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237
专题名称: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43/001
起始页: 0057.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刘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两人在隆中对话的故事,千年传为美谈。近日,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正史”《三国志》中《蜀志》卷五也有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修撰的《魏略》却记载是诸葛亮去见刘备,而不是刘备去访诸葛亮。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当时还有一部名为《九州春秋》的史书,也记载了诸葛亮去谒见刘备的事,内容与《魏略》的记载大致相同。 两种记载到底谁真谁假?史教授指出,鱼豢是魏国有名的史学家,记事十分认真,他又是诸葛亮同时代的人物,在《前出师表》还没有问世之前,他已动手编撰《魏略》,写下了诸葛亮去见刘备之事。史式教授还有一个根据,《三国志》成书100多年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对“三顾茅庐”提出了质疑。 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刘阿斗上《前出师表》的时候,不能不想起刘备不听其劝告一意孤行的往事。心想:如果我领兵在外,无暇内顾,阿斗又不听话,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岂不糟糕!于是就向阿斗编造出一套“三顾茅庐”的故事来,说明你爸爸对我是如何尊重。 过去有不少人还对诸葛亮有误会,认为他连年兴师,艰苦奋斗,只不过是为了报答刘备个人的“三顾”之恩。史式对“三顾茅庐”的新解,证实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了蜀国。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