战争 栖霞境内 牙山 |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中国革命大背景下对胶东革命地位和贡献的精辟论述。收录的文章有:《试论胶东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试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战旗不倒的原因及其意义》、《统一战线在胶东的运用和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