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屯汉墓群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唯一号: 150035020220000061
作品名称: 新屯汉墓群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209.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8
主题词: 墓葬-中国

作品简介

新屯西汉墓群,位于距县城15公里处的刁山坡镇新屯村南,二郎山北麓坡地上。 经市、县文物部门对此进行调查,确认此处是一战国至西汉的古墓葬群。1995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屯西汉古墓群,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80米,面积较大,墓葬密集。经调查,在新屯、李塘两村部的路旁和村民院内,暴露的墓穴和挖出的石椁板随处可见。在一村民建房所挖地基和一条因平整土地形成的断崖上,暴露数十座石椁或土坑墓。一般都在土坑墓壁上挖壁龛,放置随葬物品,也有的将随葬器物在土坑上边的角落里。石椁墓可分有画像和素面两种。对该墓区墓葬形制、画像石内容、随葬器物及其历史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墓葬形制 一号墓 在墓区中部偏西处,坐北朝南,地面封土已无。墓室为石结构,平面呈“回”字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6.98米,前室高2.86米,建在距现存地表约3米的土圹内,四周用土填实。墓顶铺一层厚2-4厘米的碎石,其上为夯土层。 墓由墓道、墓大门、回廊、前室门、前室和东西两主室组成。 二号墓 西距一号墓约2米,为二次造长方形两室土圹石椁墓。其土圹、石椁成东西并列,东椁室依西椁室而建。西椁室为4块石板扣结而成。东西侧椁板长2.6米,高0.82米,厚0.12米,两端均凿内燕尾槽;南北档板宽0.88米,高厚与东西两侧椁板同,两端均凿斜角榫。底以不规则石板平铺。盖板为4块,宽1.09米,厚0.17米,长不等的石板。盖板以上向西挖一壁龛,放置随葬器物。西椁室四壁皆有画像。石椁内有木棺已朽烂。男性尸骨头北面东,侧身直肢。头顶及面前散存五铢钱39枚。胸前至两股间置一铁剑,腰部有一铜带钩,脚部有一具狗骨架。东椁室形制与西椁室大致相同,无画像。盖板上向南挖一壁龛,内置随葬物品。此椁室清理时已被村民破坏,椁内存物不清。 二、画像石内容 一号墓共出土画像石三块:铺首刻石,人面像画石和棺画像石。 二号墓出土画像石四块,即西椁室的四块椁板,均为阴线刻竖纹衬地。多为人、轺车、武士、侍女、厅堂及高髻、长裙侍女、奔马、龙等内容的画像。 三、随葬器物 清理的两座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较为丰富,计有陶器、铜器、铁器及铅器等。 综合两座墓清理发掘所获得的各类资料分析,虽两座墓规模形制各不相同,但建造时期,同属西汉晚期,同为夫妻合葬墓,男性葬右室,女性葬左室,男室建造规格高于女室。一号回廊墓,在西汉晚期墓葬中当属大型墓,墓主人的身份应属中上层官员或大豪强地主。二号石椁墓主人的身份应属中上层官员或大豪强地主。二号石椁墓规格稍低,属一般地主阶层。画像石刻所表现的画像题材除早期流行的穿璧、应龙、门阙、楼阁、树、鸟等图案外,反映现实生活的车马出行和宴饮之类的题材也已出现,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粗壮简明,另有浮雕出现。一号大型石结构回廊墓和二号石椁其时的形制很具代表性。所出土的随葬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诸方面的概况。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山东平阴风物志》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平阴山河壮美,景色宜人。黄河如玉带流经全境,浪溪河碧绿如黛,美丽无比。洪范泉池个个吐珠散玉,常年流淌。大寨山、云翠山挺拔秀逸,林深藏幽。翠屏山山峦叠翠,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甚多等等。经过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它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它是一部辑录平阴百科资料的新型的地方志书。这本书含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物集锦、文化艺术、土特名产、乡风民情、城镇建设、历史名人、名人与平阴十个部分,旨在真实地介绍平阴。读此书会使你进入琼林仙境,解读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