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基迟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526
颗粒名称: 木基迟家村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1
页码: 808
摘要: 木基迟家村位于木基河的北岸,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有高姓兄弟四人高鸿俊、高鸿举、高鸿皋、高鸿歧从山西小云南迁来定居,同时又有迟国显从登州城迟家弄迁至此地,故两家都以姓氏取村名为高家和迟家,因而形成一村两个名称。后来因村南河名叫木基河,再加上迟姓发展兴旺,村名便叫做木基迟家。村里有迟、赵、高、王、张、何、刘等十多个姓氏家族,418户,1099人,2820亩耕地。为躲避追捕,更为兄弟日后便于相认,两人商量将尉迟一姓一分为二,老大改姓尉,老二改姓迟。现在村庄已发展到400多户,其中迟姓占了200多户。另据老人们讲,村里还传说村前有个马家墓,村后有个潘家茔,都是在高、迟落户之前就有这些遗址的。
关键词: 木基迟家村 木基河畔 村庄

内容

木基迟家村位于木基河的北岸,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4-1566).当时有高姓兄弟四人高鸿俊、高鸿举、高鸿皋、高鸿歧从山西小云南迁来定居,同时又有迟国显从登州城迟家弄迁至此地,故两家都以姓氏取村名为高家和迟家,因而形成一村两个名称。后来因村南河名叫木基河,再加上迟姓发展兴旺,村名便叫做木基迟家。村里有迟、赵、高、王、张、何、刘等十多个姓氏家族,418户,1099人,2820亩耕地。
  传说迟姓是尉迟敬德的后代,尉迟敬德为唐初大将,曾辅佐李世民开国建邦。据传,后来尉迟氏的一支遭难,一家只有两子逃出。为躲避追捕,更为兄弟日后便于相认,两人商量将尉迟一姓一分为二,老大改姓尉,老二改姓迟。兄弟二人约定,以后若有机会相见,便以此作为相认的凭证,之后兄弟二人便各奔东西。据说,尉姓兄长去了山西,迟姓弟弟直奔山东。历尽千辛万苦,先到了山东莱阳落脚,后又迁到蓬莱的芦洋、南王,最后在蓬莱城里安家落户。
  到了清朝初年,迟姓三世迟国显,带着三位叔叔,又从蓬莱城里迁到这里落户,与高姓同居一村。后来,因为迟姓人丁兴旺,高姓不及,村子里便流传着一句戏言,叫“吃(迟)糕(高)”,意思是迟姓把高姓“吃”掉了。之后,村名最终改成了木基迟家。现在村庄已发展到400多户,其中迟姓占了200多户。
  清代,高、迟两大姓各建有自己的宗祠,是各家族祭奉、议事的中心。村西有座庙,俗称“老佛爷庙”。庙里老佛爷被塑有18只金手,慈眉善目,吉祥和善。周围十里八村的善男信女,逢年过节、大事小情,都来烧香拜佛,祈祷神灵保佑。偶遇灵验者,便来扎金塑银、放鞭放炮,答谢庆贺。“老佛爷庙”前后有两座大殿,前殿左右建有钟楼、鼓楼,晨钟暮鼓。正殿当中供奉的是18只手的金佛,侧边供奉的是8只手的金佛,各有千秋。庙里有两个和尚主持,共有10亩庙地。
  村中河沿处,有一棵300多年的家槐,至今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有两抱多粗,它见证了木基迟家村几百年的历史沧桑。
  另据老人们讲,村里还传说村前有个马家墓,村后有个潘家茔,都是在高、迟落户之前就有这些遗址的。这也说明了此村早有人烟,只不过是历经沧桑、物是人非罢了。高、迟等姓,赶上了好年代,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着……村民们高兴地说:“迟”到的幸福更长久。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沙向阳
责任者
赵先念
责任者
刘丽丽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