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的黄泥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713
颗粒名称: 今非昔比的黄泥沟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12
页码: 1070-1081
摘要: 在蓬莱最南部的艾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名叫黄泥沟。为何叫这样一个名字呢?该村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建立黄泥沟大队,1984年改为黄泥沟。黄泥沟村现有143户、368人、900多亩耕地、2000多亩山岚、400多亩果园,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95%的家庭有电视、冰箱、电话。“风铃谷世界和平公园”项目,是蓬莱市打造“和平圣城”战略的有机部分,是蓬莱和平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章节。
关键词: 黄泥沟 村里集镇 “皇迷沟”

内容

在蓬莱最南部的艾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名叫黄泥沟。为何叫这样一个名字呢?有两种说法。其一:相传,唐朝皇帝李世民曾在此沟里迷过路,取其“皇迷沟”的谐音,故村庄定名为黄泥沟。其二:明朝万历年间,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定居,因此地泥土是黄色,故取名黄泥沟。该村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建立黄泥沟大队,1984年改为黄泥沟。
  黄泥沟村现有143户、368人、900多亩耕地、2000多亩山岚、400多亩果园,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95%的家庭有电视、冰箱、电话。宽敞的水泥大道直通村里,整个村庄被葱郁的树木包围着,那真是风光秀丽,果树满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百姓生活富裕,幸福美满。这是一个充裕、和谐、安康而真实的充满新时代气息的现代版的“世外桃源”;这是一处瑰丽、神奇、美妙而又壮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是一个繁荣、昌盛而又发展神速的充满勃勃生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一个投资2.5亿元的旅游项目——“风铃谷旅游度假区及世界和平公园”落户黄泥沟村正在建设之中。“风铃谷世界和平公园”项目,是蓬莱市打造“和平圣城”战略的有机部分,是蓬莱和平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章节。规划以原来的黄泥沟军营区为中心,依托周围山林茂密、奇石突兀林立的资源优势,建设一块以和平为主题内容,以中国石刻和岩画的经典艺术为表现形式的碑石林。还要将原军营的仓库部分进行翻新改造,建-座展示胶东民间民俗传统文物的“民俗博物馆”。军营的主区部分则扩建改造为一片集餐饮、娱乐、住宿和健身为一体的“民俗度假村”。在村西南媾顶的平坦处’修建一个“和平坛”,坛上铸造一口巨型的和平钟,以表示我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和祈愿。也希望它的悠扬钟声把我们和平的愿望能够送到更远更远的地方去。另外还要在“和平坛”近处辟一方“耻辱园”,将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特别是日本历次侵华战争中的恶贯满盈的罪犯们,都刻在园里的“耻辱柱”上,以示对于后世的警告。为了扩大“世界和平公园”的景点和内涵’还计划在林密石奇的山间林地,复原那些已经坍塌的寺庙和尼姑庵等古迹’把这儿过去世代在人们口头流传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固化为具体的物像,以供人们欣赏和品味。
  可是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个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仅有的二十几户人家,贫穷、愚昧、落后。因而,流传演绎了不少的笑话、故事。
  据传’过去村里有个二大爷,60多岁。只因这个二大爷早年去过城镇,因而大家都说他有见识,懂的事比别人都多,所以村里不管有什么难事都爱去找二大爷请教、帮忙。而二大爷尽管不识字,却从来没有不知道的事,也从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整理:高建文) 二大爷滚坡有一年’黄泥沟粮食大丰收。村里人议论·听说粮食丰收了,都去请台戏来家看看,咱今年粮食丰收了,为什么不去请台戏看呢?于是,他们便去找二大爷商量,二大爷第二天便从登州城里请来了戏班子。
  演戏要先点戏,班主拿着“戏单子”叫二大爷点戏,二大爷指着“戏单子”的封皮说:“就演这个。” 班主说:“这是单子皮。” 二大爷说:“就演单子皮。” “真是胡闹。”班主生气地说。
  “先演单子皮,再演胡闹。”二大爷理直气壮地回答。
  班主哭笑不得:“真可笑。” 二大爷马上跟了一句:“后演可笑。” 戏台子就设在沟底唯一的一块十多平方米的平地上,看戏只得上半山坡看了。看戏怎么看?有哪些规矩?村里人谁也不知道,因为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是村里入第一次看戏。他们寻思:咱可不能让城里人笑话咱不会看戏。于是,他们便去找二大爷。二大爷说:“这还不好办,我怎么看,你们就怎么看。” 晚饭后,村里人来到半山坡看戏。大伙都看着二大爷,二大爷怎么坐他们就怎么坐。看了一会儿,二大爷一起一俯地打起了吨。大伙一看,寻思着可能看戏都得这个样子,也都跟着身子一起一俯。二大爷一个吨打过了头,顺着山坡“骨碌骨碌”滚了下去。大伙一看二大爷滚了下去,也都跟着“骨碌骨碌”滚了下去。这就是蓬莱一带有名的俗语“二大爷滚坡”(盲目随从之意)的由来。
  (讲述:宋学法整理:高建文) 没有菜单不会吃二大爷到登州府去,在饭店吃饭时,听人谈起干炸里脊味道鲜美,便向人家讨了个菜单,割了一斤瘦猪肉准备回来做着尝尝。
  在回家的路上,二大爷憋了一泡尿,便把猪肉挂在路边树上,到路旁沟里尿尿。天上一只老鹰发现了树上的猪肉,盘旋而下,叼起猪肉飞走了,二大爷提上裤子便去追赶,可赶了一段路后忽然停住了,只见二大爷指着远去的老鹰说:“菜单在我的布袋里,你偷去了也不会吃”。
  (讲述:宋学法整理:高建文) 喝鱼汤山沟旮旯的人从来没有吃过海鱼,听说好吃,但不知什么滋味。
  二大爷从登州城里带回两条鲜鱼,放在大锅里,倒上水,烧开了,让全村的人都来喝鱼汤。真鲜呢!村里人个个赞不绝口。你一碗,我一碗,一会儿便把一锅汤喝完了。咦,鱼哪去了呢?仔细一找,两条鱼还好端端地搁在锅台后呢! 原来往锅里倒水时把鱼给冲出来了。这一下,村里人更赞叹不已:“鱼没在锅里就这样鲜,鱼若在锅里,还不把人给鲜死啊!” (讲述:宋学法整理:高建文) 出嫁村里的姑娘要出嫁,出嫁要有嫁妆,听说嫁妆里必不可少的是镜子,可镜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于是,便去找二大爷。
  二大爷说:“从这边能看到那边的就是镜子。” 于是’姑娘便到集上去买镜子。到了集上,她拿起这个看看,看不到那边,拿起那个看看,也看不到那边。最后,她拿起一个炉底一看,嗳,这下从这边能看到那边了。她认为这就是镜子,于是,高高兴兴地买回了家。
  结婚那天,姑娘把炉底规规矩矩地放到柜上。女婿见了,不解地问道“你怎么把炉底放在这里?” 姑娘说:“这是镜子呀!不放在这里放哪里?” 女婿笑道:“你真是山沟旮旯的人,连镜子也没有见过。”边说边从柜里拿出一面镜子对姑娘说:“你看,这就是镜子。” 姑娘一看,哭着跑回了家,对母亲说:“他家有个聪俊的媳妇还来娶我。” 母亲一听火了,领着姑娘便去找女婿。到了女婿家便问姑娘:“那个媳妇在哪?” 姑娘指着镜子说:“在这里。” 母亲一看,更是火冒三丈,一把把女婿揪了过来:“你娶媳妇不要紧,要娶娶个年轻的,怎么还娶个老太婆!” (讲述:宋学法整理:高建文) 会亲家村里有一姑娘出嫁,结婚之日,女方父亲、叔伯要去“会亲家”。“会亲家”有哪些礼数,谁也说不上,于是,便去请教二大爷。
  二大爷说:“到时候看我的,我怎样你们就怎样。” 到了结婚之日,二大爷领着两个人去“会亲家”。进了屋,经过灶间,不小心’二大爷的袍角被用来烧饭的柴禾挂住了,“扑通”一声摔倒在地。另外两个人一看二大爷躺下了,便也跟着“扑通”“扑通”躺倒在地。
  (讲述:宋学法整理:高建文) 割牛头小山村草多牛也多,几乎家家都养牛。
  有一次,山娃家忘了饮牛,牛挣断缰绳跑了出来。院子里有个坛子,坛子里有些水,这头牛就把头伸到坛子里去喝水,可是当它喝完水时头却出不来了,牛头上套着个坛子东一头西一头地瞎走。
  山娃一看着了急,急忙去把二大爷叫了来。二大爷两只手绷着坛子用力挣也拿不出来,山娃在旁边急得直哭。
  二大爷说:“山娃,别怕,快拿一把刀来。” 山娃急忙跑回房里把菜刀拿给了二大爷。二大爷手起刀落,一下子就把牛头割下来了。牛死了,牛头在坛子里还是拿不出来。
  二大爷说:“这有何难。”他说着找来一块大石头朝坛子砸去,“哗啦”一声坛子碎了,牛头取出来了。
  山娃过意不去,就把二大爷留下来喝牛肉汤。喝着牛肉汤,二大爷掉下了混浊的眼泪。
  山娃见状劝道:“二大爷,死个牛有什么要紧,咱村要别的没有,要牛还不有的是吗!再买一个就得了,不要为这事伤心。” 二大爷叹了一口气说:“我哪里是为这事伤心,我担心的是,这么点小事你们就没办法,等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办”? (讲述:宋学法整理:高建文) 摔色村里有一户人家登州城里有个远房亲戚,多年来也未走动。一天,远房亲戚托人捎来一网兜螃蟹,这下可难坏了主人。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做?怎么吃?一家人谁也不知道。于是,主人把二大爷请来家里。
  二大爷说:“放到锅里煮。” 煮了一气后,拿出一个放到嘴里一咬,登硬。
  二大爷说:“继续煮,我就不信煮不烂它。咱村别的没有,要草有的是。” 又煮了一大气,尝一尝,还是登硬。
  二大爷火了,从锅里拿出一个螃蟹狠狠摔在地上,螃蟹碎了两半,露出了里边的蟹肉,拿起来尝一尝,真鲜。一家人照着二大爷的样子吃完了螃蟹,主人问:“这是什么东西?”二大爷说:“这叫摔鱼。” (讲述:于照广整理:高建文) 公鸡打鸣小山村没有钟,有的人早晨起得很晚,耽误了干活。听说公鸡能打鸣报时,大伙便商议让二大爷去买只公鸡。公鸡什么样,连二大爷也没见过。
  二大爷到了集上,正赶上人家鸡卖完了。一个卖鸭子的急于把鸭子卖出去,便糊弄二大爷说:“这就是公鸡,会打鸣。” 二大爷便买了回来,对大伙说:“明天早晨大伙放心地睡吧,等到公鸡叫时,再起来干活。” 大伙便放心地睡了起来。一气睡到天快晌时,还未听到公鸡叫。大伙便去找二大爷,二大爷看了看说:“谁把鸡的嘴都捏扁了,哪还能叫得出来?” (讲述:于照广整理:高建文) 陪客有一次,张二嫂家来了一位客人,这可难坏了张二嫂。为什么呢?因她家没有面,只有一个馒头、半瓶酒,这怎么够呢?她思来想去,对,还是到二大爷家去借点酒和面。
  二嫂到了二大爷家,把她的来意说明之后,二大爷摸着胡子说:“侄儿媳妇,酒和面你不用借了,你回家把馒头切成六片,炒两个菜,今中午我去陪客。” 二嫂一听二大爷不让借酒和面还去陪客,可真是土地爷接城隍——慌了神。连说:“二大爷,只有一个馒头半瓶酒,就连客人自己也不够,你还去陪客?这,这,这不是要我的好看吗?” 二大爷笑笑说:“放心吧,侄媳妇,今天我去陪客,酒也喝不完,饭也吃不了。” 二嫂半信半疑地回了家。
  傍晌天,二大爷到了张二嫂家,和客人寒暄了几句后,便让张二嫂上菜。张二嫂把做好的两个菜、半瓶酒和两个三钱的酒盅端了上去。
  二大爷敬了客人一盅酒后,又给客人倒了一盅,而后对客人说:“提起喝酒,前两天村西头我大侄家来了个客,你知道一顿饭喝了多少酒?” 客人摇了摇头,二大爷指着酒盅说:“像这样的盅,一顿喝了三盅,就像八辈子没喝酒似的。酒这个东西,喝个有就是了,喝那么多干吗?” 客人听了以后,就在二大爷敬了第二盅又要倒第三盅时,说什么也不喝了。
  二大爷便让张二嫂上饭。张二嫂把切好的六片馒头端了上去,二大爷吃了一片后,对客人说:“你慢慢吃。” 客人问:“二大爷,你吃饱了吗?” 二大爷说:“我这个饭量,吃一片就够了,像这么大的馒头片,就连我们村最有名的饭桶,一顿饭才吃两片半,谁要是一顿能吃上三片,那简直成了驴肚子了。” 客人听了,只吃了两片馒头便不声不响地放下了筷子,饿着个肚子回家了。
  (整理:高建文汤先波) 卖杆草二大爷和儿子牵着牲口,驮了一垛杆草(喂牲口的谷草)到集上去卖,临走时准备的干粮忘了拿。
  走到半路,二大爷想起来了,对儿子说:“坏了,忘了拿干粮了。” 儿子说:“这一垛杆草还不够你吃的,还用拿干粮?” 二大爷听了儿子的话,非常生气:这孩子,怎么这样说话。赶集回来就学给老婆听。
  老婆说:“咱那个儿子,咱俩说话他不听,我找他媳妇,让他媳妇说说他。” 于是,老婆去找儿媳妇,儿媳妇听了,没好气地说:“儿子是你养的,你当是我养的?” 老婆从儿媳屋里出来,正好碰着儿子,便把媳妇说的话学给儿子听,儿子一听火了:“我进去揍她。” 老婆子说:“媳妇肚子里怀着孩子,不能揍。” 儿子握着拳头说:“别说她肚里怀着孩子,就是怀着俺爹,我一样揍她。” 一句话又把老婆子气了个半死。
  老婆子气呼呼地回来学给二大爷听,二大爷更生气了,坐在炕沿上一个劲的用手理胡子。
  老婆说:“你出去拾粪吧,种庄稼离了粪不行。” 二大爷没放声,也不动弹,还是坐在炕沿上一个劲地理胡子。
  老婆火了:“你理胡子能理出粪来?” 二大爷听了,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一拍炕沿,说道:“真是有什么小的,养什么老的。” (讲述:吴长竹整理:高建文) 进城二大爷有个儿子,十几岁时离家出走,多年没有音信,后来在外地做了官。这一天,突然回到村里,请二大爷两口到大城市去住几天。
  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子,二大爷两口别提有多高兴了。到了大城市,更是觉得新奇、新鲜。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儿子拿起电话,摇了几下,说道:“通讯员嘛?送两个馒头四个菜来。”一会工夫,通讯员送来了饭菜。二大爷寻思,这个东西真是个聚宝盆,拿起来摇一摇,就有人送饭来。
  吃完了晚饭,通讯员来收拾碗筷,临走时,给按亮了电灯。这下,二大爷两口俩更觉得奇怪了·怎么没看见他点灯,灯一下子就亮了。咱家的火油灯灯头朝上,这个灯灯头怎么朝下,灯油也不往外撒?研究了半天,也没搞明白。
  老婆子说:“怪累的,吹死灯睡觉吧。”说完便去吹灯,吹了几下,没有吹死。
  二大爷说:“连个灯也吹不死,看我的。”说完,运足了气,吹得灯乱摇晃也没有灭。二大爷火了,拿起拐杖朝灯打去,只听“啪”的一声,灯灭了。二大爷自言自语:“看来,城里的灯得拿棍子打。” 第二天,儿子临上班时,告诉二大爷:“今天,你们到前面公园去玩一玩,中午早些回来吃饭。”说完便上班去了。
  小孙子吃完早饭去上学,忘了拿钥匙。走到半路想起老师布置的作业忘家里了,赶紧跑回来拿作业。
  二大爷给孙子开门,可怎么也找不到门闩。二大爷寻思:乡下的门有个木头门闩,一拉就开了,这城里的门怎么没有木头门闩呢?找了半天,找到了门的铁拉手,便拽着门拉手使劲拉也拉不开。
  孙子在门外急了,喊道:“扭啊,扭啊。” 二大爷一听,“扭”?怎么扭?不知道。他突然想起了早年扭过秧歌,便扭起了秧歌。
  小孙子从门缝往里看着说:“不对,不对。” 二大爷一听,对老婆说:“快,孙子说我扭得不对,你早年扭得比我好,你来扭。”于是,老婆子也扭了起来。
  等好容易教会了老两口开门,孙子上学也迟到了。
  孙子走了以后,二大爷两口准备去逛公园。
  二大爷说:“咱中午不用回来吃饭了,在公园吃点,下午接着逛,省的来回趟跑。” 老婆子说:“中午的饭上哪弄?” 二大爷指了指桌子上的电话说:“咱拿着这个聚宝盆。” 老婆子找了个包袱,二大爷拿起了电话,一看后面还有一根线,便对老婆子说:“怪不得咱儿子日子过得这么好,原来聚宝盆已经长了根了。”于是,扯断了电线,把电话机包了起来,二人兴冲冲地逛起了公园。
  到了傍晌天,二人肚子饿了,便找了个树荫底下坐了下来。二大爷放开包袱,拿出电话,摇了一摇说:“来两个馒头,四个菜。”等了一会儿,没人送来。
  老婆子说:“可能你声音小,人家没听见,再大点声。” 二大爷又连喊了两遍,还是没人送来。二大爷又让老婆子摇,二人你摇我摇,你喊我喊,始终也没有人送饭来。
  等儿子派人把两口找回去,天已经晌歪了。
  (讲述:吴长竹整理:高建文) 栽地瓜二大爷和儿子上山栽地瓜,二大爷在山上栽,让儿子到沟底去挑水。
  儿子挑着水桶来到沟底,一看湾里有个鳖,便放下水桶,趴在地上盯着那个鳖,等鳖爬到岸上好捉住它。
  二大爷在山上等了半天,不见儿子挑水上来,便招呼儿子,儿子也不回答。
  二大爷气呼呼地来到沟底,一见儿子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便上前朝着儿子的腚踢了一脚,说道:“你在干什么?” 儿子说:“我在瞅鳖。” 二大爷说:“招呼你,怎么不放声?” 儿子说:“我放声了,怕鳖听见。” 二大爷说:“你不会站起来?” 儿子说:“我站起来,怕鳖看见。” (讲述:吴长竹整理:高建文) 开饭店二大爷开了个饭店,由于经营有方,买卖相当红火。
  一天,一位先生到饭店请客,可等到傍晌天时一个客人也没到。老先生急得团团乱转。
  这时,小伙计问老先生中午要什么菜,老先生唉声叹气地说:“请客不到。” 这下可把小伙计难住了,“请客不到”这个菜从来没见过,谁也不知什么样。于是,便去请教二大爷。
  二大爷思考了一下,对小伙计说:“上一个熘肝尖,一个拌猪肺,一个焖猪心,一个烧大肠。” 四个菜上了桌,老先生吃了一惊:“我什么时候点了这四个菜?” 这时,二大爷笑吟吟地从里屋走了出来,对老先生说:“你点了‘请客不到’,这个菜。‘请客不到’不就是干(肝)废(肺)心肠吗?” 老先生一听,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高高兴兴地付了钱。
  (讲述:孙衍新整理:高建文) 醉酒二大爷一生俭朴,在村里可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膝下有一子,名叫醇生。
  一天,二大爷六十大寿,家里人设宴为其祝寿。父子二人连喝三大碗酒,喝得酩酊大醉。
  醇生起身欲往外走时,二大爷突然叫住了他。对他看了好半天,说:“你,会分身法?怎么变成了两个人?是人还是鬼?我这家当怎能留给你?” 醇生听了,瞪着红红的眼睛顶撞道:“你这些摇摇晃晃的破烂,我连要也不稀要。” (整理:高建文) 骑驴找驴大年三十的上午,二大爷贴完了门对后,开始挂老姆老(家谱)。他把桌子靠到墙上,桌子上又放一条凳子,然后拿着老姆老、钉子和锤上了凳子。要把钉子钉到墙上,必须一手拿钉子,一手拿锤子,这样,老姆老没地方放。
  二大爷便把老姆老卷成一卷,夹在两腿之间。等钉上了钉子,二大爷便招呼老伴。
  老伴赶过来说:“我正忙着做饭呢,你招呼什么?” 二大爷说:“你把老姆老拿给我。” 老伴说:“老姆老你不是夹在腿中间吗?” 二大爷低头一看,忍不住笑了:“真是骑驴找驴。” (整理:高建文) 等菜二大爷和儿子装了一坛子酒往家走,半路不慎摔了一跤,打破了酒坛子,酒洒了一地。二大爷赶紧趴在地上喝起来,喝了两口,抬头看见儿子还站在那里,便训斥道:“你在那傻站着干什么,还不赶快喝,难道还等菜啊!” (整理:高建文) 傻媳妇村里有个姑娘是邻村的媳妇,一天抱着孩子回娘家,听说自己村里来了戏班子,便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村头,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了。慌忙中走进了路旁番瓜地,被瓜蔓一绊,“扑通”一声摔了一跤,把怀里的孩子扔了出去。她爬起来,抱着一个番瓜便回了家。
  戏台子就设在门口,戏已经开演了。她把“孩子”放到炕上,边看戏边做着晚饭,手往锅里贴着玉米饼子,脚往锅底踌着草。做完饭,看完戏,想起要给孩子喂奶。到了里屋一看,炕上只有一个大番瓜,哪有孩子的影子?哎呀,坏了,把孩子扔地里了。于是就赶紧往地里跑,等到抱回孩子,孩子的嗓子都哭哑了。给孩子喂了奶,自己也饿了。哪知揭开锅一看,锅里什么也没有。再一看,唉!一锅玉米饼子全贴到锅台后啦。
  (讲述:宋学法整理:高建文) 过去,偏远山村,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封闭落后,不免会孤陋寡闻,愚昧少知,出现“二大爷”滚坡这样的笑话。后来人们口传心记,演绎杜撰,插科打诨,戏耍取笑,消愁解闷,逐渐演绎出一个笑话故事系列。其实,在落后的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落后,封建迷信盛行,百姓缺乏知识,特别是在偏远山区,产生像“二大爷”滚坡一类的笑话并不奇怪,绝非哪一两个山村的先辈们所独有。这些笑话、故事,有的有些玄虚;有的有点夸张;甚至有的有点低俗,但是这些笑话、故事实际上是对落后的封建社会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的一种反映,一种揭露,一种讽刺,一种鞭挞。不过是借助于某一个或几个山村作为载体罢了。想必今天的山区人们也不至于会对号人座,有什么介意吧!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