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河源大柳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571
颗粒名称: 黄金河源大柳行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5
页码: 856-860
摘要: 人间仙境蓬莱的黄金之乡,大柳行镇政府所在地——大柳行村,是黄金河之源头。村子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宽阔的山谷里,牟黄公路横贯东西从村南穿过。远望,春天的山野,桃红柳绿,百花争艳,姹紫嫣红,莺飞草长。秋日里,金风送爽,桃、梨、苹果等等,挂满了枝头,百果飘香;田野里五谷丰收在望,真是春华秋实,身临其境,令人陶醉,好像进入了世外桃源。村子的南北丘陵连绵起伏,岗峦叠翠。两山对峙,形成了虎踞龙盘之势。大柳行虽地处丘陵地带,水源却相当丰富。据现存张氏谱书记载,大柳行村的先祖们是元末明初由青州府益都县枣林张家搬迁至蓬莱境内,先居蓬莱城东南隅,后徙居此地。
关键词: 大柳行镇 蓬莱 大柳行村

内容

人间仙境蓬莱的黄金之乡,大柳行镇政府所在地——大柳行村,是黄金河之源头。村子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宽阔的山谷里,牟黄公路横贯东西从村南穿过。远望,春天的山野,桃红柳绿,百花争艳,姹紫嫣红,莺飞草长。秋日里,金风送爽,桃、梨、苹果等等,挂满了枝头,百果飘香;田野里五谷丰收在望,真是春华秋实,身临其境,令人陶醉,好像进入了世外桃源。
  村子的南北丘陵连绵起伏,岗峦叠翠。村西约2里的地方,一条南北走向逶迤陵冈横亘西方。登高远眺,南面是巍然屹立的磁山,东北方向是山峰林立的九妹山。两山对峙,形成了虎踞龙盘之势。常言道:山多高,水多高,山高水长。大柳行虽地处丘陵地带,水源却相当丰富。黄金河就发源于这里,蜿蜒曲折由西向东经福山区石岚村“留王台”折向东南方,而后又掉头折向东方,流经30多里,直奔浩瀚无际的黄海。春秋早季,黄金河涓涓细流,波光闪烁,婉转低唱,缓缓而行;每当夏季汛期来临时,它便汇纳百川,咆哮奔腾,流归大海。
  据现存张氏谱书记载,大柳行村的先祖们是元末明初由青州府益都县枣林张家搬迁至蓬莱境内,先居蓬莱城东南隅,后徙居此地。现已发展成有588户、1456人、1710亩耕地的村庄。先民们来到此地以后,在河的两岸多植柳树,春天柳絮漫天飞舞,轻轻飘飘,当你漫步其中,顿时让人感到进入了烟雾缭绕的仙境。春夏之间,柳荫遮天蔽日,百鸟穿梭,枝丫上黄雀婉转高唱,声声人耳。你若是在树下纳凉,会有“柳浪闻莺”之感,仿佛身在杭州西湖的苏堤上。再加上各种知了欢乐的鸣唱,奏出了曲曲和谐的乐章,更让人心旷神怡。流水潺潺,岸柳成行,成为这一带的地域特色,因之人们习惯把这里叫做“大柳行”,这就是大柳行村名的由来。
  勤劳的百姓,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宝并”的传说黄金河的源头,在大柳行村西北方向的彭家沟,早年有彭姓人家在此居住,家境富庶,是一大户人家。有一年登州府尹从此路过,霎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不管是轿夫,还是大人,全被大雨浇得像个落汤鸡似的。可是在不远处的山谷里却有一打麦场,麦场上人头攒动,木锨、木叉,上下飞舞,碌碡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大青骡的拉动下,满场转个不停,根本没受到雨淋,府尹甚感奇异,便吩咐衙役前往探个究竟。衙役经过一番访探,回来向大人察报,说这户人家打麦子用的碌碡是金的,碌碡柱是银的。府尹听后明白了三分,有如此镇场之宝,雨是下不到他场里的。顿时府尹大怒,言道:这山野村夫,胆大妄为,目无国法,有宝不献,按王法当满门抄斩。府尹挨了雨淋,心情沮丧,便打道回府。翌日,登州府一纸公文送到彭姓人手里,即刻进府见官,彭姓当家人,深知大祸临头,百般打点差人,让回去通融一下,明日即进府见官。差人走后,一家人抱头痛哭,深知遭了“横祸”。他们把全家金银细软,都扔到了后院的井里,趁夜幕降临,神不知鬼不觉地远走他乡,到外地逃命去了。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大柳行村一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幅:“谁能找到彭沟那眼井,能值山东一个省。”然而这眼神秘的井,至今人们也未找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媾上还有土地庙的遗迹,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大柳行大队也掀起了大干快上,兴修水利的高潮,修建彭家沟水库的工程开始了。工地上热火朝天,车来人往,打夯的号子声,响彻山谷,一座东西走向横跨彭沟的大坝平地而起。在刨土的过程中有两个社员发现镢下有异响,彭家沟“这眼井”的念头顿时闪过了他们的脑海。他俩毫不露声色,随即离开这个地方,到别处刨土去了。吃完晚饭,趁着夜深入静,他们二人满怀探宝的希望,来到了工地。三下五除二刨开了薄土,趁着月色,仔细观看,原来是两只空空如也的大泥缸。
  彭家沟水库工地发现了两口大泥缸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大柳行村社员街谈巷议闹得沸沸扬扬,然而这一眼神秘的“宝井”到底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
  “金笸箩"的传说大柳行村西南方向的庄子沟也是黄金河一个支流的源头,村里70岁以上健在的老人都知道,过去在庄子沟外口的淘金者,曾有人日进一烟笸箩黄金的传说,后人就称这里为“金笸箩”。
  明末清初,人们为了维持生计,本村人就在此地淘沙金。当时汲水工具落后,金坑里的水只能靠木制的水斗往外排,四个人一帮,水旺时几个水斗同时往外排。当水排得差不多能看见底的时候,再由“金把头”带领几个熟练的民工,在坑底刮出“生泥”(以前淘金者未动过的沙土),铲到木制的金簸箕里在水中来回摇晃,将碎石、沙子等杂物用小铁笆清出,由于金子的比重大,几经晃洗筛选,最后留在金簸箕底下即是沙金和小许朱砂,再经过冶炼,金光闪闪的金条就出来了。由于沙金蕴藏丰富,收入可观,所以淘金者的生意红火,其他村的人也纷纷赶来投资人股。
  常言道庄稼没有粪,净是瞎胡混。在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化肥,即使有化肥人们也用不起,所以农家除了养猪积肥以外,还要起早贪黑到山野里拾粪,即把牲畜和人的粪便捡回来放到圈里,或送到田里用以肥田。大柳行村当时有一张老汉清晨起来拾粪,为抢人先,天还蒙蒙亮就出门了,当他走到“金清”(淘沙金的地方)附近,远远看到有一发光物体,待走到近前一看,却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矿石,形状像牛腿。当时人们淘金也是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并没有看场人员。老汉真是喜出望外,为掩人耳目,赶忙脱下上衣裹起“牛腿”放进粪筐里,费了好大力气神不知鬼不觉地撅回了家。有了这件“宝物”,张老汉家的日子就红火起来。旧中国,人有了钱就是置房买地,上可慰列祖列宗,下可惠及子孙后代。暴发了的张家短时间内置良田百顷,据说现烟台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大赵家村的“老井”,以及蓬莱市原崮寺店镇某村的“井”也是大柳行村张家的。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张家土地如此之广,可见在当时是富甲一方。张家在置地的同时又盖起数间宽敞的大瓦房。房子完全仿照中国北方四合院式古建筑而建,前厅后院,五进院落,雕梁画栋,鳞次栉比,排列有序,一时占据了大柳行村半个村落,大柳行村至今还有“五厅”的美谈。突然的暴富,令人惊叹不已。“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张家真是命好,天助人也。
  在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买鬼上树,卖官鬻爵之事司空见惯。村里祖册记载,张支十四世在嘉庆年间出了一个五品官。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里,大柳行公社刮起一股掘坟扒墓,烧土成肥的风,在大柳行村的“东莹”确实掘出了一个官帽,这也许就是五品大员的官帽吧。不过在封建社会,官官相护,母以子荣,子以父贵,在那种黑暗的科举制度下,按理说,大柳行村人有五品大员的提携,应该读书起家蔚然成风,仕途路上不乏其人。然而从本村现存的谱书上看,庠生、禀生、贡生、秀才却寥寥无几。据村里老人讲,这位显赫的五品大员不仅没有俸禄,却还要负责蓬莱城的半年军饷,看来这个五品官员恐怕也是用钱捐来的。
  “金鸽子”的传说在大柳行村的东南方向,有一条沟叫高家沟,可能古时有高姓人在此居住。沟虽然不深,上游却分东西两个支岔,最后汇入一处,沟中之水注入黄金河。早季有细流涓涓,雨季山洪暴发时水势较大,在两岔口交汇处冲积成一处平地,大约有3亩地大小,是本村一张姓人家的坟地。俗话说:“穷修房子富修坟。”康熙年间,太平盛世,张家的日子又过得富裕,就想修缮一下坟地。这一下可不得了,当破土动工时,一对金灿灿的鸽子从一座坟中飞出,腾空而起,飞向了大柳行的邻村石家的五虎山上,在场的风水先生长叹一声:这下完了,地气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张家哪还有心思继续修坟呢? 传说终归是传说,不可当真。但民间传说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这种反映有些是扭曲的、虚幻的、神化的反映。例如,大柳行村的种种传说,大都围绕着黄金这个中心环节展开,这既反映了大柳行这个地方富藏黄金的事实;也反映出几百年来大柳行的先人们穷则思变、沙里淘金、战天斗地、征服大自然的奋斗历程;同时还反映出在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守着金山要饭吃,只有少数人幸运,多数人受穷,渴望致富的历史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黄金市场的开放,探金矿、找金矿风起云涌,到处铁架高耸,机器轰鸣,卷扬机上上下下,井面上矿车来来往往,好一派繁忙的景象。光在大柳行村的金矿、选矿场就有六处之多。夜幕降临,近处各选厂灯火辉煌,远处矿山照明的灯光,宛如繁星点点,交相辉映,好一派“不夜城”的风光。如今的黄金产量以十几万两计,何止“一烟笸箩金”和“两个金鸽子”呢! 传说是传说,事实是事实。随着岩浆的喷发和流淌,大地球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大小小、远近高低都不同的高山或丘陵。由于密度不同令各种金属物质会停留在地壳深浅不同的地方,大柳行镇峰岚叠嶂,丘陵连绵,正是具备了这样一个地形地貌。随着采矿技术的提高,大柳行镇不仅能采出更多的“金笸箩”和“金鸽子”,也能抱出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娃娃或金牛来。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起海
责任者
张洪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