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春节的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393
专题名称: 章丘春节的习俗
其他名称: 过年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01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自古至今是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俗称“过年”。 章丘民间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就开始郑重地筹备“过年”。扫房舍、更新衣、置办柴、米、油、盐、纸码香锞。平时节衣缩食,过年却开支大方,大有比富之意。俗话说:“没有买全的年”,“过年,过年,不到年买不全。”富人有钱买百货,穷人钱少买年货难,旧社会是“富人过年,穷人过关”。 过年的礼仪活动很多,虽然各地稍有不同,但礼仪程序都很规范,主要有办年食、贴春联、挂家堂祭祖、照厅、祭神、守岁、拜年、串亲等。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置办年货。杀猪屠羊、磨面、蒸馍馍、做年糕、碾黄米、摊煎饼、做豆腐等等,春节前后的食物都要备足备全。到腊月二十八、九,要装备香炉、扎搭供天爷的天地棚,写诸神牌位。要供的神很多,有天老爷、玉皇大帝(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财神、灶王、井王、牛王、马王、树神、车神、磨碾神等,要打纸、拆香、做好供神准备。腊月三十日要贴好各路神牌,有条件的要张贴春联。富裕人家所有居室皆换新春联,钱少的人家只换大门口的对联,贫苦人家则无力换写春联。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大都是道德教育和吉利话。如大门对联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书香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正房门上写“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店铺门口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宅神堂两边写“年年多吉庆,月月保平安”;灶君堂两边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等,不一而足。另外,粮囤、畜圈贴条幅,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马圈则贴“六畜兴旺”等;迎壁墙、卧室内大都贴倒“福”字。 除夕要挂家堂祭祖,家堂一般是高约两米,宽约八、九十公分记有家谱的卷轴图案画,有的是有牌位的木柜式神龛,多在除夕下午挂好摆好后,由家中男人到村头请祖先。请祖先是用传盘端着酒具,手执三炷香,朝祖茔自语:“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返回后把香插入家堂前的香炉,同时摆好供品,一直供到初一下午,送走祖先后撤下。 除夕的晚饭前,家家在门前点燃一堆干草,谓之“照厅”。家家门口一篝火,户户相连,一街一串。同时焰火齐放、爆竹齐鸣,颇为壮观。据传说这是为了给在外归来的人照路,好让他们赶快回家。等火熄灭了,把灰烬摊开形成一个半圆形,罩住自己的大门口,这样妖邪就不敢靠近了。在章丘有些地方也有称“照请”、“照廷”的。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除夕、贴宜春、换桃符、轰爆竹,置草一束于门前,燃之,曰:照厅。” “照厅”之后,上香供神。晚饭后,不再串门,全家人围炉团坐,大人、小孩不能坐家堂前的椅子(因祖宗们已来家过年了),要说吉祥话,不许说不吉利的话。 是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饮酒叙谈,终夜不眠,以待天明,俗称“守岁”,也叫“熬五更”。其含意是:人们认为“祖先一年回家一次,做晚辈的守在已故祖先身旁,以示孝敬”。诗人白居易有诗曰:“守岁樽无酒,思分泪满巾”。 初一零点过后,鞭炮齐鸣,先后给诸神烧纸钱、燃放火鞭。水饺煮好后,先敬天地诸神,再敬祖先。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二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有的还要吃大钱饺子,即饺子馅中包上铜钱,谁吃出铜钱,谁就有好运。吃过水饺,天放亮,便开始拜年。首先是家拜,一家人当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成人出门拜年要先到家庙给先祖磕头,随后各家互拜。旧时拜年晚辈对长辈要叩头,平辈间作揖。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压岁钱”。商人们先要敬财神,然后互拜。 从初二开始,各家各户,备上礼品开始相互走亲串友,互拜新年。一般,初二是走新亲,即新婚女婿到岳父家拜年;初三、四、六走七姑八姨等各远亲。按习俗,初五是不走亲戚的。走亲戚不能迟于初七、八,民间常说:“走亲戚走到初七、八,有东西也不给他欻(吃)!”是嫌晚来不敬呢?还是年货已少难以招待,没人说清。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章丘民俗》

出版者: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栏目设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生产贸易、民间游艺、回族习俗。内容包括:春节、五马日、石头生日、漫话章丘方言、章丘铁匠的生产和生活、元宵节“扮玩”、回族人民的传统和习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