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庄与鹰换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712
颗粒名称: 英格庄与鹰换庄
分类号: I277.3
页数: 3
页码: 1068-1070
摘要: 英格庄村位于村里集镇东南部,西隔车里张家4里,南到宋家3里,东离栖霞百佛院3里,北边隔i与栖霞郭家店相望。该村现有张、门等14个姓氏,323户人家,800多人,2000多亩耕地。说起英格庄,还真有点不同寻常的来历。清朝雍正年间,山东莱阳县凤山乡任家庄居住着张尧、张舜兄弟,二人勤劳朴实,以务农为生,家中养着一只捕获野鸡野兔的大鹰。每当秋后庄稼收拾完毕、柴草上垛、粮食归仓后,二人便带着干粮,领着猎狗,擎着大鹰,进山放鹰捕猎,用以补贴家用。二人在此掘石盖屋,垦田种禾,生活幸福美满。王母两侧各有一侍女侍候,侍女体态轻盈,栩栩如生。
关键词: 英格庄村 村里集镇 “鹰换庄”

内容

英格庄村位于村里集镇东南部,西隔车里张家4里,南到宋家3里,东离栖霞百佛院3里,北边隔i与栖霞郭家店相望。该村现有张、门等14个姓氏,323户人家,800多人,2000多亩耕地。说起英格庄,还真有点不同寻常的来历。
  清朝雍正年间,山东莱阳县凤山乡任家庄居住着张尧、张舜兄弟,二人勤劳朴实,以务农为生,家中养着一只捕获野鸡野兔的大鹰。每当秋后庄稼收拾完毕、柴草上垛、粮食归仓后,二人便带着干粮,领着猎狗,擎着大鹰,进山放鹰捕猎,用以补贴家用。每天早上出发,当日有收获便傍晚回归,若当日没收获便借地宿营,所以有时几夜不归,身上的干粮吃完了就采野果充饥,进山的路程有时竟达几百里之遥。
  一次,兄弟二人驱犬擎鹰,经过三个不归之夜后来到蓬莱宋家村地界,奔波三天一无所获,于是晚上宿营在宋家村北3,里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边上。由于几天劳累,再加上干粮早尽,几顿没吃上饱饭了,由野果充斥的肚子早已空空如也,二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倒头便睡,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二人才醒。醒来一看宿营的地方,西边是山,林深草茂,东边是南北走向的清清小河,此地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河边更有百年未垦、枯枝败叶覆盖的大片沃土。二人商量,若能移居此地长久住下,那才是仙山神水育粮仓,日精月华生麒麟。可是怎样才能买得此地?家境贫寒的兄弟二人身无分文,现在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这只大鹰,可那是帮助生计的唯一工具。老大张尧劝弟弟说,有了这块宝地,就有了一切,吃的用的都不用愁,只要勤劳肯干就行。于是二人找到宋家村地的主人,经再三协商,终于用心爱的大鹰换取了这块地方,当时取名“鹰换庄”。二人在此掘石盖屋,垦田种禾,生活幸福美满。后来又有逃荒落难的也到此居住,姓氏渐多,鹰换庄的百姓们在这里战天斗地,繁衍生息。
  历史也无例外的在这里导演着穷与富的争斗、善与恶的较量,对外抗御外侵,对内又相互倾轧,演绎着人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随着历史的变迁,鹰换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20世纪30年代初有了革命的种子,人们开始觉悟着,期盼光明,期盼幸福,期盼着有一个英雄来改变这个旧的不合理的世界,于是这种期盼转移到村名上,这样鹰换庄便改成英雄庄,以后逐渐演化,叫成了英格庄。
  英格庄村西头有座“王母娘娘”庙。哪年所建,无从查考,传说有了鹰换庄不久王母娘娘庙就诞生了。王母庙是由当时一个社(几个村为一社,类似于现今的乡、镇级单位)建的,建筑面积约有200多平方米,总占地有600多平方米,庙前还有庙地30多亩。
  王母庙内正殿正中靠北有一四尺莲花高座,座上塑有三米高的王母坐像,穿红着绿,面容慈祥,形态逼真。王母两侧各有一侍女侍候,侍女体态轻盈,栩栩如生。东西两边是八大金刚,个个虎背熊腰,狮口豹眼,龇牙咧嘴,狰狞恶煞,好不威风。虽然吓人,但圆睁的眼睛却透着正义的威严,表情散发着抑恶扬善的神人气质。
  逢年过节,当地老百姓纷纷到王母庙摆上供品,焚纸烧香,叩头拜首。有的求子求运、有的求消灾解难、有的求福求财……据说王母公正大方,有求必应,远近的乡民都来祭拜,所以香火大盛。
  每年的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是约定俗成的庙会日。到了这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牵牛拉马,携肉带贡齐奔王母庙。庙前一片场子加上场子外东西大道、庙西一条南北河,是庙会市场。庙会上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有说书的、有打卦算命的、有耍猴的、有舞枪弄棒的、有玩杂耍的、贩骡马的、卖油条油炸糕的、卖小面的……真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有。庙前西边临时搭建了一个戏台,锣鼓阵阵,琴声悠扬。舞台上青衣花旦竞艳,武生小丑较技;台下观众阵阵喝彩,热闹无比。
  庙内香烟缭绕,庄严肃穆。王母娘娘像前供桌上摆放着各种糕点、饽悖、水果等供品,成把成把的香不间断地烧着,整个庙堂烟雾弥漫,在呛人的烟雾中,百姓们轮番叩头祷告、祈福。
  一个庙会要赶三天,人们扔掉手中活计,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三天。
  庙中有一和尚看护接客,据说守护庙堂的还有“一虫”、“一蹦”两位大仙。一蹦就是丈把长的一个一蹦三丈远的蹦虫大仙,一虫则是青蛇大仙。有人亲眼见过那青蛇经常尾巴缠在庙内窗框上,几丈长的身子越过大院穿过院前大道,将头伸到道前泉中喝水。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然而确有其事,英格庄的老人们都知道。也正因这事,使得王母庙在人们心中神乎其神,庄严无比。
  王母庙在20世纪40年代毁于战乱,成了一座废墟,新中国成立后被彻底拆除、清理,庙址成了可耕田。直到现在庙中的石柱子、搁窗石、搁门石还存在着,但已改为他用了。

附注

注:“格”字在村名中的应用 “格”字在村名当中经常用到,归纳一下,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在表示树木的名词后面。如:柳格庄(村里集镇),这个柳,指的是柳树,而不是柳姓。所以,格在这里用的是其本意:树木的长枝条。 二、用在姓氏的后面。如:王格庄(北沟镇)、马格庄(新港街道)。其意有如下几种理解: 1.规格、标准。王格庄指的是:王姓具有一定规格的村庄。 2.通“落”(luo)。村落的意思。这种解释,意思相符,但读音不同。 3.通“哥”。胶东地区,不少的村庄是明朝移民过来的,当时,一户两户就是一个村,村与村之间互称哥们弟兄。马格庄指的是马哥庄。这种解释,虽然有点牵强,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用在其他名词的后面。如:英格庄。这里的格,是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建文
责任者
张人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