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家村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680
颗粒名称: 巩家村的传说
分类号: K820.8
页数: 4
页码: 1044-1047
摘要: 巩家村位于村里集镇中部,北隔后辛旺1里,南离辛旺集1里,西距黄水河和蓬丰路不远。明嘉靖年间,巩姓由小云南迁至此地定居,故以姓氏取名巩家村。该村现有506户、1424人。天福山是位于英灵山以东文登县境内的一座英雄的山,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在理琪的带领下,组织和发动了天福山起义,庄严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1938年2月12日夜,理琪、林一山、宋澄等率领三军第一大队,攻克伪军据点牟平城。黄昏后,突围成功,同志们将理琪背出雷神庙,但因伤势过重,与世长辞。
关键词: 村里集镇 巩家村 英雄山

内容

巩家村位于村里集镇中部,北隔后辛旺1里,南离辛旺集1里,西距黄水河和蓬丰路不远。明嘉靖年间,巩姓由小云南迁至此地定居,故以姓氏取名巩家村。该村现有506户、1424人。
  据资料记载,为了纪念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烈士,1939年4月,蓬莱第一所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学校——理琪小学,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革命抗日根据地艾崮山区的巩家村。
  天福山是位于英灵山以东文登县境内的一座英雄的山,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在理琪的带领下,组织和发动了天福山起义,庄严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从此,揭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在他的影响下,莱阳、蓬莱、黄县、掖县和烟台都先后组织了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2月12日夜,理琪、林一山、宋澄等率领三军第一大队,攻克伪军据点牟平城。当几位领导干部聚集在城南雷神庙中研究部署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时,被从烟台赶来的鬼子所包围。理琪同志当即率领大家奋勇抵抗,不幸腹部连中三弹,倒在血泊中。弥留之际,他仍勉励大家要节省子弹,坚持到底。黄昏后,突围成功,同志们将理琪背出雷神庙,但因伤势过重,与世长辞。年仅31岁。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理琪牺牲后,1939年4月,中共北海地委派孙自平同志在巩家村创办了理琪小学,收纳抗日军、工、烈属子弟入学。当时有4个班,120多名学生。校长孙自平和陈莫斋、宫雨屏教语文,张顺昌教算术,另外,还有张礼、肖文等十几位教师任教。学校设有伙房,学生在校吃饭,在巩家村百姓家住宿。
  学校设五门课程:语文、算术、政治、体育和唱歌。教材都是自编自印的。教材内容的基本思想是:抗日救国,不做亡国奴。
  教师不拿工资,学生不交学费,师生吃住在一起,生活上一律平等。窝窝头是主食,星期天还到山里挖野菜吃。每星期只吃一顿馒头,算是改善生活。
  1940年春,蒋、敌、伪合流,向艾崮山根据地围攻而来。国民党顽固派蔡晋康盘踞上门家,高炳旺盘踞大崔家,距理琪小学仅10里地。敌人扫荡频繁,环境恶化,学校被迫南迁站马张家村,不久,学校就解散了。绝大多数同学参军、参政或当了人民教师,奔向不同的战斗岗位。
  多少年来,在巩家村流传着一个“打提溜”的故事。这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也发人深省。
  故事说得是:一天,闺女要回婆家,谁去送呢?为这事父母商量了半天,也没决定下来,两个人都想去,最后争执起来。
  母亲说:“这头一次,该由我去送。” 父亲说:“还是我这当爹的去送的好。” “不行,还是我去。”母亲竟不相让。
  “不……”父亲的话还没说完,闺女连忙劝解:“爹妈,您二老还是别争了,就让爹去送俺吧。”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父亲送闺女到了婆家。第一次亲家见面,亲家母好一番热情招待。炒了十盘菜,拿出了最好的酒,酒喝足后,又端上了美观精制的饺子,闺女的父亲从来没吃过这么小,这么鲜的饺子,就一口一个地吃起来。闺女看到这种情形心想:哎呀,我这个穷老爹,这种吃法,叫别人看见,还以为在家捞不着吃呢。我得想个法提醒他。好不容易等父亲抬起头时,她向父亲使了个眼色,伸出两个手指头,意思是让爹两口吃一个。父亲一看闺女伸出两个指头,就琢磨开了:一定是闺女怕我吃不饱,叫我一口吃两个。于是,就一口两个、两个地吃了起来。闺女一看,坏了!这个老糊涂,我叫他两口吃一个,他倒好,大得儿一口吃两个了,真丢人现眼。心里又气又急,可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由他了。
  这天,闺女又回娘家,把这事学给了母亲听。母亲听完,指着老头子说:“你看你,我说我去送,你偏不肯,这下可丢够入了”。就这样,第二次闺女回婆家,自然就由她母亲去送了。
  闺女的婆婆一看亲家母来了,甭提有多高兴了,当然,少不了又是一番热情招待。烧开水,泡龙井,双手递了过去:“老姐姐,您喝茶。” 闺女的母亲连忙推辞道:“实在不好意思,我不会喝。” 婆婆笑着说:“哟,老姐姐,您可真会开玩笑,哪有不会喝茶的呢?您还是喝吧。” “真格的,我确实不会喝。”母亲又一次谢绝了。都到这种地步了,闺女的婆婆也只好作罢。
  到了吃饭的时候,婆婆说:“老姐姐,你今天头一回来我这儿,不管饭菜好坏,您无论如何可得多吃点儿。”可是,母亲看着眼前白白的大米饭,望着满桌的菜肴就是不动筷。其实,那饭菜可真不赖,鸡、鸭、鱼、肉样样都有。
  婆婆又问:“怎么了,老姐姐?您为啥光看不吃啊,是嫌俺做得不好?” “不,不是”,母亲咽了口唾沫,连忙解释道:“说起来真抱歉,我两天就吃一顿饭,昨天在家已吃过了。” 这一说不打紧,惊得婆婆张着大嘴,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好容易回过神来,问道:“你真的两天就吃一顿饭?” 母亲答道:“是啊,我在家从来都这样。”就这样,母亲挨了一天饿。
  好容易挨到天黑下来,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母亲正准备起身告辞,偏偏婆婆要留她住下,母亲怎么也不肯。越不肯,婆婆就越不放她去,说道:“哎呀,老姐姐,到这儿就是一家入了,天已这么晚了,您就住下,有什么不好?咱俩也好在一块拉拉家常,您不愿住下,就是瞧不起我们了,看在您闺女的分上,您也该给我点面子吧。” 瞧,话都说到这地步了,母亲也推辞不得了,只得住下来。心想:好歹再坚持一晚吧。
  到了半夜,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你想,一天没吃没喝,怎么能受得了?突然,她想起来了,白天看见大柜上有个缺了角的纸包,那缺了角的地方露着几块挑酥,于是高兴起来。饥饿难挡,说行动就行动,她蹑手蹑脚地下了床,摸索着来到大柜前。突然,婆婆一个翻身,炕帮“咯吱”一声响,把她吓得赶紧溜回炕上。
  躺下不多久,听听亲家母没有动静了,又悄悄地摸索到大柜前,恰巧柜旁有个凳子,于是她把凳子搬到大柜跟前,刚摆好,婆婆又一个翻身,炕帮“咯吱”又响了一声,她吓得赶紧又溜回炕上。亲家母发现了,觉得奇怪,决定看个究竟,就装着睡过去了。
  母亲听听又没动静了,就第三次下炕,摸索着上了凳子。真巧,一伸手就摸到了纸包。她正在“寒寒窜窜”地开纸包,不想,头上的发髻一下子被大柜上的一个钉子钩住了,她左拉一下,右拉一下,怎么也弄不下来,还弄得凳子“咯噔”、“咯噔”地响。
  这些情况早已被躺在床上的亲家母看了个一清二楚,她顿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可她还装作不知道的样子问道:“老姐姐,你在那儿干什么呀?” 这一问不打紧,可把母亲吓了一跳。但她很快镇静下来,不慌不忙地说道:“亲家母,你是不知道哇,我有个习惯,一天不吃饭喝水,晚上睡觉时必得打个‘提溜’”。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建文
责任者
焦丽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