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二的磕刘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33
颗粒名称: 一分为二的磕刘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37-238
摘要: 磕刘村原在战山脚下的战山河西岸。全国农村到处兴修水利,蓬莱县也从全县范围内调集大批劳力,在战山河边磕刘村村东的战山和北山之间,县长张虎等领导到水库工地视察,之前搬迁结束”仅盖起了30多栋房子,动员一部分群众移民到东北营口盘锦县:其余的在周围村有亲投亲,不愿意走的就暂时挤到那30多栋房子里,磕刘村原址便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移民东北盘锦的磕刘村人,一年后又都纷纷搬了回来,当时政府给每户盖了3间瓦房,(因抗战时期日伪军在此建炮楼而得名)周围的土地“政府动员20多户人家到炮台旧址盖房居住”炮台村。
关键词: 刘村 搬迁 蓬莱

内容

磕刘村原在战山脚下的战山河西岸。1958年,正是“大跃进”年代,全国农村到处兴修水利,蓬莱县也从全县范围内调集大批劳力,在战山河边磕刘村村东的战山和北山之间,筑坝修建“战山水库”。1960年4月,县长张虎等领导到水库工地视察,决定“五一”大坝合龙,磕刘村必须在“五一”之前搬迁结束。当时在磕刘村西冈,即现在的磕刘村村址处,仅盖起了30多栋房子,而磕刘村有150多户人家,这究竟怎么搬、往哪里搬?县里决定:动员一部分群众移民到东北营口盘锦县,其余的在周围村有亲投亲,有友投友,不愿意走的就暂时挤到那30多栋房子里。“五一”后,大坝按期合龙,夏季一场大雨,磕刘村原址便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移民东北盘锦的磕刘村人,约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他们到了盘锦后,因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习俗,再加上“大跃进”后生活陷入困境,东北气候又极其寒冷,在实在忍受不了饥寒的情况下,一年后又都纷纷搬了回来,当时政府给每户盖了3间瓦房。为了耕种“炮台”(因抗战时期日伪军在此建炮楼而得名)周围的土地,政府动员20多户人家到炮台旧址盖房居住,于是又出现了一个磕刘村第四生产队,人们习惯叫“炮台村”。1982年秋天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这20多户人家从磕刘村分离出去,成立了“磕刘二村”。
  2000年前后,中粮烟台葡萄酒有限公司看上了磕刘村周边的青山绿水,先在磕刘二村建起葡萄基地,接着在磕刘村南边建起两幢三层楼房,把磕刘二村的20多户人家全部搬迁到楼房里居住,炮台村原址变成了葡萄酒庄。到了2005年,磕刘村的土地全部变成了中粮烟台葡萄酒有限公司的葡萄基地,村民也都成了葡萄基地的产业工人,自此各家各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收入相当可观。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宽
责任者
张功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