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2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分类号: F724.3
页数: 1
页码: 444
摘要: 每逢庙会日,庙宇所在地百姓云集,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形成一种特殊的贸易市场。清末民初,县内有庙会40余处,庙会一般一年一二次,会期一般一二天,多者5天。日伪军侵入蓬莱后,庙会减少。建国后,庙会逐渐恢复,并改称物资交流会。会后,成立县、区两级物资交流委员会,专司城乡物资交流会事宜。新会址多在乡镇人民政府驻地。“文化大革命”期间,物资交流会停止举办。会前,工商管理部门同驻地政府规划场地范围,设立货物标牌,一般上市人数五六千人,多可逾万;会期一二天。
关键词: 城乡贸易 城乡物资交流 集市贸易

内容

县内历史上庙宇较多,人们在每年固定日期到庙宇所在地进香膜拜、搭台演戏(剧),远近商贩前来搭棚布摊,农民前来进行农副产品和牲畜交易,人们在进香、拜佛、看戏之余,则采购物品,俗称“赶庙会”(或“赶山会”)。每逢庙会日,庙宇所在地百姓云集,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形成一种特殊的贸易市场。清末民初,县内有庙会40余处,庙会一般一年一二次,会期一般一二天,多者5天。较著名的庙会有蓬莱阁(农历正月十六日)、窑坊(县城,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汰口山(农历二月初八)、徐家集(农历三月初七、十月初七)、北王(农历三月十五日)、刘家沟(农历三月十四日)、蔚阳山(孙陶村,农历三月初三)、龙山店(农历十月初一)、解宋营(农历三月初三)、北王绪(烽顶,农历四月十八日)、皇姑庵(农历二月初七)等。日伪军侵入蓬莱后,庙会减少。1949年,县内庙会仅存6处。
  建国后,庙会逐渐恢复,并改称物资交流会。1952年9月,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举办第一次物资交流会,会期20~23日,实际上市7万多人,交易额10亿多元(旧人民币)。会后,成立县、区两级物资交流委员会,专司城乡物资交流会事宜。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举办物资交流会次数和地点增多。新会址多在乡镇人民政府驻地。“文化大革命”期间,物资交流会停止举办。1977年恢复。1978年后,物资交流会活动逐渐兴盛。会前,工商管理部门同驻地政府规划场地范围,设立货物标牌,一般上市人数五六千人,多可逾万;会期一二天。1991年,全县举办物资交流会109次,累计上市242万人次,商品成交额3016万元。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