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子庄”改古梓庄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531
颗粒名称: “姑子庄”改古梓庄村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4
页码: 815-818
摘要: 古梓庄村位于刘家沟镇驻地西10里,曾用名“姑子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叶姓从栖霞市FD家庄迁到此地,在一个尼姑庵旁落户,生息繁衍。而后,又有其他几个姓氏的人家也相继迁来,人口渐渐多了起来,村庄的雏形也有了。还没有这个村子的时候就有了尼姑庵,应该说它是这里的老“祖宗”。当地人称尼姑庵又叫姑子庙,于是村里的几个老人一合计,村名干脆就叫姑子庄吧。姑子庄一叫就是好多年,人们也没觉得有啥不对劲。有一年他来拜舅舅时,对“姑子庄”这个村名很不认同。在古梓庄村东有一座海拔112米的山,名叫战山。除灌溉外,战山水库是市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关键词: 古梓庄村 刘家沟镇 村庄

内容

古梓庄村位于刘家沟镇驻地西10里,曾用名“姑子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1),有叶姓从栖霞市FD家庄迁到此地,在一个尼姑庵旁落户,生息繁衍。而后,又有其他几个姓氏的人家也相继迁来,人口渐渐多了起来,村庄的雏形也有了。可名字叫啥好呢?还没有这个村子的时候就有了尼姑庵,应该说它是这里的老“祖宗”。当地人称尼姑庵又叫姑子庙,于是村里的几个老人一合计,村名干脆就叫姑子庄吧。
  姑子庄一叫就是好多年,人们也没觉得有啥不对劲。村里邹姓人家有个外甥叫陆天煦,是个秀才。有一年他来拜舅舅时,对“姑子庄”这个村名很不认同。就对村人讲“姑子庄”这个名字虽然能反映出村庄的历史,但是从字面上看总有些不雅,对外说出去也不好听。于是他便提议改一下村名。村里的人说,你是秀才,要改也得你改。陆秀才一寻思,改名字好改,但音不能变,否则会带来麻烦。这秀才肚里还真有些墨水,他搜肠刮肚,引经据典取“姑子”的谐音选出“古梓”二字作为村名。“古”字意为古老,“梓”字意为桑梓、梓里。桑梓一词出于《诗经.小雅。小弁》,其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句,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借指故乡;“古梓”的含义就是古老的桑梓之地,即古老的家乡之意思。秀才将这个说法讲给村里人听,大家齐声叫好,“姑子庄”就这样改成了“古梓庄”。
  在古梓庄村东有一座海拔112米的山,名叫战山。战山的原名叫“棋盘山”,因为山上有块石头刻有棋盘而得名。至于棋盘山改名为战山,曾有两个传说。
  其一:相传八仙中吕洞宾和铁拐李有一天外出路过棋盘山,发现一块石头上刻有棋盘,两位仙人见状,顿生兴趣,商议何不在这个棋盘上下几盘棋,决一胜负?在商议中谁都称自己能赢且谁都不认输,争论不休后两位仙人决定摆棋决战论英雄。于是从中午到晚上,两位仙人在数次轮番的较量当中,都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棋战之激烈令各自也感到惊讶,都感觉到对方棋术的精湛,互相赞不绝口,由衷佩服,直到天色全暗下来,两位仙人还是未决出胜负以平局告终,不得不离开棋盘山返回蓬莱仙岛。后来人们依据这个传说就称棋盘山为战棋山,久而久之省去了棋字,名之战山。
  其二:相传唐朝皇帝李世民征东时,曾在这棋盘山上与盖苏文打过仗,战斗打得相当激烈。为纪念这一事件,人们就把棋盘山叫做战山。
  古梓庄村东有一条大河叫龙山河,此河下游称为安香河,也叫战山河。它发源于龙山店鹰回山北麓,自南向北流经民山、黄泥川、龙山店、魏家、南郑家、三十里堡等村人刘家沟镇,经古梓庄、安香寺村人马格庄镇,穿过大皂孙家村进入黄海。全长21.1公里,汇集长3公里以上支流8条,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该河是蓬莱发源于本市境内的第一长河(黄水河在龙口人海,平畅河发源于栖霞),就在龙山河的中游、古梓庄村南、战山脚下有一座中型水库,名称就依战山而取,叫战山水库。
  战山水库修建于1958年,刚开始县政府委派水利局长张化亭同志为负责人,刘家沟公社(当年已成立人民公社)抽调各大队部分男劳力组成“火箭连”,连长由乌沟张家村支部书记张天祥同志担任,首先进行清基。秋收刚结束,公社领导组织各大队男劳力到水库装基、合拢,每天都干到晚上11点钟左右才收工,主要为的是抢时间合拢,到腊月底放假回家过春节。当时的口号是“干到腊月二十八,吃完饺子就上马”。
  1959年秋天是大坝筑高的关键时期,县政府调水利局、法院、文化馆等单位的同志到建库指挥部负责领导、保卫、宣传鼓动等工作。总指挥是当时刘家沟公社社长郭善万同志,四个公社参加修建。有原黄县的羊岚公社、孙家公社(当时是蓬莱县、黄县、长岛县三县合一为蓬莱县)、蓬莱的潮水公社、刘家沟公社(包括现马格庄镇)。组织体系按部队建制设置为营、连、排、班。营部设有教导员、营长、副营长、统计员(半脱产);下有指导员、连长、排长、班长。指挥部下属八个营部,每个营最多人数近500名。周围村庄人员朝出晚归,远地方来的民工,在周围村庄或搭窝棚住宿,生活非常艰苦。人冬后的口号是“大雪小干,小雪大干,无雪拼命干”。宣传科的文艺小分队到各工地演出,跳舞、唱歌、说快板;工地上的大广播,无时无刻地广播好人好事、播放革命歌曲,歌声整天在工地上空飞荡,好一派轰轰烈烈的顶风雪、冒严寒,战天斗地的大干场面。
  1960年夏收前大坝筑高工程基本结束,大部分劳力回去参加夏收夏种。留下的人员开始修溢洪道,开采石头,砌修大坝护坡工程。汛期到来,库内开始蓄水。
  战山水库总控制流域面积79平方公里,净来水面积48.9平方公里德库容为3100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为7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151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515万立方米。
  水库大坝为U土心墙砂壳坝,最大坝高21.82米,坝顶长510米,宽6.5米,最大底宽135米,坝顶高程38米,防浪墙高程39.25米。迎水坡1:2.5^-1:3.0,干砌石护坡;背水坡1:2.5-1:3.3,自然植被护坡。死水位21.19米,兴利水位32.61米,设计水位35.50米,校核水位37.35米。设上、下二级放水洞,均为浆砌石拱涵洞。一级放水洞长75米,宽0.6米,高0.9米,进口底高程21.19米。二级放水洞长65米,宽0.6米,高1.2米,进口底高程26.14米。溢洪道距坝西端约500米,开敞式,浆砌石结构,宽49米,长99米,设二级消力池消能,堰顶高程32.61米。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洪水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
  水库分三期施工。第一期工程:1958年8月至1959年1月,由刘家沟、城关两处公社550人施工(秋收后增至1000人),完成清基回填任务,清基最深13米。第二期工程:1959年11月至1960年7月,由刘家沟、潮水及孙家、羊岚4处公社5800人施工完成筑坝工程,开通溢洪道。第三期工程:1961年3月至6月,由刘家沟公社施工培厚大坝护坡,砌溢洪道。后多次维修加固。累计完成土石方33万立方米,投工98万个,国家投资159.35万元。淹占土地5352亩,其中耕地2500亩、果树2600棵、树木13292棵、移民715户。
  1970年7月30日,水库首次溢洪,最大泄量90万立方米每秒,溢洪水深1.07米,泄水总量466立方米;1985年水库第二次溢洪。1966-1981年平均供水量910万立方米,平均弃水量27万立方米。
  水库有东、西两个灌区。东灌区工程:1964年3月动工,由村里集、小门家、大辛店、龙山店、大柳行、大季家、刘家沟、马格庄8处公社2400人施工,1965年10月竣工。千渠长8.6公里,渠首设计流量2万立方米每秒。西灌区工程:1965年10月动工,由刘家沟、马格庄、南王3个公社施工,1966年竣工。干渠长8.6公里,渠首设计流量1万立方米每秒。修筑干渠累计完成土石方29.5万立方米,投工27万个,总投资79万元。两个灌区共有支、农渠30条,总长23.6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52万亩,最大实灌面积2.92万亩。刘家沟、马格庄、南王3个镇33个村受益。
  现在,战山水库蓄水量能达3100万立方米。除灌溉外,战山水库是市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沙向阳
责任者
于湛海
责任者
赵先念
责任者
刘丽丽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