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户村变兴隆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403
颗粒名称: 佃户村变兴隆庄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2
页码: 639-640
摘要: 兴隆庄古名小庄,原先是一个佃户村,村庄农户多是为蓬莱城里姜姓财主种地扛活的。清代初年,张姓从小云南逃荒东迁,先落脚于招远、黄县,后移至此地,由几家佃户聚成小庄。直到光绪年间,人丁才逐渐兴旺,村庄发展,为图个吉利,大家商讨将村庄更名为“兴隆庄”。现全村有300多户、780多人、500多亩耕地、500多亩园地。有张、李、王、马、单、周、景、于、解、许等十多个姓氏。村东古有“东程沟”,南有“李家沟”,应属程、李二姓,早于小庄在此居住,他们是村庄的前代传承者。搞活了经济,改造了旧村,村民生活步入了小康,今天的兴隆庄才名副其实地“兴隆”起来了。
关键词: 村庄 佃户村 兴隆庄

内容

兴隆庄古名小庄,原先是一个佃户村,村庄农户多是为蓬莱城里姜姓财主种地扛活的。清代初年,张姓从小云南逃荒东迁,先落脚于招远、黄县,后移至此地,由几家佃户聚成小庄。直到光绪年间,人丁才逐渐兴旺,村庄发展,为图个吉利,大家商讨将村庄更名为“兴隆庄”。现全村有300多户、780多人、500多亩耕地、500多亩园地。有张、李、王、马、单、周、景、于、解、许等十多个姓氏。
  据老人传言:早在小庄之前,村西就有先人遗留的关家茔、邢家茔,各有六七座坟,根据坟堆数量特征分析,至少有四代人葬于此地,后来绝迹,不知去向。以后又有郝姓人家落户此村,在张姓等来后,郝姓将房卖给后者,并嘱托后者代为祖先烧纸上坟,然后也迁走了。村东古有“东程沟”,南有“李家沟”,应属程、李二姓,早于小庄在此居住,他们是村庄的前代传承者。
  在兴隆庄村南的“大圈地”里,早年曾经挖出多座“丘子坟”、“望坟”等,是用带花纹的大长方砖砌成的“鸡笼坟”墓穴,传为汉宋时期的墓葬,印证了村庄更为古老的历史。
  村南李家沟侧,古有庙宇,残存的基石被周围村庄拆走,年远久湮,无从考证。
  村东南与徐家集接壤处的张氏地界里,古名“星石地”,传为远古时期,天上星(陨)石降落此地而得名。百姓视天上之物为宝,以为天降祥瑞,村民有所发达,多依附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破除迷信,不信邪了,将星石采除,使村庄失去了一景。
  村民史玉兰(79岁)、辛天兰(72岁)、张业珍(76岁)等人善做面塑。她们做的“八仙面人”、“龙凤呈祥”、“百岁寿桃”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堪称地方一绝,誉满蓬莱城乡,曾多次参加蓬莱烟台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展览,受到极高评价。1980年中央电视台还来采访,进行专题报导,为这小山村争了光,使这小山村出了名。
  兴隆庄人大胆创业,兴办了多个村办企业。1968年办起水泥预制件厂、水泥瓦厂。197。年建起了拔丝制钉厂,1975年建起了橡胶厂,1979年办起了塑料厂,1984年建起了理石厂,1988年建起了化工厂,1996年建起了选矿厂,从而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原先的兴隆庄坐落在高低不平的小河沟两旁,地形七高八低,低矮古老的旧房屋随地势而建,街道弯弯曲曲,上沟下崖,交通很不方便。1977年村里统一规划,削高垫低,村民的住房全部搬迁。当时最高的地方挖了一丈多深’最低的地方垫了3米多高,经过五年的努力,全村建成了一排排整齐的新瓦房。1985年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1987年村内中心大街路面硬化,1990年家家户户都安上了闭路电视。
  搞活了经济,改造了旧村,村民生活步入了小康,今天的兴隆庄才名副其实地“兴隆”起来了。
  (整理:迟善勇高建文秦洪波)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迟善勇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
秦洪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