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里店话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384
颗粒名称: 三十里店话今昔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4
页码: 610-613
摘要: 三十里店村位于北沟镇的“南大岗”上。东临北罗、草店,西靠红山马家,南与舒郝接壤,北隔迎口山与北林院交界,由三十里店和鲁南沟两个自然村组成。据传,明朝初期,郭姓由小云南迁至三十里店村西的高岚居住。后见东边有个烽火台,烽火台旁边有一条官道,于是,便在官道边开了一个店。为了方便,又把家从高岚上搬到这里。因此地距登州府城三十华里,距黄县城也是三十里,故取村名为“三十里店”。现有王、郝、郭、孙、高等十几个姓氏,420户、1100多人、2100多亩耕地。自然村鲁南沟现有30多户、100多人。村中以鲁姓为主,还有张姓等。三十里店村中间有个烽火台,当地百姓称为烟墩,方形,四周用石头砌成,若有10平方米大小,高约6米。
关键词: 三十里店 北沟镇 自然村

内容

三十里店村位于北沟镇的“南大岗”上。东临北罗、草店,西靠红山马家,南与舒郝接壤,北隔迎口山与北林院交界,由三十里店和鲁南沟两个自然村组成。据传,明朝初期,郭姓由小云南迁至三十里店村西的高岚居住。后见东边有个烽火台,烽火台旁边有一条官道,于是,便在官道边开了一个店。为了方便,又把家从高岚上搬到这里。因此地距登州府城三十华里,距黄县城也是三十里,故取村名为“三十里店”。现有王、郝、郭、孙、高等十几个姓氏,420户、1100多人、2100多亩耕地。自然村鲁南沟现有30多户、100多人。村中以鲁姓为主,还有张姓等。
  三十里店村中间有个烽火台,当地百姓称为烟墩,方形,四周用石头砌成,若有10平方米大小,高约6米。烽火台是过去用来报警的,有了敌情,就点上狼烟。从登州城到三十里店,共有三个烟墩,每十里地一个,另两个一个在上魏家村北的茶棚,一个在庙山西边。
  三十里店村北靠迎口山,红山绿树,背风向阳。风和日丽时,登上山巅,一眼就能望见蔚蓝无际的大海,令人心旷神怡。相传,隋朝时期,杨林镇守登州府,为了给朝廷贺寿,派强兵强将押送大量稀世珍宝进京,被隐藏在迎口山前树林里的程咬金等人劫掠,轰动朝野,程咬金等人成了百姓心中的绿林好汉,响马英雄,迎口山因此也更增加一层神秘的色彩。至今程咬金截皇纲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迎口山顶上有个龙王庙,庙有一间房大小,门朝南,庙里供奉着龙王塑像,庙前有一个戏台。若天大早时,人们便会戴着用柳条编的帽子,排着队到龙王庙祭拜龙王,祈求龙王降雨。若龙王显灵,降下大雨,解除早情,粮食获得大丰收,人们便会请来戏班到龙王庙前唱大戏。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部队在迎口山上挖战壕,把龙王庙拆除了。
  三十里店村中有一座关帝庙,坐北朝南。庙分三殿,前殿塑有两匹马,中殿为卷棚,后殿是大殿,中间供奉着关公塑像,左为关平塑像,右为周仓塑像。在前殿和中殿之间有一个钟楼,里面挂有一个两千多斤重的大钟,每月初一和十五敲钟,每次敲紧18慢18不紧不慢又18下。遇有火警,就敲急钟。庙前有一个约10米高30厘米粗的圆木旗杆,旗杆顶上是一个丫丫葫芦状的锡铸杆头。旗杆下面是两块人头高的夹杆石,用两根铁棍把旗杆和夹杆石拴在一起。每逢过年时,旗杆上就挂上旗,旗上写着“协天大帝”四个字。关帝庙有3亩多庙地,1938年以前,一个姓梁的在此看庙。1938年后,关帝庙改为学校,1958年“大跃进”时被拆除。
  三十里店村西有一座菩萨庙,坐南朝北,庙前有一旗杆,庙就一个大殿,庙门上对联为:西湖三月景,南海一枝春。庙里供奉三个神像,中为菩萨,左为托塔李天王,右为二郎神。菩萨庙有八亩多庙地,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个姓生的人在此看庙。此庙解放后被拆毁。
  三十里店村南有一座土地庙,有半间房大小,门朝南,里面中间是土地爷,左边是判官,一手拿笔,一手拿本;右边是小鬼,手里拿着铁链子。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爷的生日,村里人都到土地庙上香烧纸。过去,长辈去世’晚辈要立即到土地庙送浆水·用小桶盛着水,桶里放把小米,圆盘上放着香、纸、锁、钥匙,到了土地庙,点上香,别在三张纸上,左右拖一下,名日拖魂,然后,拿钥匙开开锁,报上死者姓名,再把水和米倒在地上。出庙后绕土地庙转一圈,是为圆庙。第二天,到土地庙报小庙送面汤水,给逝者去阴世报到的路上食用。第三天要报大庙烧马送盘钱。土地庙虽然早已被拆毁了,但现在村里人仍然沿袭着这些规矩。
  在村中偏东的地方,有个王家祠堂,三大间房。这是1920年左右,王姓人集资’王汝宽主持盖的。每年正月初一,王姓人都到祠堂祭祖磕头。每年腊月二十二日,当年死去的王姓人,在祠堂里上族谱;正月初一,年满15岁的王姓男孩到祠堂上祖簿。王家祠堂1958年被拆除,材料用来盖了生产队的饲养棚。
  三十里店村的先辈们在原籍备受水患之苦,因此选择了北沟镇南大冈安居’成了北沟镇海拔最高的村庄。不曾想躲过了彼水患却遇到了新“水患”。尽管迎口山上盖有龙王庙,村人也经常给龙王爷烧香磕头,但龙王爷并没给三十里店村带来充足的水源,缺水成了三十里店村人的最重负担,解决用水问题成了三十里店多少代人的企盼。
  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条件极差的旧社会,三十里店人吃水要到三里外的草店东沟去挑抬。有民谣曰.“三十里店,打水二里半,去时穿花鞋,回家露丫蛋”。为解决吃水问题,三十里店村比别的村多了一套生活工具一驮桶’即用铁制或木制的圆桶。圆桶装满水后,发到牲口背上,由牲口驮着。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吃水紧张的现象依然存在,20世纪6。年代村领导组织全村强壮劳动力,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村中打出一口大并,这口大井深度约有4。米,井中泉水喷涌,清彻甘例,老百姓讲这是打到“地河”了。三十里店村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真是大快人心。据老人们讲’出水之日,全村男女老少奔跑相告,欢欣鼓舞,齐声高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这情景、这场面,比电影《我们村的年轻人》中水渠筑成的热烈场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今三十里店村更是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既卫生又方便,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了。
  关老爷是个财神,当人们给他烧香上供时,他并没有给三十里店村的人带来财富。关帝庙拆了以后,在2。世纪70年代,村里办起了胶厂,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后来,又上了火腿肠厂,生意相当红火,做的火腿肠是纯肉的,相当好吃。由于管理不善,最后倒闭了。据村里人说,倒闭的原因是制度不严,来白拿的人太多了,若制度严明,措施得力,火腿肠厂要比现在的喜旺火腿肠还要兴旺。事隔几年后,还有外地人拿着本村火腿肠的牌子,来买火腿肠。可见,当时的产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沟镇掀起了织羊毛衫热。三十里店村几乎家家织羊毛衫。当时,刚参加工作的国家人员,每月工资为30多元,而一个家庭妇女,一天织羊毛衫的纯收入为100多元。当时,北沟镇有3万多人口,而雇用的外地工人就有1万多,光三十里店村就有四个饭店,四个理发店,每天下午,村里都有小集市。织羊毛衫十多年,三十里店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看来,要致富不能靠关老爷,还得靠我们自己。
  如今,迎口山前种上了优质红葡萄,蓬莱蔚阳公司的葡萄基地也在此安家落户。老百姓正沐浴着惠及“三农”政策的阳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奔向小康社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十里店村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越变越光辉灿烂。
  (整理:高建文孙珩祖)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建文
责任者
孙珩祖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