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沟南王村和北王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502
颗粒名称: 乌沟南王村和北王村
分类号: K878.4
页数: 2
页码: 782-783
摘要: 乌沟南王、北王村位于十八乌沟的最南部,乌沟南王村曾用名乌沟大王庄和乌沟南王庄。乌沟北王村曾用名乌沟小王庄和乌沟北王庄,两村一南一北紧紧相连在一起,两村同时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王姓兄弟二人从山西小云南迁居此地,兄王邦述住在河的上游(南边),取名为乌沟大王庄,小弟王邦卿住在河的下游(北边),故取名为乌沟小王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村名中字数太多,故都减去一字更名为乌沟南王,乌沟北王。乌沟北王村已发展有王、刘、顾、杨四大姓氏家族,70户,179人,539亩耕地。乌沟南王、北王村地处山区,村路狭窄,坑坑洼洼,车行其上颠簸不堪,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走。
关键词: 南王村 北王村 十八乌沟

内容

乌沟南王、北王村位于十八乌沟的最南部,乌沟南王村曾用名乌沟大王庄和乌沟南王庄。乌沟北王村曾用名乌沟小王庄和乌沟北王庄,两村一南一北紧紧相连在一起,两村同时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王姓兄弟二人从山西小云南迁居此地,兄王邦述住在河的上游(南边),取名为乌沟大王庄,小弟王邦卿住在河的下游(北边),故取名为乌沟小王庄。1945年后,乌沟大王庄改名乌沟南王庄,乌沟小王庄改名为乌沟北王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村名中字数太多,故都减去一字更名为乌沟南王,乌沟北王。
  如今乌沟南王村已发展有王、张、肖、郭、林五大姓氏家族,85户,207人,750亩耕地。乌沟北王村已发展有王、刘、顾、杨四大姓氏家族,70户,179人,539亩耕地。
  说起乌沟南王、北王村,还有着不少值得一提的趣闻趣事。
  乌沟南王村中央南北街西侧孙永康家房后不到1米的地方,有一棵建村以前就有的古槐树,相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树干直径有3米,树高约20米,树冠直径有15米左右,树干实心,枝叶繁茂,平日里,两村的老人都喜欢在树荫下拉拉家常、聊聊天,小孩子们则围着它打闹嬉戏,天早时,时常有有心人为它浇浇水,古槐树下还是村民开会、议事、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家对这棵古槐树都有着特别的感情。
  抗日战争期间,乌沟南王、北王村以其特有的地形成为盛易三独立营的常驻地。当时村民们纷纷腾出房屋、让出炉灶,让400多名战士生活居住。战士们以大山沟作掩护与敌人周旋,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因此,南北王村有着革命老区的美誉。
  乌沟南、北王村东西南三面环山,北临郭家水库,风景秀美,地势高显。山上树木常年郁郁葱葱,山坡上到处是放牧的牛羊,花开时节,有许多外乡人放蜂林间。在乌沟南王村的南坡有一座泉眼,是乌沟河的水源头。20世纪60年代以前,泉下方有一巨大的石u1,泉眼冒出的水顺流而下,形成一道2米多高的瀑布,冲击着石礓哗哗作响,因此得名“哗哗浪”。在哗哗浪的下游又有三处泉眼,出水极旺,水质清冽甘甜,40年前人们吃水只要到泉边按倒水桶即可。1974年“哗哗浪”被作为吃水水源,村里把它封闭起来并按上一道引水管,通过自然落差,将水引到村里。村中安有三个出水口,人畜用水相当方便。据说这是全县最早使用上自来水的村庄。1983年,输水管被改为倒虹吸,水被引到村头的蓄水塔,再分流到各家各户。在“哗哗浪”东侧和村口乌沟河道上各有一口平塘,水总是满满的,无论天有多早,老百姓浇地用水从没有把它抽干过。村口的平塘边常有三五成群的妇女边搓洗衣服,边说说笑笑,夏季时有村民来这里洗澡、钓鱼。后来北王村在村东打了一眼48米深的机井。井水甘甜可口,村里也安装上了自来水。
  乌沟南王、北王村地处山区,村路狭窄,坑坑洼洼,车行其上颠簸不堪,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走。2007年村里一位在外地办企业的老板,情系家乡少,资助俩村将南北大街主要干道路面全部硬化、绿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北王村北媾有一座“义犬塔”,几百年过去了,“义犬救主”的故事,村里人仍津津乐道。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艳妮
责任者
赵先念
责任者
刘丽丽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
王祖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