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打秋千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650
专题名称: 寒食、清明打秋千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74/001
起始页: 0094.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寒食节禁烟火、熟食,清明节插柳条、松枝,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这在民间和史学界已成总论。但寒食、清明打秋千,有何来历呢? 关于秋千的来历,古籍中可以查出四种就法,除一种认为是发源于汉武帝时的宫宦中之外,其余三种说法大同小异,都说原为“北方山戎之戏”,山戎春秋时北方小国,地址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古今艺术图》中说:“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传入中国.”根据蒙阴县的秋千习俗考证,此说很有道理。 至少在春秋时期,的一个阶段,现蒙阴县境是齐、鲁两国的边界地区,东北部属齐,两南部属鲁。这不仅能从古籍中找到证据,也能从民间传说中得到佐证。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汶河以北的蝈蝈,过了河就不会鸣叫(事实是蒙阴东化部蝈蝈多,西南部蝈蝈极少)。为什么呢?说是不敢扰乱了鲁国人的读书声。这个传说一方面说明明东汶河曾是齐、鲁两国的界河,也附带点出了齐鲁两国不同的思想风貌。 据笔者调查,打秋千的习俗也基本是这样分布的:蒙阴东北部自古有寒食、清明打秋千的习俗,而西南部的垛庄、界牌、桃墟、联城等则基本无此风俗.这不但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秋千习俗很早就传入了齐国,而且也明显地反映出古代齐国豪放、鲁国儒雅的不同国风.这种古代国风,能从习俗上一直保留至今,实在令人惊叹! 自古以来,打秋千主要是妇女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因此,寒食、清明打秋千应爭算是一个闺中节。 坦埠周围地区,从大村镇到小山庄均有扎秋千、打秋千的习俗。打秋千的时间是寒食、清明两天两夜。主持扎秋千的是村中热心此道的中青年男子,参加打秋千的是男女老少,但最受优待和最为活跃者,仍是闺中女子。 秋千分两种:一种是立秋千,即我们平常见到的那种两立柱(或四立柱)加一横杆,拴秋千绳于橫杆之上的秋千;另一种叫做“转秋千”,结构比较复杂。先在广场中心埋一碌碡,然后竖起一根大立柱,立柱的下头加铁棍插入碌碡眼内,上头套一铁圈,铁圈四周拴绳,固定柱广场四周的树木上。立柱的上半部捆上横木,横木的两端各拴上一俱秋千绳;下部再捆一横木,两人象推磨一样地推动这根横木,秋千就转动起来。(见附图) 秋千的打法有多种,除了转秋千必须有人推送之外,立秋于就有送秋千、驱秋千、单人、双人、带人等多种打法。立秋千驱平了梁(秋千板与横杆齐)或转秋千转圆了(立着的秋千绳几乎横起来与横杆平行),那情景是非常惊险的,因此民间有“骑马、坐船、打秋千”的“三险”之说。 白天,秋千旁往往是孩子们的天下,老年人有时也偶而来“卖卖老",与孩子们同乐一阵。青年男女们这时或去踏青、放风筝,或成队结伙地到外地去荡秋千。一到夜间,秋千架下就主要是姑娘们的地盘了。这时候,就连刚刚过门、一直未拋头露面的新媳妇,也要打扮起来,到姊妹、妯娌中亮亮相,趁机重温一次当闺女时无拘无束的旧梦。别看这些穿红着绿、插花戴坠的闺女,媳妇们平日里腼腼腆腆、羞羞答答,但一打起秋千来有的竟"野”得吓人,驱平了梁的也大有人在。有时竟让那些经常吹三喝五、好在姑娘们面前卖弄本领的小伙子都瞪目咋舌,自愧弗如。看到闺中女子这种飒爽,飘逸的巾帼英姿,立刻使人想起古代齐国仕女的豪爽遗风! 与闺中女子的豪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寒食、清明节中,青年小伙子们必须表现得温文尔雅,绝不能有正月初七和正月十六那两个乞巧节时的狂放无礼。放风筝时,小伙子跑前奔后,等到风筝上了天,才把风筝线交到姑娘们手中;打秋千时,小伙子们送秋千、推秋千,还检查、修秋千。即时平日很骄横的愣头青,这时也不敢轻易得罪那些闺女、媳妇们。假若有的男子不识好歹,做出了对女子无礼的举动,他的嫂子们就敢于剥光他的衣服,他的侄媳妇、弟媳妇也敢于揪他的胡子,让他当众出丑。谁受到如此惩罚,可谓一生中的奇耻大辱。 正是妇女们具有了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权力,才使男子们望而生畏,必须规规矩矩,才逐浙形成了打秋千活动中男子尊重妇女,并且处处讨妇女欢心的遗风。这种遗风不但增添了寒食、清明节中的欢乐气氛,也使青年妇女们在一年中总算有了一次扬眉吐气、驱使男人的机会。这大概也是闺中打秋千的习俗,一直延续不绝的原因所在。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辑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分为蒙阴风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烈士英名、世俗民情、历史人物、资料、诗文八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