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济宁市委工作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4542
颗粒名称: 中共济宁市委工作概况
分类号: D26
页数: 4
摘要: 中共济宁市委工作概况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济宁市共有县市区委12个,市委工委3个,市 直单位党委(党组)220个,基层党委372个,党 总支1571个,党支部17394个,党小组42497个。党员407735人,占全市人口的5.16%;其中, 2003年新发展党员11139人。成功召开了市第十次党代会,对县市区领 导班子进行了换届调整。加大了案件查处力度,全年 共立查各类违法违纪案件920起,党纪处分786 人,政纪处分146人。坚持民主评议制度,连续3年组织开中共济宁市委工作概况53展“行风万人评”、“万家企业评行风”、“万名 代表评机关”活动,收到良好效果。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龙 头企业125家、过亿元的27家,带动生产基地156 万亩。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120万人。
关键词: 党的建设 工作概括

内容

中共济宁市委工作概况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济宁市共有县市区委12个,市委工委3个,市 直单位党委(党组)220个,基层党委372个,党 总支1571个,党支部17394个,党小组42497个。 党员407735人,占全市人口的5.16%;其中, 2003年新发展党员11139人。
  (-)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领 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 在首位,不断提高中央对领导干部要求的“五种 能力”。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初步 建立了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 系”,形成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考核监督 机制。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 例》,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领 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考选聘任制、试用制,实 施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X”方案。继续实 施“四百人才工程”,建立了 “济宁市年轻干部 人才库”,实施了 “WTO知识百千万人才培训工 程”。成功召开了市第十次党代会,对县市区领 导班子进行了换届调整。实行了市委全委会对主 要领导干部拟任人选票决制度。
  (二)抓基层强基础,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 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巩固扩大村级“三 个代表”学教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三级联创” 活动。实施“双强双富”工程和“万名农村现代 管理人才工程”,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与山农大联合举办农村党员干部脱产大专班。强化对后进村的集中整顿,纳入重点管理的312个 后进村已有174个转化升级。高度重视新型经济社 会组织和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全市所有街道党 (工)委所辖社区全部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对住社 区党员实行了 “双重管理”,2919家具备条件的非 公有制经济组织全部建立了党组织。
  (三)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 斗争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完善了廉政谈 话和民主评廉制度,实行了函询、诫免、领导干 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试行了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领导干部选 拔任用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对61名干部进行了责任追 究,对全市1565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 进行了民主评议,对评定为“不合格”档次的干 部进行了组织处理。加大了案件查处力度,全年 共立查各类违法违纪案件920起,党纪处分786 人,政纪处分146人。着力抓了治理教育乱收费、 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工 作,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对 31起“三乱”案件进行了公开处理和曝光。严格 执行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批租、 产权交易进入市场等四项制度,积极从源头上预 防和治理腐败。
  (四) 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坚持把“两个 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贯穿于作风建设 的各个环节。坚持民主评议制度,连续3年组织开中共济宁市委工作概况53展“行风万人评”、“万家企业评行风”、“万名 代表评机关”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精简会议文 件,减少应酬性活动,集中更多精力议大事、抓 大事、促落实。坚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市 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的时间大都在两个月以 上。坚持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帮扶困难企业等 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帮助基层群 众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大决策与主要工作2003年,全市GDP完成882.6亿元,比上年 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亿元,增 长52.1%;财政总收入85.2亿元,增长27.2%,其 中地方财政收入47.8亿元,增长26.7%;实际利用 外资2.3亿美元,增长16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831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178 元,增长6.9%。
  (-)确立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 结构大城市的战略目标确立了济宁加快建设经 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发展定 位,建设有较强实力的工业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 中心、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有较大辐射 力的济兖邹曲组团大城市,力争进入山东第一方 阵,争当淮海经济区龙头。明确了 “以解放思想 为先导、比学赶超为总抓手、扩大开放为牛鼻 子、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为新优势、优化环境 为生命线”的总体工作思路。构建了六大框架: “大招商、大投入、大项目”的大发展框架, “一个中心、五个基地”的大产业框架,“五大产 业链”的大农业框架,“四大板块支撑、两大亮 点牵动、组团结构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城 市框架,“六大品牌”的大环境框架,“重激励、 硬约束、严考核”的大落实框架,形成了经济社 会发展的新格局。
  (二)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 推进新一轮结构调整,打破就产业抓产业、就速 度论速度的陈旧模式,全面整合发展资源,打造 新的发展平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刺激拉动经 济社会快速发展。突出抓了 “四项调整”:一是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 “工业立市”战略,突出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和旅游业,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5.6: 46.6:37.8,调整为14.4:49:36.6;二是调整优化所 有制结构,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有资本集中 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三是调整 优化投资结构,大搞招商引资,以“高大外”项 目带动大投入;四是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 强扶弱带中间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度 的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三) 坚持举全市之力培植三大亮点始终 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 产业扭在一起,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作为三大亮点着力培植,实现了较大突破。成功 举办了第五届国际儒商大会、第四届中国专利高 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中国CEO孔子故里行,创办 了 “中国孔子经贸网”,集中在日本、韩国、港 澳台及国内的江浙沪地区招商,先后组织了广州 深圳圈、上海苏州圈、福州厦门圈等几次较大规 模招商活动,取得可喜成果。全年合同利用外资 5.93亿美元,增长131.7%;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 元,增长160.4%。引进市外国内合同资金634亿 元,实际到位185.2亿元。出口9.8亿美元(含兖 矿),增长50%。坚持一手抓“铺天盖地”扩总 量,一手抓“顶天立地”上档次,最大限度地激 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市民营企业注册资金 181.3亿元,增长46.7%;完成增加值268.7亿元, 增长55.2%;上缴税金27.5亿元,增长63.1%。资 产规模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达到186家、过亿元的 31家,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43家、过10亿元的4 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 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9%,比 上年增长4.1个百分点,我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火 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四) 坚持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围 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市委、 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突出抓了生产基 地、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绿色通 道、农田林网、封山育林、经济林基地建设“林 业四大工程”全面完成。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龙 头企业125家、过亿元的27家,带动生产基地156 万亩。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120万人。54 中共济宁年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22处,规划建设农产品标 准化生产基地19处,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规 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 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税费改 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五)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走切合 济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着力构建“一个中 心、五个基地”,建设工业中心城市,打造在全 国有影响力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煤电化产业基 地、机械制造业基地、医药生产基地和特色农副 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培植优势行业、骨干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69家、新增219家,利税 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3家、新增29家,过亿 元的25家、新增7家。集中抓了一批“高大外”产 业龙头项目和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全年在建500 万元以上项目1491个,总投资1151亿元,其中 亿元以上115个,703个新建和技改项目竣工投 产或部分试生产,投资22亿元的九九生物能源 项目、11.5亿元的凯赛生物科技园、35.8亿元的 科澳煤电铝、10.8亿元的太阳纸业30万吨高档板 纸等13个大项目开始发挥效益,投资96.5亿元的 邹县电厂四期、26亿元的里能煤炭地下气化发电 项目、22亿元的兖矿200万吨焦炭项目和14亿多元 的40万吨甲醇项目陆续开工,总投资100亿港元、 300万锭规模、可吸纳2.3万人就业的纺织基地项 目即将启动,储备了225个、总投资500多亿元的 项目,初步形成了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 批的良性循环。坚持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推进 现代化,确立了 “济兖邹曲四大板块支撑、济宁 高新区和曲阜新区两大亮点牵动、组团结构布 局、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城市框架,拉动提升区 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济宁高新区经济发展 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幅度,曲阜新区启动 建设开局良好。实施新一轮城市建设“绿亮清” 工程,高标准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有 新的改善。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投资、 建设、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
  三、创新与经验(-)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省委工作会议以后,市委作出了 “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 超、加快发展”的决定,提岀更好地坚持“发展 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是最根本的标准,思想不 解放是最大的障碍,经济不发达是最大的实际, 加快发展是最大的政治任务”五句话,进一步叫 响“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教育失败者,追 究诬告者,惩治腐败者”五句话,大力弘扬“不 怕困难怕落后,团结实干创一流”的济宁精神。明确了 “学苏州、温州、烟台,赶徐州、潍坊、 淄博,力争进入山东第一方阵,争当淮海经济区 龙头”的赶超目标,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机遇 意识和创新意识,解放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初 步形成了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新一轮经济大 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 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建 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人 与自然协调发展,更加重视扩大就业、更加重视 增加农民收入、更加重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 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抓住省实施“双30”战 略的机遇,突出抓好3个经济强市、30个强乡镇和 3个经济欠发达县、30个欠发达乡,抓两头带中 间,整体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推进生态 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 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提高,逐步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之路。
  (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领域工作着眼于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围绕建设文 化名市,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 保证。坚持把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 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质的重要环节来 抓,在城市,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共建 美好家园”、“ 一讲三爱护”活动;在农村,巩 固发展“文明一条街”创建成果,建成文明街道 4200多条。“双拥共建”活动富有成效,荣获了 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面实施文化名市 建设《纲要》,推进科教兴市,全年取得重要科 技成果150项。坚持依法治市,积极推进民主法制 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 开,我市被评为全国推行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中共济宁市委工作概况55位。严格依法行政,逐步实现政府机构和工作程 序的规范化、法制化。
  (四)着力建设“平安济宁” 市委、市政 府作岀了建设“平安济宁”的决定,召开了20万 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围绕确 保社会稳定、确保安全生产、确保发展环境优 化、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四个确保”,深入开展 “平安济宁”建设,积极构建保持社会长治久安 的新机制。开展“四大查”,即集中开展社会治 安大清查、矛盾纠纷大排查、侵害群众利益问题 大调查、安全生产大检查,找准影响稳定的隐 患,进行集中整治。着力抓了 “九个一批”,即 对各类犯罪开展专项斗争集中打击一批,对治安 秩序混乱的区域、部位集中整治一批,对后进村 下派机关干部集中包驻一批,对各种矛盾纠纷集 中调处化解一批,对信访“老大难”案件领导包 案集中解决一批,对涉法上访问题集中处理一 批,对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集中查纠一批,对影 响发展环境的“三乱”案件集中查办一批,对安全 生产隐患集中消除一批。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 扎实地开展建设“平安市县”、“平安乡镇”、“平 安村庄”、“平安社区”、“平安单位”活动,夯 实建设“平安济宁”的坚实基础。严格落实维护 稳定领导责任制,全市各级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 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机 构,加强对建设“平安济宁”的督查指导。建立 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 系”,把建设“平安济宁”的目标任务层层分 解,促进维护稳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把维 护稳定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实行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一票否决”。
  (五)努力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始终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常抓不懈的一项重 要工作,市委作出《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进一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决定》, 在全市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队伍中深入开展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教育,大力实施扩大 就业、扶贫济困、平安济宁、阳光政务、廉洁勤 政五项“民心工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 解难事、做好事。把扩大就业作为解决群众生产 生活问题的关键措施来抓,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4 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3.3万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3.4%。加快实施“村村通公路” 工程,新增柏油路村805个,87%的行政村通了客 车。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全部竣工。抓好养 老、失业保险扩面征缴,稳步推进下岗保障与失 业保险并轨,继续做到“两个确保”,搞好“三 条保障线”衔接,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 保、应助尽助,救助城乡低保对象9.4万人。深入 开展“扶贫济困万人行”活动,市直机关万名党 员干部结对帮扶了 1.8万个贫困户。连续3年实行 财政转移支付共2.7亿元,用于财政困难县乡工资 发放。对农村重灾户、五保户、低保户和“三 老”优抚对象共减免农业税近6000万元。我市遭 受特大洪涝灾害后,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了救 灾应急预案,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集中人力、 物力、财力,全力以赴抓救灾,全市投入人力120 多万人次,投放救灾款物1.5亿元,受灾群众基本 生活得到了保证。

知识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2004中共济宁年鉴》

本书主要讲述济宁市2004年的政治岗要、市委工作状况、工青妇工作、党组工作、武装工作、法院工作、执政论坛等等一些实际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