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楼朝霞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唯一号: 150036020220000232
实物名称: 海楼朝霞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21/001
起始页: 0631.pdf
类型: 其他
分类号: K928.7
主题词: 名胜古迹

实物简介

海楼朝霞 马陵山,丘岭起伏,状如奔马。北联兰山,南抵宿迁,绵亘数百里。沿沭河东岸自北向南蜿蜓伸展,至郯城大尚庄东南2.5公里许的山巅上,突起一峰,巨石错叠,参差嵯峨,形如石楼。相传孔子周游列国,至郯拜师郑子时,曾登此石楼望海,后因此名之为孔子望海楼,载入《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县志》云:“登此楼望海,日出时红霞见标,远起蓬莱,近接岚光”。意即一轮红日,从东海喷薄而出,震光万道,瑞气千条,山光水色,雾霭茫茫,云海相接,幽然迷人,煞成奇景,故有“海楼云影”之胜景。清乾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王恒,来此游览,赋《海楼云影》七律一首,描绘此景,其诗云;山峰削壁壁成楼,楼势穿云最上头。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烟明九点乾坤静,翠挹三山晓夜浮。似为餐霞凌绝顶,乘风疑是在瀛州。 清朝陕西诗人屈复来郯,把“海楼云影”改名“海楼朝霞”。并撰文记之,其文日:“马陵山,平如丘,昔闻大圣人,登临望洪流。忽见奇峰突兀出云间,上有天生地造之石楼。追攀不拒千秋下,隔断红尘绝车马。至今行处生青苔,我亦东西南北者,两袖携清风。千崖拂霜露,左手攀扶桑,右手直折珊瑚树。已矣乎!凤凰去不回,麒麟今安在?江河之大不能窥,几人之目见沧海。” 这里既是名胜又是古迹。地处苏鲁交界。地旷村稀,虫鸟合唱,绿草茵茵。游人来此,踏野草山坡,登山石,跨沟壑,趋至峰根,峭壁逼人,真是“山从人面起”!这时才能真正领略石楼的雄伟气势。从北面看,状如睡狮,巨石屹立峰极,人工凿一漏斗形深洞,犹如张口之狮头,从岩石的罅缝里外伸,使人望而生畏。山南面则斜坡渐缓,尾似卧虎。周围怪石林立,纵横交错,东南角废墟乱石处,传说是“大奶奶庙”的遗迹。庙在时,每年三月十五、四月初八两次逢庙会,从山脚下直到黑龙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石楼极顶,高凹不等,南北长约数十米,东西宽约十几米。中间有一南北走向似独轮车压之槽沟,还有两个脚印样的凹坑。相传是“柴王爷”推车至此所留的痕迹。虽系荒诞,亦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石楼顶部巨石错落,有的似磨盘,有的如方桌,菱形、槽形、三角形、不等边形,错综相交,天工所赋,决非人工所及。每块石面上,几乎都有刀刻斧凿之字句,可以看出游人频登此楼。石刻字句,虽无名人所留,却留下了土、农、工、商各阶层人士的足迹。这在近代又给此景赋予了人民性。再从历代载入《县志》的诗文来看,赞颂此景者最多。明朝本县文人周举作《登望海楼》首句:“云梯石蹬羊肠道,转壑飞流碧玉斜”。清朝本县知县冯可参诗句:“秋色东来晚霞晴,魏岩孤峭野岚横”。明清以来本县文人任文献、周举、吕高、刘应兆等及清知县冯可参,留下称颂此景的诗文10余篇,不再列举。 “海楼朝震”至今巍然屹立,游人云集,堪称郯城八景之首。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