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家庄大木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418
颗粒名称: 荆家庄大木偶戏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2
页码: 653-654
摘要: 荆家庄村位于北沟镇南部,徐北路道南,东距徐家集6里左右,是个纯朴的小山村。明朝万历年间,荆家三兄弟由云南大槐树底下迁来,一个留在此地居住,取村名荆家庄。一个继续南迁,落户在现在的龙口市荆家,另一个向北迁居,落户在现在的北荆家庄。清朝顺治年间,于氏又由本县安乡于家迁来。荆家庄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荆家庄大队,1984年改为荆家庄。该村现有耕地789亩、185户、563人。“木偶戏”是戏剧的一种形式,它的起源,可以从春秋时期把木头刻成人代替奴隶殉葬算起。建国后,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中,荆家庄的大木偶戏得到发展。现在他们用上了电声设备,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关键词: 荆家庄 戏剧 木偶戏

内容

荆家庄村位于北沟镇南部,徐北路道南,东距徐家集6里左右,是个纯朴的小山村。明朝万历年间,荆家三兄弟由云南大槐树底下迁来,一个留在此地居住,取村名荆家庄。一个继续南迁,落户在现在的龙口市荆家,另一个向北迁居,落户在现在的北荆家庄。清朝顺治年间,于氏又由本县安乡于家迁来。荆家庄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荆家庄大队,1984年改为荆家庄。该村现有耕地789亩、185户、563人。
   “木偶戏”是戏剧的一种形式,它的起源,可以从春秋时期把木头刻成人代替奴隶殉葬算起。开始,木偶只用在丧事上,到了汉朝才用在喜事上,到了宋代,木偶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喜爱。
   北沟镇荆家庄“大木偶”戏班,是蓬莱市唯一的一个民间木偶戏班,属宋代的“杖头傀儡”(《列子·汤问》记:周穆王时,巧匠偃师造假物倡者,即后来的木偶人。傀儡在汉代用于丧乐及嘉会,隋唐已用于表演故事,宋代更加盛行。有杖头傀儡、悬线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荆作绪是荆家庄大木偶戏的第一代艺人,也是创始人和领班人。荆家庄大木偶戏的来源,传说有二:一说是当时由外来的西府人所传,一说是荆作绪从“合江府”请艺人来传授的。
   荆家庄大木偶戏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清朝末年最盛。大部分艺人是半农半艺,他们组成8-10人的班子,农闲演出,农忙停止。其中有的以演为主,有的以唱为主,有的演唱相兼。演唱的要能演各类角色,生、旦、净、丑样样皆通才行。正月十五以前演出的收入归会,十五以后按箱股和人股分红。
   荆家庄的大木偶有一米左右高,以手和头部活动为主,动作细腻灵活,形象栩栩如生,制作细致精巧,眼、鼻、耳、嘴都能活动,多是老艺人自己设计制作的。
   演出是在一块三四平方米的场地上,搭起高出人头的空心场地做舞台,周围以幕布围起,有时要配以吐火、喷烟等特技,晚上加上灯光更是精彩。伴奏乐器简单,有坠琴、京胡、扬琴、二胡和打击乐。唱腔开始为梆子腔,后来也吸收吕剧、京剧等唱腔。演出剧目有:《高老庄》、《闹龙宫》、《四洲城》、《闹绣房》、《群妖记》、《香罗带》、《荐诸葛》、《彩楼记》、《武家坡》等40余个。建国后,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中,荆家庄的大木偶戏得到发展。现在他们用上了电声设备,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整理:秦洪波 编辑:高建文)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秦洪波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