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发达的刘家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73
颗粒名称: 兴旺发达的刘家旺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93-294
摘要: 刘家旺村坐落在距离蓬莱城东36里处的黄海之滨,是一个历史悠久、地肥人杰、景色优美的大村。把最早到一个地方建村的人家称为“以后又有张姓移居到刘家旺村西南方向,只见海面上白帆朵朵,海鸥时而贴着海面倏忽掠过,再次升空时鲜活的小鱼巳噙在喙中。就看到港口上人头攒动,旧时的帆船早已被机械化的新型渔船取代,刘家旺海面上看似平静祥和,海面下却礁石遍布,就像大海中的一个个小亭,将大海点缀得更加婀娜多姿。有南北走向的四块高大的礁石,矗立在海面上,悄悄地融入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中,这四块礁石似乎又化身成了四艘军舰。
关键词: 刘家旺 新港街道 兴旺发达

内容

刘家旺村坐落在距离蓬莱城东36里处的黄海之滨,是一个历史悠久、地肥人杰、景色优美的大村。全村现有1300多户、3000多人、5800多亩耕地。
  农村习俗,把最早到一个地方建村的人家称为“占山户或坐山户”,把后来到村居住的人家称为“买山户或来山户”。
  根据蓬莱县志记载,明朝崇祯年间,社会动荡,战火不断。胶东半岛土地荒芜,人烟稀少,为躲避战乱,刘姓从小云南迁来这里定居,后来逐渐入丁兴旺起来。人们期望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兴旺发达,于是取村名为“刘家旺”。刘姓也被认为是“占山户”。
  后来有谢龙、谢虎两兄弟以及孙姓移民到此。并且谢、孙两姓人丁兴旺,人口逐渐增多,已占刘家旺村绝对多数,被称作“买山户”。以后又有张姓移居到刘家旺村西南方向,取名“张家旺村”。李姓也从云南搬迁到刘家旺村西北方向,取村名“李家旺村”。新中国成立后,三村合一,成立了刘家旺村高级农业合作社,现称刘家旺村。
  刘家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甚多。刘家旺海岸线长20余里,盛产鲍鱼、海参、鲜活鱼虾。新中国成立前,渔民捕鱼只有木帆船,鱼汛来临时,只见海面上白帆朵朵,随着浪花起伏跌宕;海鸥时而贴着海面倏忽掠过,再次升空时鲜活的小鱼巳噙在喙中;时而从桅杆下穿梭而飞,似是与船儿嬉戏玩耍。等到船儿满载而归时,就看到港口上人头攒动,人们争相抢购着鲜活的鱼虾,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笑脸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旧时的帆船早已被机械化的新型渔船取代,今天的刘家旺海上,养殖场一家挨着一家,养殖架一片连着一片,一条条养殖船穿梭其间,一派繁忙景象。
  俗话说得好:“有海便有礁”,刘家旺海面上看似平静祥和,海面下却礁石遍布。不是老舵手,敢驾船在此通过的也没有几个。站在刘家旺的海边,一眼望去,平远的海面上,跃入眼帘的几块礁石,就像大海中的一个个小亭,淡淡的,将大海点缀得更加婀娜多姿。
  刘家旺东紧临大海,离海岸不到两海里处,有南北走向的四块高大的礁石,矗立在海面上,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只酣睡中的雄狮,悄悄地融入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中,享受着大海的抚摸,倾听着风儿的轻吟,刘家旺人称之为“四石”。遇上阴雾天气,这四块礁石似乎又化身成了四艘军舰,列队在海上,保卫着一方的平安。
  刘家旺村北一片不太高的礁石群中,过去突兀着一块大礁石,约有四五层楼高,就像高高耸立的灯塔,为过往船只指引着航向。礁石上粗下细,远远望去就像一个老人站在高处,眺望着自己出海的儿子,于是村民们给这块礁石起名为“人儿头”。1992年刮台风时,风吹浪打,“人儿头”被打落海中,甚是遗憾。
  “人儿头”的北边,海边的峭壁悬崖上被海水冲出一个高15米、宽20米的大洞穴,极像城墙的门洞,当地人称之为“石门洞”。洞里可抓蟹捕鱼,休息乘凉,真是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刘家旺村北有一个大土丘,土丘之上有一个人工堆起的大土堆,站在其顶,南可观刘家旺三个村全貌,东可看大海美景,西可望营子里、铜井诸村,真可谓兵家必争之地。据传,此台是明朝初期,戚继光为在海上抵御倭寇所建的烽火台,高台的西北方有铜井烽火台,东有解宋营烽火台,三个烽火台遥相呼应,占尽地利。一旦海上有敌情出现,三个烽火台都会点起狼烟,互通信息,沿海军民便可及时做好御敌准备。
  刘家旺村西多是丘陵农田,再往西,有一块平坦的泊地,泊地中部有一处低洼盆地,人们称之为“九猪湾”。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南方的风水先生来到蓬莱,在蓬莱南部发现一风水宝地,内藏有九头金猪,先生使出法力,欲驱赶金猪出来以便捉拿,一通法术过后,金猪出现了,但是风水先生的法力不足,没有办法将其抓获。金猪拼命地向西北方向逃窜,风水先生追赶不及,只能站在一土丘上望猪兴叹。九头金猪一直跑到刘家旺村西,钻进了那片低洼的盆地里,于是这里便有了“九猪湾”这一地名。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