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抓住发展不放松,做强经济实力、夯实物质基础。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在全省综合排名逐年上升、固定资产和大项目投资增幅高于周边市。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中央确立的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鲜明导向。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工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强地方财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群众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工业仍然是我市经济的主体,工业强则济宁强,工业兴则济宁兴,工业跨越则济宁跨越。要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要,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双轮驱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实力,五年内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突破万亿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培植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提升纺织服装、造纸、建材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级煤化工基地和纺织新材料基地。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突破新能源、新材料、 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五年突破1500亿规模,成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创百亿工程”,五年内培育500亿级企业3家、百亿级企业20家。工业园区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快速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对济宁国家高新区、14个省级经济园区和6个化工园区, 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创新管理体制,完善配套设施,推动要素向园区流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进园区发展,加快构筑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五年内形成3个千亿级园区,济宁国家高新区突破3000亿规模。持续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始终保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热度,每年都上一批立市立县的大项目。提速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也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繁荣城乡的重要途径。突出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餐饮、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创意设计、信息服务、演艺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布局、做强载体、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力促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局工作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从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农业技术和农民素质入手,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围绕蔬菜、畜牧、渔业、林果、苗木、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高标准建设一批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推进农业生态、健康、安全发展。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五年内规模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基本实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级全覆盖。在经济发展上,一定要强化效益意识、财源意识,把财源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围绕培育财源抓经济、抓产业、抓调整,做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壮大财源总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提高财源质量,在产业调整升级中优化财源结构,实现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群众收入同步快速增长。
力促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基础,县强则市强,县富则民富,县域小康则全市小康。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12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部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过10亿元、半数超过20亿元。各县市区要立足资源、 区位、产业优势,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现阶段,工业仍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定要把突破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和园区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工业崛起壮大县级财力,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发挥县城和小城镇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城市化进程。制定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尤其要加大对经济薄弱县的帮扶力度,从收入返还、转移支付、基础设施、项目布局、用地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下决心解决县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各县市区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 激发内生动力上。强县要发挥领跑作用,在全省位次进一步提升;中等县要突破中游,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薄弱县要居弱图强,跨入全省中等县行列,形成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局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始终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突破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突破,开放水平的提升首先要从思想境界上提升。要坚持以思想解放引领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谋划改革开放, 以更大的勇气推动改革开放。围绕解决全局性、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农村土地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创新发展模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招投标管理体制,扩大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和范围。 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激发全民创业活力。统筹推进文化、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在推进改革中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务实稳妥,兼顾好各方利益,尤其要把群众利益维护好,确保改革有序平稳推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的时代,不开放没有出路。要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推进工业领域开放的同时, 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农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和央企、知名民企落户济宁。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积极拓展增资扩股、并购参股、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等市场化融资渠道,五年内上市企业达到20家以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占有资源、扩大贸易,进一步提高我市经济的外向度。
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济宁国家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龙头作用,支持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联合建立一批研发中心和孵化基地,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五年内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发展到100 家以上、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达到40个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成果与资本融合、科学家与企业家结合,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平台,创新型企业发展到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实施系列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制定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政策,延揽一批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推动科技人才更多地向济宁聚集、科技成果更多地在济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