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平安济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4519
颗粒名称: 一、建设“平安济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分类号: D261
页数: 2
摘要: 在全市营造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优良的发展环境,使我市成为全省最安全的市之一。具体目标是:48中共济宁年鉴——刑事发案平稳,重特大刑事案件及时破获,及时提诉、及时审判,刑事案件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无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来济宁投资、旅游、 经商、务工的人员对社会治安秩序反映良好。
关键词: 指导思想 目标要求

内容

建设“平安济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重心下移、强化基层、落实责任为重点,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的要求,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认真落实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治安领域等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建立起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为全面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总体目标全市85%的县(市、区)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90%的乡镇(街道)达到平安乡镇(街道)标准。在全市营造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优良的发展环境,使我市成为全省最安全的市之一。具体目标是:48中共济宁年鉴——刑事发案平稳,重特大刑事案件及时破获,及时提诉、及时审判,刑事案件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无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
  ——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扎实、 有效,坚持露头就打,确保不发生进京、到省滋事事件,确保不发生非法聚集事件,确保不发生电视插播事件,确保不发生极端事件。
  ——治安秩序良好,治安乱点能及时整治, 突出的治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城乡基层治安防范机制健全完善,整体防控能力增强,可防性案件特别是两抢和盗窃案件增幅下降。
  ——治安管理措施落实,不发生重大治安灾害事故,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类矛盾纠纷能及时发现、化解,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民转刑案件减少;不发生规模性进京到省上访滋事;不出现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或“打砸抢”事件;不出现越级集体上访。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齐抓共管的局面不断巩固、扩大,对基层指导、保障有力。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有效,人员、经费、基础设施适应工作需要。
  ——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来济宁投资、旅游、 经商、务工的人员对社会治安秩序反映良好。

知识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2004中共济宁年鉴》

本书主要讲述济宁市2004年的政治岗要、市委工作状况、工青妇工作、党组工作、武装工作、法院工作、执政论坛等等一些实际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