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台学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496
机构名称: 大庙台学堂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03/001
起始页: 0163.pdf
地址: 葛埠岭村

机构描述

葛埠岭村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学校建在村东的一座大庙里,这就是一些老年人记忆中的大庙台学堂。当时新中国虽成立不久,但很重视群众的文化教育。号召开展扫盲运动,各地都成立了扫盲班,大庙台学堂也应运而生。学堂的第一任教师就是栾世江本家的七爷爷,他虽是从旧私塾里走出来的,但严谨、博学、慈祥,很受人们尊敬。直到他去世多年,人们提起他.还都恭恭敬敬地称他“七先生”。七先生不光教人们写名字、认字,也教点粗浅的数学知识,主要是珠算。栾世江至今还保存着他用毛笔书写的《初高小算法》,这是他当年的备课本,端端正正的小楷,千字如一。学生则是村里较年轻的村民。 后来大庙推倒了,学堂迁到了饲养室里,村民们白天干劲十足搞生产,夜晚聚精会神学知识。这样持续几年后,大饥荒开始了,填饱肚子比做学问重要多了,学堂也就关闭了。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