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拓新路加快发展建小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4275
颗粒名称: 与时俱进拓新路加快发展建小康
分类号: D6
页数: 3
摘要: 济宁市委常委、邹城市委书记梁之安中共邹城市委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536 中共济宁年鉴实现7. 12亿元,增长27.4%。在国家统计局通报的2001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数的评定中,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48位、全省第5位。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蛋鸡存栏量居全国各县市首位,畜牧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小康楼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 政治改革 改革创新

内容

济宁市委常委、邹城市委书记梁之安中共邹城市委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536 中共济宁年鉴实现7. 12亿元,增长27.4%。在国家统计局通报的2001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数的评定中,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48位、全省第5位。
  一、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始终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
  (一) 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的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形成区域化、特色化格局。粮经比例达到4:6。建成了 10余处各具特色的蔬菜、花卉种植区。发展了核桃、石榴、大枣、大樱桃等10个万亩经济林,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蛋鸡存栏量居全国各县市首位,畜牧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 以标准化生产推动产业化积极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全面实施农产品优质名牌战略.大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按照标准化要求,建成各级各类示范园69处、高效农业示范方8万亩,初步建立了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
  (三) 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全市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21 家,重点对果品、蔬菜、畜禽、油料和牛奶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
  (四) 以改善生产条件保障产业化每年市财政拨款800多万元用于邹东山区综合开发,突岀抓好小流域治理,重点解决缺水问题,改善了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多方筹资1.2亿元,高标准治理采煤塌陷地1. 3万亩,受到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治理经验。
  二、 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始终把工业作为富民强市的关键来抓,并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被列为全省30个工业强县市之一。2002年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8. 6亿元,实现利税2. 8亿元,分别增长23.5%、21. 1%。
  (一) 推进体制创新大力实施了以“两个置换”为核心的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95% 以上的市属和镇街企业完成改制,从根本上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唯求发展”的新理念,打破区域、所有制、行业、部门界限,加大了企业联合重组力度。通过实施“内合、外扩、联强”,引导骨干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提高生产规模和竞争能力。5家骨干企业兼并租赁了 21家中小企业,盘活优化资产5. 6 亿元。无名啤酒公司、钢山酒业集团、峰化集团、 宏矿集团先后与燕京集团、泸州老窖有限公司、 兖矿集团等大企业成功进行了联合重组,促进了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的提高。
  (二) 推进技术创新围绕促进企业产品的优化升级,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市属工业技改投入累计达22亿多元,企业主要生产设备更新改造率达90%。与西安交大、山东农业科研所、山东科技大学等3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建设了大学科技园,采取无偿提供厂房等特殊优惠政策,培植高新技术项目。由英国佳华集团独资1. 6亿元的生物光合菌项目正在建设,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孔圣堂制药厂已建成投产。
  (三) 推进载体创新以“工业发展园区化、 园区发展高新化、企业发展规模化”为目标,规划建设了经济开发区、里彦工业园、中心店科技园等八大工业园区,以园区打造现代工业发展新优势。市经济开发区基本完成起步区“六通一平” 基础设施工程,到2002年底,总投资12亿元的 35个项目入园建设,15个项目竣工投产。市区内部分工业企业整体搬迁至经济开发区,实施了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
  三、大力度招商引资,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紧紧抓住入世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招商”、“邹城以外都是外” 新的招商引资理念,借助外力,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邹城能源丰富,驻邹企业多改革与创新 537的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扩展招商领域,先后签订招商引资合同610项,合同引资7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新上了一批规模较大、前景较好的项目。与里能集团联合总投资5亿元、一期投资1. 6亿元兴建了佳斯达电子级玻纤项目已竣工;邹城市与澳大利亚龙澳集团及兖矿集团联合投资35亿元的煤电铝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与里能集团、江苏维维集团、芬兰沙乐美公司共同投资1.2亿元的乳制品项目已开工。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地企联合力度,近年来地企联合大项目达20多个,联合投资40多亿元。对外经贸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岀口交货值36. 2亿元。在加强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 注重激活内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狠抓舆论发动、政策驱动、服务促动和市场带动,实施了“513” 大户培植工程,促进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到 2002年底,全市民营业户达到1. 57万户,其中民营企业858家,2002年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60 亿元,上交税金2. 46亿元。在济宁市率先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全面清理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 减少审批项目223项、收费项目112项。
  四、树立经营城市新理念,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济宁市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总体规划,立足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城市经营途径和多元投融资新机制,5年融资12亿元,重点实施了基础设施配套、旧城改造、造绿、亮灯、城市容貌和小城镇建设等“六大工程”。高标准新建、改造了外环路、燕京大道和太平路、峄山路等10余条城区主要道路。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体育公园、市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一批现代城市公益设施。在加快旧城改造的同时,启动了 22平方公里的东城新区建设,“四纵四横”道路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拉起了新区建设主框架。力争到200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30万。加快了市乡公路、城乡电网改造和通信事业建设,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过800公里,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9万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小康楼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