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7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99
页数:
7
页码:
410-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槐荫区卫生防疫包含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计划免疫、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等。
关键词:
槐荫区
卫生
防疫
内容
食品卫生1956年,区防疫站设专人管理。60年代,由区爱卫会一人兼管。70年代,区防疫站设食品卫生组,有人员3名,负责从业人员查体、店负责人培训、食品质量监测、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查验颁发卫生许可证等。1984年成立食品卫生科。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每年对新建、改建的食品生产单位(场所)与产品进行审验,对开业单位指导验收,合格者予以发证;为从业人员查体;举办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班;食品质量监测,1987~1989年每年300份左右,品种不少于10类;餐具消毒监测,每年150份左右;食品监督检查,1984~1986年每年3000户次左右,1987~1989年每年10000户次左右,每年全区性集中检查4次,每次复盖率20%左右;对违犯食品卫生法者,每年给予警告、限期改进20户次左右,罚款100~200户次、6000元左右,停业20户左右,没收销毁食品1000公斤左右。1987年,段店镇、吴家堡镇划归槐荫区,由镇卫生院社会卫生组负责食品卫生工作,设食品卫生检查员3人,主要进行验收、发证、培训、查体、监督检查等。1989年,区食品卫生科有工作人员9人(医师6人,医士3人),卫生监督员12人。
学校卫生 1956年由区防疫站一人兼管学校卫生工作。1971年,区属小学10余名(每校1名)兼职保健教师到驻区医院学习,后筹建学校卫生室,开展常见病防治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1980年后,逐步建立健全学校保健队伍,加强卫生室基本建设。1983年,区属19处小学全部建起卫生室,配备一般医疗器械和药品,大部分保健教师达到初级卫生人员水平。此后,每学期初,由区防疫站制定学校卫生工作计划。一般开学一月内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视力普查;2~7月间开展视力保护周(月),抓两操(课间操、眼睛保健操)训练;上半年进行学校卫生监测,做出卫生学评价;下半年对新生进行健康查体(查沙眼、龋齿、蛔虫、脊弯、近视等)和治疗,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卫生档案。
1983年以来,全区先后进行十余次较大的普查普治工作。经过积极的预防治疗,学校卫生状况有一定进展。1987年对市区小学进行卫生学调查,99.2%的教室达到国家规定的采光系数要求,但部分学校课桌(椅)合格率仅占60%左右;对18处小学7~12岁的学生进行血红蛋白调查,均低于国家允许标准。1988年对十九中、四十二中、二十中共3000名学生进行龋齿普查,发病率为35%。1989年为13385名学生服药驱蛔虫,排虫率为12.8%;视力普查不良率,小学为9.31%,初中为39.62%,高中为54.4%。
1984~1989年,市卫生局对市区学校卫生工作进行年终考核,槐荫区学校卫生工作连获第一名。1988年,全国首次进行学校卫生工作考核,辖区取得优良成绩。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 1959年,区防疫站一人负责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60年代,主要进行劳动卫生宣传及职业病和环境调查工作。1963年,济南水泥厂确诊辖区首例尘肺病人。
1972~1977年,在部分区属企业中进行环境调查、尘毒监测和职工查体,建立基础资料档案。1972年底调查33个工厂,从事毒物、粉尘作业的工厂(车间)28个,占总数的85%;接触毒粉、粉尘的职工873人。1975年对化工、冶金、机电、橡胶、无线电、轻工、医药、光学仪器等8个行业、60余个工种的粉尘作业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调查手册。1977年起学习外地经验,将辖区122个工厂以块为主,适当照顾行业特点,以大厂带小厂,大、中、小兼顾,组成13个每厂有1名卫生人员参加的“协作组”,开展大面积尘毒监测和职业病普查防治工作,每年尘毒监测面占60%左右。
1984年区防疫站设公共卫生科,管理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1985~1989年,对接触一般毒物的职工每3年体检一次,接触常见毒物和高温作业的职工每年体检一次。每年尘毒监测面为70~90%左右。1989年,辖区共有尘毒危害的工厂128个,职工67556人,车间有害作业点787个(粉尘223个,化学因素415个,物理因素53个,高温96个),有害作业人数11857人(粉尘6761人,化学因素4869人,物理因素3466人,高温1869人)。全年监测单位90个,占工厂总数的70.31%;监测作业点930个,占作业点总数的118.17%。体检实查122个单位、6544人,单位覆盖率为95.3%,体检率为96.2%。粉尘作业点合格率由1979年的8~10%增至1989年的60%,毒物作业点合格率由1979年的30%增至1989年的70%,职业病发病率由1979年的0.66%降至1989年的0.2%。1982年以来,先后建成济南试验机厂水处理喷漆室、济南灯具五厂水淋式喷漆柜、济南第一机床厂地下吸式通风换气喷漆、济南建筑五金厂静电喷漆,作业带毒浓度降至接近国家允许标准。
计划免疫 解放后,区卫生股一人兼管计划免疫,每年组织发动驻区医院(卫生室)及个体行医者划片包干,统一行动。1956年成立区防疫站防疫组,负责生物制品的预算、保管、发放及接种任务的组织、发动、检查、落实等工作。共使用生物制剂9种。其中炭疽菌苗用至1976年,破伤风类毒素用至1977年,副霍乱菌苗用至1978年,牛痘疫苗用至1981年。1983年,辖区百余个工厂医务室按片划为10个协作组,开展宣传教育、全程接种、四苗(百白破三联制剂、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复盖、一人一针一管等工作,建立接种卡(证)、档案等基础免疫资料。1984年成立区防疫科。是年,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槐荫人民医院、济南机车工厂职工医院、济南第二机床厂职工医院及济南轴承厂、济南皮鞋厂等单位卫生室开设常年接种门诊,对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疫苗、百白破制剂实行定地点、定计划、定时间接种。1987年成立区免疫门诊部,开展对外服务。至1989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乙脑疫苗、精制白喉类毒素等继续使用。
1980年起,市卫生局对市区卫生工作进行年终考核,1980~1982、1984~1988年,辖区计划免疫工作被评为第一名。1984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单位”。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计划免疫先进单位。
传染病防治 1956年建立区卫生防疫站,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做好计划免疫工作,每年接种生物制品达4~9种。发现传染病后,由病员发现单位填写病情报告卡报区卫生防疫站,区站每旬汇总一次报市卫生防疫站。对甲类传染病,发现单位及时用电话报区站,区站接到报告后用电话报市站,同时派出流行病学医生,迅速到实地进行病学调查。对住院或死亡病人的住处、用品等,进行一次终末消毒;对在家治疗的病人进行隔离消毒;对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服药,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1989年2月起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办理。通过免疫等措施,到1989年,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天花、白喉、脊髓灰质炎等已被消灭,麻疹、百日咳、乙型脑炎等已得到控制,其它传染病被控制在稳定且较低的水平,达到全国规划提出的发病率控制指标。1980~1989年,槐荫区连续十年被评为济南市疫情管理工作第一名。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