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5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档案
分类号: G275
页数: 3
页码: 576-578
摘要: 设施建国初期,中共蓬莱县委、县人民政府档案室仅有几个档案柜。1958年县档案馆建立时,库房为5间平房,系民房改建,木结构,纸糊顶棚,门窗密封差,温湿度不易控制;档案柜全为木质,共50个。后添置部分铁柜。1982年,馆内备有木质柜42个、铁柜16个、木质箱150个、圆筒式泡沫灭火器2个、沙箱2个。1991年,馆内有铁质档案箱505个、铁质档案橱11个、木质档案橱42个、去湿机2台、灭火器16个、干湿度计4支、四通打字机1台、复印机1台、彩扩设备1套、照相机2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档案管理工作遭到破坏,档案收集工作中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档案编研提供利用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关键词: 档案工作 蓬莱

内容

设施建国初期,中共蓬莱县委、县人民政府档案室仅有几个档案柜。1958年县档案馆建立时,库房为5间平房,系民房改建,木结构,纸糊顶棚,门窗密封差,温湿度不易控制;档案柜全为木质,共50个。后添置部分铁柜。1982年,馆内备有木质柜42个、铁柜16个、木质箱150个、圆筒式泡沫灭火器2个、沙箱2个。1983年新建三层档案楼1座,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内设库房3个,总面积118平方米;楼底和楼顶各建70厘米空心层,西墙、北墙加厚50厘米,后陆续购置铁质档案箱、去湿机、灭火器、干湿度计等设备。1991年,馆内有铁质档案箱505个、铁质档案橱11个、木质档案橱42个、去湿机2台、灭火器16个、干湿度计4支、四通打字机1台、复印机1台、彩扩设备1套、照相机2部。
  收集整理县内档案原散存于各单位,由文书或收发员兼管。1958年县档案馆建立后,始进行收集并统一管理,当年组织356名干部用10天时间对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档案进行整理。1959年档案馆扩大档案接收范围,全年接收7个全宗4728卷、革命历史档案155卷、各种资料2520册。此后,各单位、各公社(乡镇)均陆续建立档案室,设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案卷,一年移交县档案馆一次,县直各部门、乡镇(人民公社)的案卷5年移交一次。1962年,县档案馆接收24个撤、并、停单位的档案;是年,馆藏党、政档案16个全宗7314卷、科技档案1个全宗32卷、革命历史档案3个全宗51卷;资料496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档案管理工作遭到破坏,档案收集工作中断。1972年恢复正常,采取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材料、统一立卷的文书立卷方法,清查整理积存档案。1981年县档案馆开始接收档案,至1983年,共接收606卷。1984年,档案馆规定: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档案当年立卷当年移交;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的档案在本单位保存一年后再移交。1990年,县档案馆新接收档案5116卷,其中纪检档案1526卷、工商档案2372卷、已故干部档案922卷、科技档案83卷、艺术档案6卷、会计档案207卷,征集录象带8盘、照片400张。1991年,运用“中图法”整理分编8470册馆藏图书资料,建立起一套资料卡片目录。是年,馆藏档案17408卷、资料8470册、录象带8盘、照片2000余张。县档案馆设有《档案总登记簿》、《档案接收流水登记簿》、《查阅档案资料登记簿》、《借阅档案资料登记簿》、《填写卡片登记簿》、《复制档案登记簿》、《图书资料登记簿》等。
  鉴定 1965年,县档案馆组织人员对1949~1950年的4807个案卷进行鉴定,鉴定后立为4625卷。1975~1976年抽调10人成立专门班子,对馆藏的9346卷档案进行全面鉴定,鉴定后立为7885卷。1980~1981年,再次组织力量对馆藏的7314卷档案进行鉴定。
  档案鉴定后,需销毁的档案资料均列出销毁清单,经批准后销毁,并记于流水登记,建立销毁目录索引。
  编研利用 1958年县档案馆建立当年,提供利用档案202人次,调卷355卷次,并编写印发《蓬莱县农业基本情况综合表》、《蓬莱县河流、港口、公路概况》、《降雨量记载表》等资料。1959年县档案馆编制《专题目录》、《全宗介绍》、《全宗名册》、《存放地点索引》等查找工具,以使提供利用档案快速、准确。是年,提供利用1252人次,调卷(资料)2305卷(册)。1961年,编制《案卷目录》、《报纸索引》、《资料目录》等查找工具69种,印发《文件汇集》25种。1963年,为适应县内各单位编写“社史”、“村史”、“校史”、“厂史”需要,县档案馆编写印发《专题档案资料介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档案编研提供利用工作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恢复正常,当年提供利用205人次。1979年增至506人次。进入80年代以后,档案编研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档案利用率逐年提高。1980年,县档案馆编写印发《历届党代会简介》、《历届人代会简介》,提供利用档案296人次。1981~1991年,先后编印《蓬莱县沿海水产资源资料》、《蓬莱县行政区划沿革》、《蓬莱县政府组织沿革》、《中共蓬莱县委组织沿革》、《蓬莱县四百年农业自然灾害情况汇集》、《蓬莱农业概况》、《建国以来林业政策汇编》、《征用土地资料汇编》、《蓬莱县农业优良品种介绍》、《中共蓬莱县党代会》(续编)、《蓬莱县人代会》(续编)等资料,编制《文件卡》、《人名卡》、《文件字号索引》、《专题姓氏索引》等工具。档案利用率最高的1985年提供利用2900人次,调卷(资料)7800多卷(册)次。1991年,提供利用979人次,调卷5438卷(册)次。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