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山脚下故事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267
颗粒名称: 峰山脚下故事多
分类号: I057
页数: 4
页码: 417-420
摘要: 在峰山的怀抱中共有四个村庄,峰山脚下的故事更美。峰山冷家村的一位农夫上山砍柴,在峰山上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走到峰山南山脚下时,特别是庙里的那两匹白马的故事,峰山李家村的李老汉,看见一匹马在路边的麦地里吃麦苗,李老汉开始还以为是自己岁数大了看花了眼。难道是晚上没有拴进马棚:李老汉举起粪叉投掷过去,李老汉奔向粪叉,只见粪叉旁有一块很工整的三角形彩色泥块,李某急忙拾起泥块,李老汉按好马鞍叹道“李老汉急忙赶回家取来香火,相传文王庙的神马是很灵的,峰山冷家村的几个孩子在文王庙里玩耍,竟然骑到了马背上。
关键词: 峰山 故事 潮水镇

内容

在蓬莱区域内的山脉中,有一座海拔不足200米高的小山,它就是位于潮水镇最东首的峰山。此山东坡陡峭,其余三面坡度平缓。整座山柏松成林,四季常青。特别是春雨洗浴后的峰山,更是迷人,满山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的丝绸,一缕缕地缠绕在山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居住在峰山脚下的居民们,都为拥有这座美丽的山峰而感到自豪。
  在峰山的怀抱中共有四个村庄,都因峰山而得名,再加上村中的主要姓氏,分别是峰山冷家、峰山李家、峰山朱家、峰山葛家。这四个村共有500多户、1500多人,在这美丽的环境中生活了数百年,峰山的景美,峰山脚下的故事更美。这些故事至今在村民中流传。
  白马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的正月十六,峰山冷家村的一位农夫上山砍柴,在峰山上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在背回家的途中,走到峰山南山脚下时,石头重不可移,农夫只好放弃。从此,人们常常见到一位身着白甲,头戴白盔,手执白矛,胯下白马的天神,经常显灵,保护这里的土地和人民。人们认为这是神的化身,这位天神,很像殷商末期的姬昌(后称周文王)。因此就在这奇异的石头处建造了一座“文王庙”。
  自从“文王庙”落成后,文王庙就有了灵气,特别是庙里的那两匹白马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讲述的人也免不了又要添油加醋,因此,故事越编越离奇,越传越神秘。
  传说一:相传,在一年的初春季节,峰山李家村的李老汉,天刚蒙蒙亮就背着粪篓去拾粪,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一匹马在路边的麦地里吃麦苗。李老汉开始还以为是自己岁数大了看花了眼,可定睛一看,清清楚楚,果然是一匹白马,长长的鬣鬃,滚圆昀臀部,欢甩的尾巴和抬起的前蹄,背上还备着马鞍。“这是谁家的马?这么早就跑出来,也不拴好?”可又一想:“不对,这马怎么还带着马鞍,难道是晚上没有拴进马棚?”李老汉正在纳闷之时,那匹马也发现了李老汉,双方对视片刻后,那马仰脖长嘶,奋起前蹄,飞奔起来。说时迟,那时快,李老汉举起粪叉投掷过去,叉在了马鞍上,顿时,一道闪电腾空而起,马不见了。粪叉掉在了麦地里。李老汉奔向粪叉,只见粪叉旁有一块很工整的三角形彩色泥块。李老汉一愣,浑身上下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这不是文王庙的白神马吗?”李某急忙拾起泥块,奔到文王庙里,只见一只白马的四蹄湿漉漉的,马鞍上缺了一角。李老汉按好马鞍叹道: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李老汉急忙赶回家取来香火,祭拜神马。
  传说二:相传文王庙的神马是很灵的,村民们都很敬重它,就是小孩子也不敢不敬它。有一天,峰山冷家村的几个孩子在文王庙里玩耍,跑前殿,窜后殿,捉起迷藏来了,其中一个调皮的孩子,一时高兴,竟然骑到了马背上,在马背上一会儿赶,一会儿吆喝。玩了一会儿,待他要下来时,却怎么也下不来,就急得大哭起来。和他一同玩耍的孩子跑回村里喊来了好多人,大家想尽了办法也没把孩子弄下来,一拉孩子,孩子就哭得厉害。最后有人出主意,给神马又烧香,又祷告,这样才把孩子抱下来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对神马不敬了。
  朱姓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朱姓由小云南迁至峰山朱家村这个地方定居。这一说法,经到栖霞朱家、蓬莱门楼村查访,与朱氏宗谱不附,至今不能结论,但民间仍流传着有关朱姓的一个传说。
  朱姓原来为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是曹挟(古帝王颛顼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今山东邹城),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江苏省沛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楚国灭了邾国后,将一部分邾国的王族子孙迁到湖北境内。有一部分邾国的子孙迁到安徽定居。这支朱姓到了南北朝时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与张、顾、陆姓并称为当时的江南四大姓。后来由于做官的原因,又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繁衍发展,到了明代时,朱姓巳遍布全国。朱氏还有-支是舜帝大臣朱虎的后代,但此支朱氏的世系无史可考。另外还有些朱姓是由他姓所改。
  另一种说法是:楚国灭邾国时,邾姓被打散逃往外地,一部分逃到胶东半岛境内,当时为躲官府追查,就去掉右边改为朱,而南逃的邾姓,就由邾改为南,看来朱、南当初是一个祖宗了。
  以上两种说法,到底哪种说法正确,还需要资料佐证。但是,朱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这是有资料可证的。
  活埋村长峰山葛家村,不足百户,不到30。人,除了三户他姓外,其余全姓葛。就在这葛氏家族中,曾经发生过村长被活埋的事件。手足相残,罪魁祸首来源于一贯道的信徒。
  “一贯道”,从名字上看似乎是一个宗教组织,而实际上是打着宗教旗号’利用封建迷信,欺骗陷害道徒,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组织。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一贯道便勾结日寇汉奸胡作非为。
  峰山葛家村的葛启昌是一贯道的小道首,他对外勾结权贵,为虎作怅,经常利用封建迷信手段,施法设坛,妖言惑众,骗取钱财,致人丧命。特别是,通过装神弄鬼,不断散布反动言论,搅得峰山脚下四村水浑,人心不宁。
  当年的村长是葛启发,3。多岁,四方大脸,身材魁梧,是一名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经常带领进步民众破坏葛启昌的设坛传教,戳穿他的迷信言论,揭露他的阴谋诡计。
  1942年的冬天,葛启昌又在村中设坛装神弄鬼,自称是“白风大仙”降神附体,包治百病,用带钉子的扁担毒打一位有病在身的寡妇,理由是妖孽附体。这个妇女被打得满地乱滚,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村长葛启发闻讯赶来,阻拦葛启昌的罪恶行为。葛启昌早就对葛启发恨之人骨,水火不容,正愁找不到机会施暴。于是他贼脸一沉,恶狠狠地指着葛启发对信徒们说:“大仙告诉我,他是转世恶魔,要除妖孽须先除掉他,将他活埋了。”葛启田(原先的伪保长)等一伙道徒,蜂拥而上。“好汉架不住一群狼”,葛启发被连打带拖拉到了村东南,被挖坑活埋了。等一些有觉悟的群众赶到时,已经晚了。这位共产党员为了与邪教斗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贯道”是被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所掌握与利用的工具,是反动的封建迷信组织,是欺骗与陷害群众的反动组织。其首要分子,多是汉奸、特务、流氓头子、反动地主、恶霸之流。他们利用这一组织,欺骗勒诈道徒,敛聚财物,以供自己挥霍;有不少道首,并奸污人道妇女,使不少受骗道徒人死财空。更主要的是他们进行破坏活动,甚至策动胁迫落后群众参加武装叛乱。基于“一贯道”的这种反革命性质,人民政府早就确定了严厉取缔的政策,借以镇压少数首恶分子,并挽救受骗道徒。1950年,人民政府正式开始取缔“一贯道”,葛启昌恶贯满盈,被镇压处决,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峰山脚下的峰山河,春夏时节,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岸边柳黛成荫,杨树成行,鸟语花香,鸭鹅成群,构成一幅绚丽美妙的天然景观。现在,峰山河西岸的“烟台潮水国际机场”正在筹建。机场落成时,峰山脚下将会更美丽。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