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崮山传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740
颗粒名称: 北崮山传奇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10
页码: 1089-1098
摘要: 崮山位于蓬莱市村里集镇西南,距城区38公里,是蓬莱、龙口、栖霞三市的界山。崮山挺拔陡峭,怪石嶙峋,有“胶东小黄山”之誉。崮山分为南崮和北崮,双峰并起,高人云端。北崮山山巅平坦,主峰“插旗顶”突兀而起,直插云天,海拔高度为554米。建国后封山育林,栽松植果,林地面积大增。乔木以黑松为主,随着树龄的增长,与崮山奇石相映衬,观赏价值不断提高,前往登临游览者渐多。要登北崮山,仅两条登山通道。由南崮、北崮和“香炉顶”山脉围成的盆地,多年来是果丰粮茂的世外桃源。乱世之时,这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更为兵家所瞩目,难怪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把这里选作屯兵扎寨的宝地。
关键词: 里集镇 崮山 “梯子口”

内容

崮山位于蓬莱市村里集镇西南,距城区38公里,是蓬莱、龙口、栖霞三市的界山。崮山挺拔陡峭,怪石嶙峋,有“胶东小黄山”之誉。崮山分为南崮和北崮,双峰并起,高人云端。北崮山山巅平坦,主峰“插旗顶”突兀而起,直插云天,海拔高度为554米。建国后封山育林,栽松植果,林地面积大增。乔木以黑松为主,随着树龄的增长,与崮山奇石相映衬,观赏价值不断提高,前往登临游览者渐多。
  要登北崮山,仅两条登山通道。其一顺巨石岩隙蜿蜒而上,路窄坡陡,俗称“梯子口”。自古就有“一人把住梯子口,千军万马不能走”的说法;其二为人工开凿的盘山路,路一侧直临崖头,极其险峻。
  由南崮、北崮和“香炉顶”山脉围成的盆地,多年来是果丰粮茂的世外桃源。乱世之时,这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更为兵家所瞩目,难怪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把这里选作屯兵扎寨的宝地。正因为如此,也产生了一个个与唐王李世民有关的动人传说,给秀美的崮山更增添无穷的魅力和传奇色彩。有民谣称:北崮山,十大景,龙墩棋盘插旗顶,石镯沟,七眼井,饮马湾,运粮道,东西校场梯子磴。
  崮山作为具有丰富传奇色彩的历史名山,它不仅有气势雄伟、千姿百态、连绵起伏的山峰,而且还有颇具观光价值的主要景点十几处。这些景点中有的是具有历史文化内含的遗迹,如:“石碓臼”、“石锅灶”、“运粮道”、“插旗顶”,“扳倒井”,“烽火墙”、崮山寺庙遗址、石棋盘等;也有许许多多惟妙惟肖的自然景观,如“怪兽”、“仙人探路”、“神龟探头”、“龙礅石”、“点将台”、“悟能拜佛”等,还有的是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故事演义,如“七星泉”、“崮山泉(唐王泉)”、“古刹主持迎大军”等。这些犹如神工鬼斧雕琢般的神奇景观,登临其境游览后,不仅让人叹服,更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民谚云:“南崮北崮,去天一步,打开天门,取老君的仙丹葫芦。”登上峰顶举目四望,可鸟瞰栖霞、蓬莱、龙口三市胜境。晴日,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更可领略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雄姿,还可看到渤海的船舶、风帆;阴天,会看到云蒸霞蔚、松涛连峰,似有仙人空中翔游的感觉。
  春天逛崮山,胜似御花园;秋天逛崮山,胜过花果山。崮山林海茫茫,山花漫漫,引人人胜。每当春夏之交,人们成群结队,前来登高望远,饱览胜景。崮山不但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而且山上还有野生的野葡萄、野樱桃和山核桃,还盛产富士苹果、板栗、核桃、山楂、红杏、大樱桃等优质干鲜水果。在游山之中品尝一下这山中水果,不但口味鲜美,而且清爽宜人、其乐无穷。淳朴的山民们更是心地善良,勤劳憨厚,热情好客。崮山——人间的又一处世外桃源。
  崮山日照四十八丈北崮山那年,李世民在村里集古城东,被高丽大将盖苏文打败,一路逃到了崮山脚下。
  是夜,唐二主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位童颜鹤发的老人告诉他,只有依托一座四十八丈高的山来屯军抗敌,才能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李世民醒来后,环顾四周,距离最近而且最高的山只有北崮山,他命令部下对北崮山进行了测量,果然是四十八丈。于是将大军全部集结于北崮山一带,他则设帅帐于北崮山山顶,号令雄师铁军。从此演绎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千古流传。
  说来也怪,我们今天用现代科学手段测量的北崮山山高与李世民测量的结果一样,也是四十八丈。
  梯子口和万人坑梯子口原是一条宽一米左右的沟,两边是悬崖峭壁,当时这是上北崮的唯一通道。为了行走方便,李世民让士兵筑起了像梯子一样的石阶。梯子口艰险陡峭,只要在上边派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上不去。据说,当时在西边的大石头上曾刻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八个字,由于长期风吹雨蚀,现在这八个字已经看不到了。不过,在梯子口上边的石头上,却刻着这样两句话:梯子口、梯子口、千军万马不能走。
  其实这个跌宕险峻的梯子口,即使没有人把守,让你随意攀登,也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梯子口旁边有一个椭圆形的大坑,这便是有名的“万人坑”。
  那年李世民败走崮山以后,尾随追来的高丽大将盖苏文,用尽手段也没能够攻上山来。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新的计谋。有一天夜晚,他让一万名将士伪装成唐军,作为先锋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偷偷地从与梯子口相比邻的山上,涉险摸到唐军大营前埋伏下来,作为一把插入唐军胸膛里的钢刀,随时准备与攻山的高丽大军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唐军。但是,这一万部队潜人山谷以后,就像一把盐撒入了水中似的,从此销声匿迹了。
  盖苏文以为这支部队已成功地潜入了既定的目标,只待大军发起进攻了。于是便调集大军,倾巢而出。浩浩荡荡地向崮山进发,妄图一举消灭扼守着梯子口的唐军。
  当他们行至梯子口的前坡时,忽然听到终年缺水的山谷里有汩汩的流水声传来,似乎还弥漫着一股血腥之气。这引起了他的警觉,于是盖苏文急忙前去察看,不想这竟是一条血的溪流。原来他那支万人的先锋部队早就被山顶的唐军消灭了。他顿感大事不好,忙命部队掉头逃窜。但为时已晚,部队早已被唐军重重包围,一场天昏地暗的大战,让盖苏文的兵马死伤大半。盖苏文在亲兵的拼命保护下才得以从小路逃得性命。
  从此高丽兵实力大减,一蹶不振,终被唐军所消灭。
  插旗顶在东、西校场的中间部位,便是北崮山的最高点“插旗顶”了。插旗顶突兀陡峭,奇峰险要,荆棘丛生,猿猱难攀。驻扎在北崮山上的唐军将士们,经常举行爬山比赛,比赛的方法就是看谁能最先登上北崮山的最高峰,把旗子插上峰顶。由此,北崮山的最高峰因“登顶插旗、夺得第一”的登山比赛而得名。插旗顶周围有棘子不长倒钩、种谷不用打谷轮、晒书岩等传说故事。
  棘子不长倒钩:崮山南坡长有很多山枣树,当地老百姓称为棘子。奇怪的是,别处的棘子都长倒钩,但崮山的棘子却都是直刺,不长倒钩。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传,李世民的部队在崮山上安营扎寨之后,一天晚上,李世民巡营路过此处。不想袍角被棘子上的倒钩挂住,往前一走,只听“滋”的一声,袍角被挂了个口子。随从拔出宝剑欲砍这些棘子。李世民说:“算了吧,罚它从此不准长倒钩就是了。” 因皇帝金口玉牙,所以,从此以后,这个地方的棘子就不长倒钩了。
  种谷不用打滚子:艾崮山的农民每年春天种谷都要用打谷轮压土保墒,俗称“打滚子”(也叫“打轱轮”)。经过“打滚子”的地,苗出得好、出得齐。可是,在插旗岭西边有几块地却恰恰相反,“打滚子”的地不出苗,不“打滚子”的地则出苗。原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北崮插旗顶那年,李世民视察战阵走到了插旗岭西边,感到有些口渴。看见地里有一个小孩子在汗流满面地打滚子保墒,便走过去叫他回家去给自己舀点水来喝。
  小孩子歪过头来说,“今年春脖子短,工夫耽误不起,家里的大人责难下来怎么办?” 李世民便说:“不要紧,你只管去给我舀水喝,我给你打滚子。” 小孩子半信半疑地回家舀来了水,见李世民没有给他打滚子,生气地说:“你怎么没给打滚子?” 李世民说:“打滚子不出苗,不打滚子才出苗。” 皇帝的一句话,从此,这里种谷再也不用“打滚子”了。
  晒书岩:在插旗顶南坡有一片奇特的石滩。这儿的石块斑纹规整、形似书页一般,故被人们称作晒书岩。
  相传,在李世民被困北崮山的时候,有一天夜里,李世民心里烦躁,便独自于山路间徘徊解闷。忽然见云开月明处,有一仙人手持书卷,一边读着,一边从云中缓缓地走了出来。当他行至插旗顶的尖顶时,忽然不小心被乱石绊了一跤,手中的天书散落了开来,飘飘摇摇地撒在了一面山坡之上,化作了一块块书样的石头。当时,仙人假作后悔不迭的样子,捶胸顿足地告诉李世民:“天机不可泄,神助有缘人,你好自为之吧。”李世民见状赶忙跑到书石前面一看,原来尽是些神奇玄妙的克敌制胜之道。
  李世民大喜过望,忙让人举起火把,连夜秉烛细读起来。正读得人迷之时,忽然老天降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不仅淋灭了他用来照明的火把,还将一山书石淋得漫漶不清起来。原来是高丽大将盖苏文收买了黑山老妖,让他前来捣乱。
  李世民无奈,只得让兵士们夜里严密看守天书,等到白天出了太阳再抓紧晒书。兵士们知道这些石头上尽是些深不可测的奇门秘诀,所以都格外小心看护。当黑山老妖再次企图兴风作雨、损害天书时,兵士们便脱下了盔甲为天书遮风挡雨,挫败了黑山老妖的阴谋。黑山老妖见淫威难逞,便悻悻而退了。
  没过几天,天书就晒干了。李世民的精诚感动了苍天,天书所赐,让他如虎添翼,稳操胜券,战场形势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唐军从此一步步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东校场北崮山主要由东西校场和插旗顶组成。据说这东、西校场是唐二主征东时,驻扎在崮山顶上,用来训练将士、演练阵法、交流心得、点将比武的大操场。
  沿梯子口登上北崮山顶,最先见到的一块平坦处就是“东校场”。东校场上有悔过洞、石碓臼、东龙墩、西寿墩、松树不长头等传说故事。
  悔过洞:在东校场的一块石头的侧面,有一个里面较宽,口只有人头大小的洞,叫做悔过洞。据说唐军在崮山驻扎时,哪个士兵犯了错误,李世民便让人把这个士兵的头塞进洞里。说来奇怪,只要头被塞进去后,任你使多大的劲也挣不出来;但只要你静下心来,一动别动,静想自己的过错,头不知不觉就出来了。不信?那你就去试试。
  石碓臼:在北崮山顶的大石板上,可以看到一个个圆圆的石窝,这就是石碓臼。相传,李世民带领士兵在崮山上开荒种田,打的粮食,便放在石碓臼里脱皮。
  现在,石碓臼窝里有一奇观:只要天下雨,石碓臼窝里有水,里边就会有鱼。奇不奇怪?如果有兴趣,到时候你可以去看看。
  北崮东校场东龙墩西寿墩:崮山上有些天然生成的石椅、石凳,当地人称为东龙墩、西寿墩。
  相传,龙墩是李世民屯兵崮山,召集众将士议事所用。寿墩则是唐皇御驾亲征之时,一日恰逢其母亲寿辰,便与部下在此聚会,遥庆皇太后生日华诞所用的坐椅。
  这些天工造化的大石礅,仿佛天生就是为天之骄子李世民准备好了似的,它们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依次排列,正好与大唐的传统相吻合。而其气势和规模至今还流露着当年宫廷大殿的那种壮观。
  松树不长头:松树都长头,可崮山上有的松树却只长侧枝不长头。这是为什么呢?相传,唐朝皇帝李世民在崮山上驻守。一天,天空有些朦胧,李世民站在崮山顶上观阵督军。这时只听见山下的战鼓一阵紧过一阵,两军的冲杀潮水般涌来涌去,生死对垒到了关键时刻,可是山上的那些松树却总是很碍眼,让他难以综观大局,号令畅通。情急之下,李世民便叫部下把松树的头部全都砍去了。这场大战唐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崮山上从此却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哪棵松树被砍掉了树头,便都只长侧枝不再绽发新的树头了。
  西校场从东校场往西走,越过万人坑,西边一片与东校场大约对称的平整的去处就是“西校场”。西校场有棋盘石、铠甲洞、饮马湾等传说故事。
  棋盘石:西校场的最高处有一块棋盘石,上面刻着一个大棋盘,长4米,宽3.5米。不知是人工雕琢,还是天然的鬼斧神工。当年唐王兵败退守I'M,山时,曾与大将尉迟敬德在此一面观看将士们的艰苦操练,一面以棋局的进退输赢江山。他们有约在先,每一局棋都要押上一片江山。李世民若胜,尉迟敬德须替唐皇重修在南崮山上的庙宇,以圆唐皇曾经默许的心愿。原来李世民兵败蓬莱时,曾在龙兴寺许过一愿,如果兵事顺利结束,将重塑大佛金身,以报上天协助安邦定国的大恩大德。尉迟敬德若胜,李世民就把南崮山分封给他,以作永久之赏赐。君臣二人经过三局刀光剑影的厮杀拼搏之后,结果是一胜一负一平,谁也不输不赢。
  但后来尉迟敬德仍花重金在南崮山将龙兴寺修缮一新,并留下石碑一块,上书“尉迟敬德重修”的字样,据说这块石碑至今尚存于南官山村。当然,南崮山从此便是属于尉迟敬德大将军的了。在他的守护下,南崮山人从此过上了百邪不侵的日子。
  铠甲洞:西校场的西边是如斧削的峭壁,在峭壁的上半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方有一个洞,叫铠甲洞。
  相传李世民打败盖苏文以后,放马南山,解甲归田。把铠甲全放进了这个洞里,用一块两头粗中间细的石头堵住了洞口。
  后来,有不少人想得到这批铠甲,可等好容易上去后,那石头推,推又推不进去,拉又拉不出来,只得空手而回。也不知想当初那石头是怎么塞进去的。
  饮马湾:在西校场南边,插旗顶北边有一个方圆20米左右的湾,这个湾就叫饮马湾。
  相传,李世民带领部队上了崮山顶后,见山顶平坦,四周悬崖,易守难攻,确实是安营扎寨的好地方,但四下寻找却没有水源,没有水源部队是无法生存的。这时,李世民从身边士兵手中拿过一支长枪,对天祷告:“天若助我李世民打败盖苏文,此枪扎下去就出水,否则就不出水。”祷告完毕,奋力将长枪扎人地下,霎时间,一股泉水随枪喷出。士兵用长枪掘成了一个水湾,人马有了水喝。从此,此湾便取名为“饮马湾”。
  演兵场 “饮马湾,饮马湾,千军万马喝不干。”饮马湾的泉眼有拳头粗细,一年到头,泉水咕嘟咕嘟往外冒。据说,有一个看牛的想试一试这个泉眼有多深,拿两米长的看牛棍往里捅,结果连胳膊也捅了进去还没到底,一放手,看牛棍被顶起1米多高。
  早些年,上薛家村想在此修一个水库,结果把饮马湾掏漏了,现在饮马湾的泉眼,泉水已经没有早先的旺了。
  状元井在雄伟秀丽的北崮山顶上,有四眼水井,名叫“状元井”。相传是李世民东征高丽,屯兵于崮山顶上,一个状元领兵挖的。当时井水清如镜,甜如蜜,既能供人饮用,又能灌溉农田。
  据传,孟家沟的聚宝盆到了崮山的四眼井里,于是便有一伙人,拿着工具去掏聚宝盆。掏第一口井时,掏出了一根对卡粗的木头。这时从天边上来一块井口大的云彩,到了井口上方便停住了,“咔嚓”一个响雷,瓢泼大雨下了起来,这伙人赶紧到旁边避雨。这时,只见一道火光冲天而去,雨停了,云没了,他们到井边一看,木头不见了,井水干了。
  他们继续掏第二口井,掏着掏着,掏出了一卷苇席。这时,又从天边上来一块云彩,情形跟第一次一样,一个响雷,一阵大雨,一道火光,苇席不见了,井水干了。
  他们又掏第三口井,掏着掏着,掏出了一个红顶圆形的枕头。情形又跟前两回一样,枕头没了,并水干了。
  剩下一口井,他们不敢掏了。若这口井再干了,山上的庄稼拿什么去浇灌呢? 第四口井就这样才得以保存下来。现在,剩下的那口“状元井”仍然有水,常年不干,其他三眼,只剩个空筒了。
  靴望在北崮山的东坡,有一块像倒立的靴子似的大石头,当地人称为“靴望”。
  相传,很早以前,艾山主峰有两个一般高、稍低于主峰的山头,那是艾山的两只耳朵。艾山和蚕山同是蓬莱的两大高山,当地流传:“蚕山高,蚕山高,蚕山不到艾山腰。”蚕山听到后不服气,便要和艾山比量个头高低,谁知一比,果然不到艾山的腰。蚕山恼羞成怒,便一高跳起来,咬下了艾山的一只耳朵,现在艾山主峰两旁有一高一矮两个山头,那个矮一点的山头,便是被咬下的耳朵。艾山痛得要命,一脚把蚕山踢到栖霞去了,由于用劲过大,把穿的靴子抛到了崮山的东坡,倒扣在那里。
  现在,艾山的靴子仍然稳稳地立在那里,风吹日晒,永远不倒。
  仙人洞北崮山西侧,有一个名为仙人洞的地方。这个看似很平常的洞穴,却发生了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据说至今在它深不可测的洞穴内,如果将耳朵贴在石壁上聆听,还可以听到大浪淘沙的波涛声、海鸥在潮头浪尖嬉戏的欢叫声。这大洞里面还套有一个神秘的小洞,人们时常能从小洞里闻到海风传来的腥咸气息。
  早些年的一个秋天,有位庄稼人牵着自己的一头老牛前来放牧,忽然间不知为什么,老牛撒腿就直奔洞口而去。当庄稼人赶到洞穴前面时,牛已进人了洞穴的深处。牛是农家的命根子,是农家过日子的依靠,庄稼人见状,将心一横,便紧随着追了进去。洞中伸手不见五指,像一支怪兽的大口。庄稼人越追心中就越惶恐,追到后来,脚下尽是锋利无比的贝壳了,每走一步脚下都疼痛难忍,可牛却依然无影无踪。再追下去,只觉得四周奇寒彻骨,浑身就要被冻僵了似的,庄稼人再也难以坚持下去了,便舍弃追牛,转身逃命了。
  庄稼人出得洞口,一摸身上尽是些透明的冰凌,脚下血糊淋拉的,鞋底早就磨透了。再一看漫山遍野正是春花烂漫的时分,方知自己进洞已经半年有余了,不由得心头一惊,心想这肯定是传说中仙人的去处。他生怕冒犯了仙人,再惹来麻烦,于是便顾不得失去老牛的痛苦了,“扑通”一下跪了下来。仙人洞的名字由此便传了开来。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爱业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