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优势,构建工业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4377
颗粒名称: 四、创新优势,构建工业化
分类号: F403
页数: 2
摘要: 创新优势,构建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新格局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城市化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焦点和热点。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围绕建设现代工业中心城市和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加快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重点培养30个经济强乡镇,釆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继续实行市级领导成员联系欠发达乡镇制度。各县市区和乡镇都要确保按月按时发放工资,不准拖欠新增工资。
关键词: 工业发展 创新优势

内容

创新优势,构建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新格局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城市化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焦点和热点。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围绕建设现代工业中心城市和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加快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
  建设现代工业中心城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整体素质,走出一条具有济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从产品和项目抓起,主攻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领域。加快发展一批高成长性的优势产业。利用我市适宜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和拥有一批重点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基础,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的机遇,下大气力建设“生物谷”,真正把这一产业培植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密切产学研结合,办好第四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组织好“院士济宁行”活动,引进、转化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改项目为载体,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系统改造,提高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水平。重点培植壮大工程机械、医药、纺织服装、煤电化工等几大优势产业,增强产业聚集度和综合实力,尽快形成独具特色的济宁制造业高地。在现有81家利税过千万元、21家利税过亿元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再培植一批核心能力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集团,形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主导产业群和支柱企业群。三是深化市场取向的企业改革。坚持退而有序、进而有为的原则,促进国公有资本尽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做到能参股的不控股,能退出的不参股。对国公有资产较大、一次性退出有难度的,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竞争性领域的中小企业改制要坚持一步到位,年内全部退出国公有资本。加强改制企业的监管和规范工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新的国公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抓好企业改制政策的落实,降低改革成本,搞好配套改革,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抓好破产重组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
  构建组群结构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强弱、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着力构建以“四大板块(曲阜、兖州、邹城、现济宁市区)支撑、两大亮点(济宁高新区、曲阜新区)牵动、组团结构布局”的大城市框架,扭转我市中心城市辐射拉动不强的局面,打破长期影响我市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刺激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曲阜新区和济宁高新区,是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要高起点规划发展。把曲阜新区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188平方公里左右,城市建设用地65 平方公里,加快启动建设,通过强力投入、快速突进,把曲阜新区建设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区。新区内在建在谈的几个大项目要加快推进。要进一步扩大济宁高新区空间和规模,使之规划面积达到176平方公里,为二次创业集聚膨胀创造条件。启动建设城市间快速公路交通网,开工建设济宁至曲阜新区快速干道,积极筹建新机场和运河港,形成立体、开放、快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实施大纵深绿化,10中共济宁年鉴下决心解决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体系。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步伐,完善城镇体系,提高城市化整体水平。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城市传统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和运作,以城聚财,以城兴城,滚动发展。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经营,凡有收费机制或投资收益比较稳定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都要积极吸纳企业、民间和外资进入。实施新一轮城市建设“绿亮清”工程,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主干道、广场、公共绿地、精品建筑。整治市容市貌,创建文明整洁的城市环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形成有活力、有后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按照实力强、基数大的比增长,基础差、基数小的比规模的赶超思路,争取强中弱各类县市区在今后三五年内都有一个跨越式发展。抓住省实施“抓两头”战略的机遇,扩大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促强扶弱,加大对经济基础薄弱县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各级支持经济基础薄弱县、改革开放试点县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实行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培养30个经济强乡镇,釆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选择30个欠发达乡镇,在激发内在活力的基础上,开展结对帮扶,促其尽快改变面貌。继续实行市级领导成员联系欠发达乡镇制度。各县市区和乡镇都要确保按月按时发放工资,不准拖欠新增工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又是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要统筹城乡利益关系,使更多的资源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使农村、农民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获得更快发展、得到更多实惠。要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民营经济聚集、市场培育、园区升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中心镇和小康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变职工,农民变民工,农民变市民。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统筹城乡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把县以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的投资范围,建立和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争取用2—3年时间,实现全市村村通油路。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知识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2004中共济宁年鉴》

本书主要讲述济宁市2004年的政治岗要、市委工作状况、工青妇工作、党组工作、武装工作、法院工作、执政论坛等等一些实际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