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济宁市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以打造 “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总基调,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两化并进”, 深化转调创、突出大项目,实施新型工业、城市发展、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生态建设“五大突破”,完善提升民生保障“十大体系”,着力提升质量、提高均量、做大总量,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501.5亿元、同比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2. 2亿元、增长13. 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188.3亿元、增长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76亿元、增长13. 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48元,分别增长 9.8%、13.5%。
(一)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打造济宁经济升级版。立足济宁资源型城市特点,围绕打造济宁经济升级版,分行业、分产业、分领域实施系列 “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优势产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是把工业作为转调的主战场,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深入实施 “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5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5%,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4%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占比提高到24% ;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9家,4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二是把服务业作为转调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行业,服务业完成投资930亿元,增加值占GDP 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港口吞吐能力近 5000万吨,济宁曲阜机场开通了 15条航线,市级银行机构达到19家、保险机构达到52家。三是把现代农业作为坚实基础,大力推进粮食高产示范方创建,粮食总产突破百亿斤、实现“十连增”;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62家,“三品一标” 产品达到1441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283万亩。大田作物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济宁农高区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现全覆盖。四是把县域经济作为转调的基本支撑,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 共落实帮扶项目250个、帮扶资金15亿元,市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116.7亿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6.7%和23. 1%,高于全省平均4.7和3.2个百分点。五是把民营经济和对外开放作为转调的强劲动力,全市民营经济主体发展到37. 4万户,上缴税金309亿元、增长17.2%o到位市外国内资金790亿元、增长30. 2%,实际利用外资8. 3亿美元、居全省第5位,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达到45个,其中投资20亿美元的美国惠普产业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持续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成功实施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10 个、完成投资126.4亿元,27个省运会系列场馆全部竣工。加速都市区融合发展,开工建设了39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72.5亿元,开通了都市区城际公交和BRT快速公交,“同城效应”进一步显现。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市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支持奖励小城镇建设,重点扶持60个省级示范镇和市级中心镇,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达到48.3%。实施“城市绿荫行动”和城区道路提升、背街小巷治理、公共交通畅通等工程,全面推进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管理,城市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改善,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复审。
(三)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首善之区文化强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目标,加快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功举办了国际孔子文化节和世界儒学大会,全面实施了曲阜片区大遗址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曲阜文化经济特区规划建设的意见》,启动了明故城保护复兴工程、孔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先导性、 基础性重大文化项目。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优化升级工程,推进“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岀惠民生”等文化惠民活动,“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四) 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济宁。坚持“绿化当模范、治水当示范、治气当先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五城同创”为牵动,实施“碧水”、“蓝天”、“增绿”工程,以高于省定目标开展生态济宁建设大会战。下大力抓好节能降耗,实施了 108 项节能技术改造、100个重点节能项目,淘汰70家企业落后产能,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强力推进环保治污,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 119个国家治污项目全部竣工,13个省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重拳整治大气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实施城区绿化、山区绿化、 通道绿化、水系绿化、镇村绿化等“十大绿化会战工程”,新增造林面积24.9万亩,湿地保护修复20 万亩,治理采煤塌陷地2.1万亩,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2处,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县6个、 示范乡镇28个。
(五)完善提升民生保障“十大体系”,建设幸福和谐济宁。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初始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完善提升民生保障“十大体系”,让群众普遍受益、持续受益。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2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就业方面,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3.6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 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保方面,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 “三无”老人定额生活补助制度、每人每月补助 500元。医疗卫生方面,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 9%、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大额医疗救助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5万元、城镇居民提高到13万元。住房保障方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689套,改造城市棚户区4318套、农村危房1.2万户。教育方面, 城区新增中小学办学规模229个班,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296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全部完成。统筹城乡方面,投入资金24亿元完成了 1928个村庄6875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和综合整治任务,基本建立起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治理方面,调整完善了全市社会稳定信访工作试行《考核办法》,全面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社区六进”活动,民警联系村居实现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