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笳鼓咚”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唯一号: 150035020220000129
作品名称: 民间舞蹈“笳鼓咚”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248.pdf
分类: 艺术
分类号: J722.21
主题词: 中国-民间舞蹈

作品简介

“笳鼓咚”,亦称“打长板”,是山东省著名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平阴县境,宋柳沟村一带尤为风行。 “笳鼓咚”源于“祈雨”,相传明末清初,平阴大旱,连月不下雨,禾苗枯焦。这时有一位县官决心为民祈雨。为表心诚,先是赤脚站在灼热的土地上,后又站在烧红的鏊子上祈求苍天,双脚被烙得疼痛难忍,就不住的蹦跳,但仍神色自若,并不断和身边的两个随从说笑逗趣,终于感动了上天,普降喜雨。以后每逢大旱,当地百姓便模仿县官的姿态、动作,聚众向苍天祈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舞蹈形式,并逐步成为当地群众在春节闹元宵时的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每当农闲季节,不论大人孩子一听到“加古、加古、加古咚,加古、加古、加古咚”的锣鼓声,便纷纷聚而起舞。三人一组,越跳人越多,越跳越热烈。 全舞分三部分:(一)官民盼雨,心急如焚;(二)踩鏊子;(三)欢庆上天降雨。 “笳鼓咚”以打击锣鼓“二十番”为伴奏。表演以三人为一组,其中一人(即县官)为“唱板引”,小花脸扮相,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色官袍,右手持扇,左手持巾。左右有随从二人,着戏坎肩,扎靠腿,戴柳条帽圈,双手持夹板(似抽纱灯用的竹片两根),夹板上系若干铜铃。表演时随舞蹈节奏相击舞动,既是道具,又是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整个演出在行进中进行,相互逗引戏耍,有些模拟猴的动作。情绪热烈,动作轻快,表演有风趣。情绪到高潮时,也即兴增加一些特技表演。如扮演县官的第二代传人杜衡茂,就曾“飞脚”上桌,在一平方米的八仙桌上表演各种特技。两个随从在桌下与其呼应,情绪奔放,所有观众无不喝彩,掌声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民间舞蹈得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1964年县文化馆根据“笳鼓咚”创作的《丰收舞》,参加了泰安地区文艺汇演,获一等奖。济南市歌舞团曾以“笳鼓咚”为素材创作了舞蹈《看庄稼》,于1965年参加了“上海之春”音乐会,在华东地区各省市广泛流传。1985年济南市歌舞团又吸收“笳鼓咚”的动作、语汇,创作了三人舞《摘玫瑰》,在山东省汇演中获奖,并由济南市儿童歌舞团携往英国演出,受到好评。1992年春节期间,平阴玛钢厂“笳鼓咚”演出队应邀参加了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舞蹈协会联合举办的北京市“龙潭杯”民间花会大赛,并获最高奖一优胜奖。现又改编成舞台艺术,配合音乐形成独具特色的少儿“笳鼓咚”,多次获省、市表演一等奖。1998年,将“笳鼓咚”这一舞蹈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国家文化部主办)志书中。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山东平阴风物志》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平阴山河壮美,景色宜人。黄河如玉带流经全境,浪溪河碧绿如黛,美丽无比。洪范泉池个个吐珠散玉,常年流淌。大寨山、云翠山挺拔秀逸,林深藏幽。翠屏山山峦叠翠,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甚多等等。经过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它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它是一部辑录平阴百科资料的新型的地方志书。这本书含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物集锦、文化艺术、土特名产、乡风民情、城镇建设、历史名人、名人与平阴十个部分,旨在真实地介绍平阴。读此书会使你进入琼林仙境,解读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