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灾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652
专题名称: 雹灾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74/001
起始页: 0143.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冰雹是一种透明的球形或略成圆锥形的冰状降水现象,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雷雨云)的产物,当地人称"下bǎ子”。降雹虽然持续时间不长,降落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落下,冲击力很大,往往损坏庄稼、房屋,伤害人畜,是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本县冰雹一般发生在4—10月份,5—7月份多而集中,占总次数72%,其中以麦收前后(5月中旬一6月上旬)出现的次数最多,强度较大,占总次数的36%。一天中,冰雹均可发生,但多集中在下午,占总次数的82%;16—18时发生的最多,占总次数的61%。春末夏初和午后4一6点冰雹出现多的原因是,此时,太阳辐射强,加上地面裸露地区广,又是沙质土壤多,地表空气增温迅速,常产生局部强烈对流的不稳定积雨云(雷雨云)造成的。 本县山地面积广,有63.17万亩,占总面积的26.53%,集中分布在南部和东北部,大部分海拔高度(绝对高度)400米至800米,相对高度200米至400米,其特点是山多,坡陡,山岭连绵,沟壑纵横。较大山头有520座,其中海拨1000米以上的有7座,500米至1000米的280座,众多的山岭,复杂的地形使气候差异显著,各地区的降雹机遇不同。北部岱崮、野店、坦埠出现的次数较多,平均一年两遇,中部高都、常路、巨山、界牌平均一年或二年一遇,南部联城、垛庄、桃墟为三年一遇。 据调查,蒙阴冰雹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从西北部沂源县的张庄区入境,斜贯野店、岱崮、坦埠,向东南侵入沂水县、沂南县,称为北路。二条是从西部新泰市境内侵入,经常路区的中、北部,向东南斜贯高都、城郊、巨山、旧寨、桃墟、界牌到沂南县称为中路。第三条是从新泰县的西南部入侵,斜贯东南路经联城、桃墟、垛庄后进入沂南县。称为南路。据资料记载,蒙阴县降落的冰雹直径一般为5-10毫米,最大直径40—100毫米,罕见直径200—300毫米。降雹持续时间一般3-10分钟,最短仅为一分钟,最长可达30分钟,罕见为1小时,出现在65年常路、高都等地,积雹深度不一,有时如群众所谈的:见见面,深达10-20厘米的也多见,罕见深达1米,出现在1967年5月24日高都区上五庄。 当冰雹发生时,常造成农作物减产,绝产及人畜伤亡.据清宣统《蒙阴县志》记载,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的一场冰雹,“小者如卵,大者如升”。据现有资料记载1954年5月,一场冰雹,使全县农田减产2.34万亩,绝产3.39万亩,牲畜伤亡119头,伤亡人数20人。1958年4月的一次风雹,使农田受灾面积5100亩,伤亡28人。1982年6月17日的一次冰雹,全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受灾面积65万亩,绝产4万余亩。 防御冰雹的方法,主要是营造防护林,减少裸露的地面,在冰雹多发时间、地点,加强气象监测,进行天气预报和人工消雹工作。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辑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分为蒙阴风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烈士英名、世俗民情、历史人物、资料、诗文八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