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寒食 清明的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400
专题名称: 章丘寒食 清明的习俗
其他名称: 冷节;禁烟节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02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寒食、清明(三月三日左右) 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在清明节前一、二天。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介子推有功于晋文公,却又不言禄,后为推却为官,隐于绵山。文公放火烧荒逼其出山,介子推坚持不出,被火焚于绵山。文公痛心疾首,为此下令此日禁火。这天,农家有在门前插柳枝、搭凉棚的活动,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连起来过,常有城隍出巡、扫墓、冷食、踏青、打秋千、放风筝等活动。 清明,民间又称“鬼节”、“冥节”,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总称“三冥节”。旧时,章丘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城出巡,是把城隍神像用轿抬着,轿前扮有执香童子、鬼判之类;轿后有旗帜鼓乐,沿街游巡。沿途多搭高棚,为延神憩止之所。善男信女,着白衣白裙,手持链索,扮作囚犯,或为父母病,或为自己病许愿,有的要“挂盘香”,谓之“代罪”,后来,此举渐废。 扫墓是清明节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境内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先给坟头添土。添土,就是用锨将坟头上的坑凹填平,修出坟顶和坟脊,使坟头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子女要到坟前上供,化纸钱。对三年以内的新坟,则必须在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上坟,以表格外哀切。一姓氏的家族上坟祭祖,形式很隆重。所有能走得动的男性族人,约时齐集祖茔,摆上供品后,按辈分列,族中长辈先祭,对先祖三叩头。有的在祭祖后,所有参祭的要摆席会餐。 清明破晓,家家户户门边插柳枝,有的地方还给孩子们戴用柳枝编的圈帽,有民谚曰:“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有的地方用柳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邦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清明万物返青,春光明媚,温度宜人,民间历来有踏青春游的习俗。据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清明日……村人携樽搕,游郊外者,曰:踏青。”旧时,是日,姑娘们穿上绣花鞋去踏一踏初露新绿的青苗,口中唱道:“一踏青,二踏红,三踏小脚不害疼。”还唱:“爹也好,娘也好,就是不许到外跑,清明起得早,满眼青色看个饱。”据说,清明踏青不患脚疼病。 清明打秋千是多年的传统。秋千种类很多,有立秋千、转秋千、翻秋千,还有“龙门秋”等等。在村子里搭秋千都由村里的热心人筹办,物料由群众凑集,少量经费由大家集资,按贫富程度自愿捐献。整个活动都是自发组织。也有在自己的庭院里搭秋千的。这天,男女青年三三两两相约到搭有秋千的大场地,争相献打秋千的技艺。有的单立,有的双立,有的一坐一立,手脚并动,凌空飞起,呈现出矫健和潇洒。荡秋千,一般以荡得高为胜。如果谁荡出水平,观者无不鼓掌喝彩,场而十分热闹。大姑娘、新媳妇所荡秋千特别心盛。个个穿红戴绿,服装整洁。你推我拉,争荡秋千,虽有羞色,但都想“亮相”。这是妇女们能畅怀嬉玩的日子,所以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孩子们在清明前后,最热衷的活动是放风筝。风筝多是自扎自糊,大孩子自己做,小孩子由大人给做。风筝的种类很多,有八角风筝、双鱼风筝、蝴蝶风筝、人风筝、蜈蚣风筝,风筝扎糊好后,涂上鲜艳色彩,十分美观。清明时节,风和日丽,空气清新,孩子们相约,到广阔田野间放飞风筝。手拉长线,风筝在空中飘飞,上上下下,高高低低,相互欣赏,别有一番情趣。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章丘民俗》

出版者: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栏目设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生产贸易、民间游艺、回族习俗。内容包括:春节、五马日、石头生日、漫话章丘方言、章丘铁匠的生产和生活、元宵节“扮玩”、回族人民的传统和习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