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思路,掀起“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新热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4365
颗粒名称: 二、创新思路,掀起“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新热潮
分类号: D22
页数: 3
摘要: 创新思路,掀起“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新热潮省委制定了山东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蓝图,确立了围绕“一个总目标”、争取“两个提前”、完特载5成“三个阶段”任务、实施“四大战略”、落实“五项工作方针”、实现“六个方面变化”的总要求、 大思路,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决贯彻这一战略部署,切实做好与济宁实际结合的文章,坚持用宽广眼光观发展大势,以战略思维谋发展篇章,高点定位,创新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的重大举措,是济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步骤。
关键词: 创新思念 解放思想

内容

创新思路,掀起“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新热潮省委制定了山东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蓝图,确立了围绕“一个总目标”、争取“两个提前”、完特载5成“三个阶段”任务、实施“四大战略”、落实“五项工作方针”、实现“六个方面变化”的总要求、 大思路,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决贯彻这一战略部署,切实做好与济宁实际结合的文章,坚持用宽广眼光观发展大势,以战略思维谋发展篇章,高点定位,创新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我市新世纪初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人均24000元,基本建成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00亿元,人均55000元,成为经济持续繁荣、科技教育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市这个“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符合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的战略规划和省委八届五次全委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符合济宁实际。我们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尽快把济宁建成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辐射力较强、外向度和科技含量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工业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全民素质好、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全省前列的文化旅游名城,产业支撑能力大、集聚辐射功能强、人居创业环境佳、生态园林化的现代大城市。这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的重大举措,是济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步骤。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对照先进比学赶超作为工作的动力和抓手。我市要比学苏州、温州、烟台,赶超潍坊、淄博、徐州,力争达到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跨入山东第一方阵的标准和要求。实现全市这个目标要形成合力。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树立上赶争的精神,敢于瞄准一流目标,敢于同强者竞争,制定比学赶超的规划措施,在全国全省全市和各行各业排序中晋级升位。邹城市、兖州市要在全国百强县中前移位次,邹城市要学赶荣城,争当山东排头兵,曲阜市要重新跃入百强县,微山县要冲刺百强县,其他各县市区和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瞄准先进目标比学赶超,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富民为第一目标,坚持 “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抓好外经外贸、民营经济、农业产业化、大项目带动等项重点工作,突出济宁高新区、曲阜新区两大亮点,走出一条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是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一大特色,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速的最直接动力。但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我们面临的调整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期。势头迅猛的新一轮大调整,直接决定着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走势和格局。新一轮调整的重点,正在从比较单一、相对孤立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向大力度整合发展资源,通过产业集群化、经济板块化和加快城市化,实现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许多地方都在主动打破地区分割,实现发展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整合,谋求发挥大区域内的集群效应。广东与香港设立粤港联席会议, 提出了 “大珠江三角洲”的概念,上海、江苏、浙江联手实施长江三角洲大发展战略,北京、天津着力发展以京津唐为轴线的城市经济群。尤其是苏沪浙地区,他们以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整合发展资源,大规模搞规划建设、区划调整、城市扩张、产业集聚,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空间和载体,聚合新的优势,刺激新的需求,爆发新的生产力。实践证明,新形势下抓调整、抓发展,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就产业抓产业、就速度论速度的陈旧模式,树立新的发展观,通过全面整合发展资源,充分发挥独特优势,打造新的发展平台,刺激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我们济宁具有许多独特优势,是发展资源富集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文化底蕴厚重,“孔孟”品牌独一无二,煤水电资源得天独厚,工业已具相当实力。但总体上看,我们丰富的发展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独特的优势、巨大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尽快把这些优势打造成整体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关系济宁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济宁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 最突出的就是发展空间受到煤田、运河、湖泊的制约,中心城市辐射拉动力不强。适应发展新趋势,实现发展新跨越,必须把济宁放到大产业链中去谋划、大市场体系中去思考、大经济圈中去定位,把战略6 中共济宁年鉴性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资源的整合、发展空间的拓展、经济板块的再造上,力争率先突破,以求在区域经济布局变动和市场占有再分割中争得优势,赢得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实施新一轮战略性调整,总的把握好三个层面。在发展战略上,要把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作为一个联动互促的有机整体。以大城市规划建设为平台,全面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 优化配置各类要素,把孔孟之乡独有的区位、产业、资源、品牌、交通等诸多优势,聚合为发展竞争优势,彻底扭转中心城市辐射拉动力不强的局面,形成济宁在鲁南鲁西南的中心地位,争当淮海经济区的龙头。要高度重视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坚持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着力建设“诚信济宁”,打响孔孟国际品牌,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培育一批文化品牌,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标志工程,培植壮大一批文化集团,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以文化品位、文化竞争力的提高拉动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在经济布局上,要打破区划界限和地区分割,科学确立城市间功能分区定位,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和经济板块。大型科研文教和旅游设施要集中设置,构筑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资源综合开发型优势项目要集中发展,建设大型煤化电产业基地;生物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要集中布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和“生物谷”;物流商贸设施要集中建设,形成辐射鲁南鲁西南、进而辐射苏鲁豫皖的物流中心。巩固提升第一产业,增强壮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力争经过三年努力,一二三产业比例由现有的16.4: 45.9: 37.7调整为10: 50: 40左右,使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在发展空间上,要以大气魄、大手笔迅速拉开大框架,着力扩张新城区,改造优化老城区,积极培植经济园区,发展壮大开发区,突出曲阜新区、济宁高新区两大亮点,并搞好山区、湖区的综合开发,尽最大可能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力求在更高起点、更大平台上推进济宁的大发展。

知识出处

2004中共济宁年鉴

《2004中共济宁年鉴》

本书主要讲述济宁市2004年的政治岗要、市委工作状况、工青妇工作、党组工作、武装工作、法院工作、执政论坛等等一些实际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