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崖子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498
机构名称: 石崖子小学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03/001
起始页: 0168.pdf
行业类型: 教育
地址: 张应镇
结束时间: 1969年

机构描述

石崖子小学位于张应镇最南边,和胶南宝山接壤。它是“全县广泛开展扫盲运动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时于1952年建立的。 建校之初,仅有程玉珍一名公办教师,学生21人。在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过程中,到1957年秋学校已发展到7个教学班,240余学生,8名教师的完全小学;时任校长孙锡三,教师有乔先中、李永先、李宝信、孙述祖等。 1958年大办“共产主义小学”,实行了小学生生活集体化。继而高年级学生停课,师生积极参加“大跃进”运动。1959年共产主义小学解散,学校恢复了原貌。1960年9月,动员超龄学生(小学年满14岁以上)退学,回生产队劳动,高年级学生大量减少。到1962年学校规模变小,教师只有6名,教学班5个(没有毕业班),学生146人。时任校长付敬斋,教师李宝信、刘克风、史西林、杨元珍、周淑芳。 1965年“四清”时校长是周辉兰;学校有教师5人一一公办教师有刘瑞彩,民师周兆仁、周凤莲等,教学班5个,学生138人。1967年,遵照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学制形式改“六三”制为“五二”制。1968年该校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升入胶州二中的学生有3名,分别是周凤玺、周茂元、周凤香(他们初中毕业,但基本上没有学初中课程)。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

相关人物

孙锡三
相关
乔先中
相关
李永先
相关
李宝信
相关
孙述祖
相关
付敬斋
相关
刘克风
相关
史西林
相关
杨元珍
相关
周淑芳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