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景区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地理名称: 汉墓景区
唯一号: 150033020220000904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10/001
起始页: 0052.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景区

介绍

河水越闸南流,至明生,刚欲向东,冷不防又和旋崗头接了吻,复调头向南,到达北寨汉墓。 这里已是县城西郊,西外环从旋崗山头往南,衔接界岸、界青两条公路。卧龙山在北寨村正东,卧龙公园的姊妹亭和亭内游人抬头可见。从卧龙山上往西看,但见:“汶水弯弯字母痕勿桥遥对入山深/欲寻汉墓何须远/只在前方北寨村。”位于北寨村内的沂南汉墓博物馆,占地6.8亩,从地面陈列室可进入地下墓室。墓室分前中后三室,还有五个侧室,总面积60多平方米。有画像石42块,画面内容丰富,艺术价值极高。该墓是我国已发现的汉画像石墓中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而又保存最完整的一座,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段河道,北绕圈里(村),南环远里(苗),中间向西凸入西山小流域,形如阿拉伯数字“3”。谕岸土质肥沃,有谚语:“金明生,银寨里,不如辉峨东门外里”。明生在北面,刚刚经过。寨里即北寨、南寨,辉峨即河西辉峨村。 河西岸的西山小流域向为西郊一景,近几年经界湖镇大力开发治理,尤为诱人。小流域南北两端分别有远里桥、北寨桥架于河上,即“双桥遥对”之势。 流域内以环山公路为主道,游览路线全长20公里。这里有百亩榴花,数池碧水,时而山坳遮眼,时而顶峰极目;峭壁逼人,果园留客;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无水土流失之虞,有引人入胜之美。从县城来已开通公交8路,花两元钱可消半日闲,是一条旅游热线。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