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埠岭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497
机构名称: 葛埠岭小学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03/001
起始页: 0164.pdf
地址: 葛埠岭村

机构描述

经过多方筹备,一所初具规模的学校于1973年底在我村建成。虽然是土坯垒成,但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堂大屋了,是村里最好的建筑,大队部也赶不上它。自此以后,“葛埠岭小学”正式宣告成立。本该7岁上学,但适龄孩子太少,办不起来,所以迟了一年。这是葛埠岭小学史上唯一一次收不齐生的时候。教室里一张桌子也没有:老师的讲桌是青砖托起的一块水泥板,学生的课桌是土堆上躺一页又窄又长的木板。学生上学从家里带着小板凳,放学再带回去(也有的提着草墩上学的);什么也没有的就搬块大石头坐.黑板坑坑凹凹,斑斑驳驳。相邻教室的壁子墙,被调皮的孩子挖出一个大窟窿,课间从窟窿爬来爬去。上课时,传音往往干扰两个班的授课,不得已,就协调一下,要背课文就都背课文,要做题就都做题,这样倒也“相安无事”,简陋之状可想而知。学生没有几个有书包的,好一点的,巧手的母亲用碎布头拼接成一个红花绿毛的袋子算是书包;差一点的,用一块手帕或破布裹着书;最差的连这都没有。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