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2009年底辖2个镇、2个街道,124个村居,15万人,总面积169平方公里。区内建有国家级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生物技术、工程机械、纺织新材料和光电产业基地,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园区。
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10年。10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济宁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历届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总基调,以“融合、创新、发展”的园区文化为引领,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己任,秉承思想解放、机制灵活、发展快速的宗旨,一以贯之地推进大开发、坚持不懈地培育大产业、营造大环境,实现了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优到强、从内到外的一系列跨越,有力促进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创业,成为我市打造科学发展新高地的发动机、增长极和助推器,成为引领区域发展和带动高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阵地。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高新区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2000年8月2日,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决定》,指出,济宁高新区是全市吸引外资的重点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样板区、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的试验区,为加快发展,决定将任城区柳行镇成建制划归高新区管理。2002 年8月31日,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到重要战略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造济宁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意见着重提出,要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开放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2003年1月25日,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济宁高薪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意见》,决定,在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职权方面,赋予高新区更大的自主权。这一时期,高新区相继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工业项目,主导产业开始形成。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创新基地和较为成熟的创新理念。2007年开始,高新区进入了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园区发展内涵、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高新区根据市委、市政府新的战略发展要求,确立了对外开放先行区、新型产业聚集区、科技成果转化区、体制创新试验区、现代园区样板1552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济宁市组织史资料(2000-2009)区和社会民生示范区的“六个定位”,提出了“融合、创新、发展”的文化理念,对外开放、 投资环境、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民生水平等各方面工作都走在了全市发展的前列。2009年2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赋予高新区完全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行政管理权限。同年8月份,高新区确立并实施了建设创新之城、高新之城、生态之城、创业之城、和谐之城“五位一体” 科技新城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标志着济宁高新区正在进入由“建园”向“造城”全面提升的新阶段。2009年底,全区技工贸总收入768.1亿元,比1999年增长19.8倍;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增长19.5倍;高新技术产值274.9亿元,增长38. 2倍;财政总收入 25.68亿元,增长15.3倍;地方财政收入12.04亿元增长,11倍;实际利用外资10092万美元,增长41.6倍;出口创汇4.04亿美元,增长17倍。在全省5家国家级高新区和15 家省级高新区中稳居第2位。高新区作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特别是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创新体系、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率先提升民生方面,提供了很多成功经验。
在党的建设方面。2009年底,共有20个基层党委、46个党总支、338个党支部、党员 10060名。党工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强化责任落实,整合工作资源,加强基层组织,发挥党员作用,为促进高新区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济宁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内设部门和领导班子不断充实、调整、加强,10年间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事业的快速发展,内设部门由14个增设到22 个。2002年8月设立创业服务中心,为副县级事业单位,2003年10月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社会事业发展局、市政建设管理局升格为副县级行政单位,2007年4月招商局升格为副县级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在党工委的组织领导下,分别于2000年、2007 年,在管委机关、事业单位中进行了科级干部竞争上岗,激发了内部活力,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党工委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2000年至2009年,先后组织开展了“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健全落实镇街党委和部门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实施细则》、《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明确镇街、部门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职责、目标要求和考核奖惩,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采取外出参观、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50余次,培训 30000余人次。建立了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确立了“一手抓组建,一手抓规范”的工作思路,健全党建工作台帐, 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到100%,党工委直接管理的非公企业党委达到5家。
在产业发展方面。高新区充分发挥大项目、大企业的辐射带动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小松系列、山推系列为主的工程机械产业,以重汽商用车、吉利汽车零部件、玉柴发动机、伊顿液压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辰欣药业、胜利生物、凯赛科技、鲁抗立科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如意科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述1553技、德源纱厂、欧化家纺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以联电集团光伏新能源、LED新光源、英特力光通信、英克莱电子、正和电子、远东半导体为主的光电信息产业。建成了山推国际事业园、如意科技园、重工科技园、重汽工业园等10多个高科技园区,在区内投资的世界 500强企业15家,工业企业760家,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式发展,成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坚力量。目前,工程机械产业已聚集了数百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山推推土机、小松挖掘机等重型机械产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盛誉;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了完整的毛纺服装产业链、棉纺产业链及高性能氨纶纤维产业链,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紧密纺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则聚集了一批医药中间体、原料药、成药及医药包装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专业分工、优势互补、配套联动的发展格局;新能源及光电产业正加快形成,世界巨头台湾联电集团在高新区集群式布局的太阳能光伏新能源和LED新光源纵向产业链和横向配套产业群全面开工建设。
在科技创新方面。把科技创新是支撑经济发展、推动跨越发展的的生命线,以企业研发、科技孵化、创新服务三大功能为支撑,全面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主创新机制。在省级高新区首家建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成功实践“三级孵化”理论,成功孵化企业30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转化科技成果近千项。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大力构建创新发展平台,每年拿出700万元集中建设七大行业公共实验室,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支持技术成果产业化,扶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技术中心,促进了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如意集团的“如意纺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辰欣药业的阿德福韦酯被列入国家一类新药,正和电子的高精密元器件成为嫦娥探月卫星和神舟飞船的重要部分,德源纱厂的“紧密纺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高新区已建成国家级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院士工作站以及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0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实施国家863项目23项,省以上火炬计划135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7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济宁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均达到50%以上。
在城市建设方面。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促进经济、优化环境的重要举措,先后启动了先进制造业、创新研发、商务贸易、生态休闲、现代生活等六大功能板块规划建设,连续实施了“天蓝地绿水清景秀”计划和城市建设“2367工程”、“6大规模工程”、“ 10大提升工程”、“ 10大城建民生工程”等,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东部绿洲”杨桥公园为中心、以沿洸府河一线为翼展、辐射两岸的生态休闲住宅区,以创业中心、创新大厦等为主的创新服务区;以崇文大道、同济路为中轴的新型产业聚集区,以火炬路等河东主要路段布局的商务功能区;相继建成了新世纪广场、滨河公园、杨桥公园、科苑会馆、高尔夫练习场、创新大厦、科技金融中心等一批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的重大工程,开发建设了杨柳新城、舜泰园、光明小区、科苑小区、冠亚星城等城市社区,建成了“20纵20横”城市交通路网和4000亩的东部绿洲生态区。
在社会民生方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的目标,坚持从生产1554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济宁市组织史资料(2000-2009)生活上率先提升民生,坚持尽一切可能、创造一切条件每年办好为民10件实事,坚持不断加大城乡公共服务投入,逐年逐批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让群众在上学、就医、培训、住房、救助、老年人生活保障等方面更地享受到了发展成果,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加快转变。至2009年底,高新区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参保标准达到每人100元,报销比例位居全市前列;60岁以上老人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7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享受生活保障金,9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获600元长寿补贴;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升入本科院校的困难大学生每人每年给予2000资助;相继建成了绿色家园小区、丰泰园小区、黄屯新村、崇文居等一批新型社区,居民居住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高新区将继续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动力,把握大势,顺势而为,全力全速打造全国一流科技新城, 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