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大决策与主要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4548
颗粒名称: 二、重大决策与主要工作
分类号: D26
页数: 2
摘要: 重大决策与主要工作2003年,全市GDP完成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亿元,增长52.1%;财政总收入85.2亿元,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8亿元,增长26.7%;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16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178 元,增长6.9%。坚持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确立了 “济兖邹曲四大板块支撑、济宁高新区和曲阜新区两大亮点牵动、组团结构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城市框架,拉动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济宁高新区经济发展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幅度,曲阜新区启动建设开局良好。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投资、 建设、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
关键词: 重大决策 工作概括

内容

重大决策与主要工作2003年,全市GDP完成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亿元,增长52.1%;财政总收入85.2亿元,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8亿元,增长26.7%;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16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178 元,增长6.9%。
  (-)确立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战略目标确立了济宁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建设有较强实力的工业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有较大辐射力的济兖邹曲组团大城市,力争进入山东第一方阵,争当淮海经济区龙头。明确了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比学赶超为总抓手、扩大开放为牛鼻子、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为新优势、优化环境为生命线”的总体工作思路。构建了六大框架: “大招商、大投入、大项目”的大发展框架, “一个中心、五个基地”的大产业框架,“五大产业链”的大农业框架,“四大板块支撑、两大亮点牵动、组团结构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城市框架,“六大品牌”的大环境框架,“重激励、 硬约束、严考核”的大落实框架,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二)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 推进新一轮结构调整,打破就产业抓产业、就速度论速度的陈旧模式,全面整合发展资源,打造新的发展平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刺激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突出抓了 “四项调整”: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 “工业立市”战略,突出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和旅游业,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5.6: 46.6:37.8,调整为14.4:49:36.6;二是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有资本集中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三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大搞招商引资,以“高大外”项目带动大投入;四是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强扶弱带中间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度的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三) 坚持举全市之力培植三大亮点始终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扭在一起,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作为三大亮点着力培植,实现了较大突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国际儒商大会、第四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中国CEO孔子故里行,创办了 “中国孔子经贸网”,集中在日本、韩国、港澳台及国内的江浙沪地区招商,先后组织了广州深圳圈、上海苏州圈、福州厦门圈等几次较大规模招商活动,取得可喜成果。全年合同利用外资 5.93亿美元,增长131.7%;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160.4%。引进市外国内合同资金634亿元,实际到位185.2亿元。出口9.8亿美元(含兖矿),增长50%。坚持一手抓“铺天盖地”扩总量,一手抓“顶天立地”上档次,最大限度地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市民营企业注册资金 181.3亿元,增长46.7%;完成增加值268.7亿元, 增长55.2%;上缴税金27.5亿元,增长63.1%。资产规模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达到186家、过亿元的 31家,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43家、过10亿元的4 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9%,比上年增长4.1个百分点,我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四) 坚持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市委、 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突出抓了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封山育林、经济林基地建设“林业四大工程”全面完成。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25家、过亿元的27家,带动生产基地156 万亩。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120万人。54 中共济宁年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22处,规划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9处,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 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五)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走切合济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着力构建“一个中心、五个基地”,建设工业中心城市,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煤电化产业基地、机械制造业基地、医药生产基地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培植优势行业、骨干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69家、新增219家,利税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3家、新增29家,过亿元的25家、新增7家。集中抓了一批“高大外”产业龙头项目和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全年在建500 万元以上项目1491个,总投资115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115个,703个新建和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试生产,投资22亿元的九九生物能源项目、11.5亿元的凯赛生物科技园、35.8亿元的科澳煤电铝、10.8亿元的太阳纸业30万吨高档板纸等13个大项目开始发挥效益,投资96.5亿元的邹县电厂四期、26亿元的里能煤炭地下气化发电项目、22亿元的兖矿200万吨焦炭项目和14亿多元的40万吨甲醇项目陆续开工,总投资100亿港元、 300万锭规模、可吸纳2.3万人就业的纺织基地项目即将启动,储备了225个、总投资500多亿元的项目,初步形成了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坚持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确立了 “济兖邹曲四大板块支撑、济宁高新区和曲阜新区两大亮点牵动、组团结构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城市框架,拉动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济宁高新区经济发展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幅度,曲阜新区启动建设开局良好。实施新一轮城市建设“绿亮清” 工程,高标准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有新的改善。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投资、 建设、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

知识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2004中共济宁年鉴》

本书主要讲述济宁市2004年的政治岗要、市委工作状况、工青妇工作、党组工作、武装工作、法院工作、执政论坛等等一些实际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