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卖糖葫芦的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955
专题名称:
卖糖葫芦的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18/001
起始页:
0209.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清末民初,在沂水城卖糖葫芦的大都是来自临沂、郯城一带的农民。每年秋收后,他们结夥来沂城租房屋住,有的自做自卖,有的三、五人一伙,有在家做的,有出外卖的。他们做的糖葫芦,俗称“糖饯”或“糖粘”,比当地做的好吃,用大山楂,俗称“石榴",投去核,串在高粱秸莛子上,在锅里蒸熟,用白糖加水熬成稀,粘上糖稀摔在整子上,上边的糖凌如同冰凌,酸甜可口。还用白糖或红糖熬成糖稀后切成小块,冷却后叫糖块。用花生仁炒熟,用糖稀粘成块,如丰糕样,切成小块,叫“果子板"。用芝麻做的叫“芝麻板”。还卖瓜子、炒花生,瓜子不是葵花子是西瓜子,那时西瓜子比现在的大,如同方瓜子,炒熟后出售。出卖的挑子,一头是个茅笼或木箱,内盛糖块、果子板、瓜子等,上面放一方形木船盘,上面摆几个瓷盘,内盛糖块、花生板等,用麦秸捆成碗口粗一个草把,绑在木盘一边,上插糖葫芦。另一头是一个园形提篮,内盛炒熟的皮花生,挑着沿街叫卖,没有“唤头”。用临沂腔口喊“糖饯、瓜子。”晚上在木盘上放一帶罩的小煤油灯,叫卖到夜晚12点才回家。后来沂水当地人也仿效制糖葫芦,因不租住房,不用支房价,成本低,售价比临、郯人的便宜,到30年代初,临、郯人来卖糖葫芦的就很少了。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记述山东省沂水县建国前后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的专辑。内容涵盖文学创作、书画摄影艺术、戏剧音乐、图书文博、电影及考古等方面,共选登文稿39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